滴滴下架事件影响及未来走向分析:监管将如何应对?

滴滴下架事件影响及未来走向分析:监管将如何应对?_58汽车

滴滴出行因违规收集及使用数据被网信办下架,其无视监管态度及赴美上市行为引发关注。滴滴作为全球最大出行平台,其下架将影响出行市场格局,并可能促使监管加强中概股监管。未来滴滴可能面临内部整治、高管调整或国家接管等处罚。同时,滴滴IPO融资对国内外经济效益影响及中概股出海上市政策变化亦值得关注。监管层或加快完善国内资本市场机制,为初创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

滴滴下架情况分析及市场风向预判(简要版)

更详细的推理过程请移步:

滴滴于上周登陆纽交所,IPO融资44亿元。7月2日晚网信办对滴滴启动网络安全审查,勒令停止滴滴新用户的注册,之后经调查,发现滴滴违规收集及使用数据,于7月4日星期天下架应用商店上的滴滴软件。

滴滴此次创了多个类别下的第一,第一家上市两天后即被监管部门审查并下架软件的企业,《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出台以来第一家被公开实施网络安全审查的企业,同时也是2021年赴美中概股中估值最高。

此次事件的下架原因,事件影响,未来监管风向引起市场各界的关注和分析。下文将从滴滴介绍、被审原因、事件影响及风向预测这个结构进行简要总结分析。

滴滴公司简介:

滴滴是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之一,国内市场份额最高占比达80%。截至2021年3月末,滴滴在全球15个国家拥有年活跃用户近5亿,年活跃司机约1500万,平均日交易量达到4100万单,平台交易总额为3410亿元。

滴滴无视监管态度,赴美上市。根据两位接近资本市场的人士的说法,滴滴等数家公司(喜马拉雅、哈罗单车等)4、5月在筹备美股IPO期间已经和监管进行沟通。其它公司决定暂缓上市,但滴滴选择在北京时间6月30日晚间低调IPO,不敲钟、不接受采访,以发行区间的高点拿到44亿美元。

滴滴在成长中过程伴随着探索法规边界和监管底线。滴滴的过去的牌照和收购Uber都没有预先向监管部门报备和申报,采取的普遍是先斩后奏的策略,以规模优势倒逼监管部门同意。此前曾收到商务部等一系列相关部门就运营问题约谈,但这一次,监管提出的已经不再单纯是商业问题,而是国家信息安全的问题,监管直接在其上市后第二天要求停止新用户注册,之后基于《网络安全法》实锤其违规搜集和使用数据,勒令国内所有应用商店下架滴滴。

下架原因推测:

目前市场上对于此次滴滴出行的下架推测有以下两个原因,分别是1、滴滴先斩后奏,被监管部门多次约谈后仍无视监管部门的态度;2、敏感数据泄漏。

据接近中国金融监管层人士信息,北京方面对滴滴出行下此重手,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不顾劝解贸然赴美上市。据悉,监管层曾多次与滴滴高层进行沟通,在多次与滴滴的沟通中,也多次明确表达了对数据安全的重视,我国第一部关于数据安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要到2021年9月1日才会正式实施。《数据安全法》一经开始落地,数据监管将更加严格,这也是滴滴贸然快速闯美上市的原因之一。

此次滴滴上市在宣传上尤其低调,据界面新闻报道,即使是内部员工事前也不知道此次公司上市的计划。上市前没有做任何对外的宣传,公司投资人和高管上市后也没有在公开媒体、朋友圈发布任何信息,上市时间更是选在了百年党庆之际。由于滴滴向SEC递交时间和公布数据安全法的时间重合,滴滴管理层和投资人也是想要在9月1日前快速上市退出,估计此次上市滴滴并没有获得国家监管层面的支持,但鉴于消费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属性,我认为滴滴管理层这样快速低调上市的操作也在情理之中,且不至于是直接导致下架的原因,最多只能解释网信办在7月2日晚发起对它实施安全审查,并不能解释7月4日责令下架的要求。结合网信办的两篇公文,基本可以判断滴滴违规收集和使用数据已经被实锤,我也认为是本次被下架的主要原因。

2、数据泄漏

由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要求审计机构对底层信息进行尽调,PCAOB同时也有权抽查部分底层信息,故估计滴滴有可能迫于股东压力或者经济利益向PCAOB等部门提供相关数据,以达成快速上市的目的。结合董监高人员和股东信息来看,来自股东(软银和Uber是第一第二大股东)的压力会较大。不排除已经泄漏部分关键信息的可能性。

后续监管层估计会持续督促滴滴进行整改,进一步法律合规,提高数据安全监控,高管人员政审甚至置换等一系列的公司内部整治。从宏观层面,监管也会尽早建立中概股在美股市场信息披露的准则。

监管背景简介:

结合近两天监管层在各方面的举动和反应,估计监管层早已对此类中概股公司有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滴滴作为导火索引起了监管部门对此的着重关注。

事件影响:

继滴滴之后,“运满满+货车帮(已合并)”以及“Boss直聘”也于7月5日受到网信办基于《国安法》和《网安法》的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停止新用户注册。自从2020年6月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以来,目前已有三家互联网企业被网信办公开宣布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三家企业均为平台型企业,在2021年上市市值排列前三,均在最近一个月内挂牌上市美股,且都跟数据相关。

2.中央对中概股监管快速反应:

今天7月6日傍晚18:50消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文称将加强中概股监管,切实采取措施做好中概股公司风险及突发情况应对,推进相关监管制度体系建设,明确了境内行业主管和监管部门职责。

市场风向预测:

像上文所述,滴滴大概率是引爆监管层有所留意的导火索,对于滴滴这家公司后续发展我估计监管层会要求或者已经要求1、重新修订用户隐私协议,2、滴滴监控数据会被纳入国家监管系统(如由公安部门负责监管),3、滴滴的数据存储和调用需经监管批准,4、公司高管进行政审。但事情发展到目前为止,更值得关注的会是监管部门对于整个市场的态度。滴滴上市揭露了多个问题,以下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滴滴未来预测

紧接上文补充几点对于滴滴未来走向的思考问题:

1、监管层面如何处置滴滴,责令内部整治,还是更换管理层,还是国家企业(如北汽)接手,还是直接制裁?

a.结合之前阿里美团等事件,对于较敏感的环节会直接监管接入(例如数据泄漏方面会直接通过政策层面快速解决),而商业运营层面鉴于事情已经发生,公司已经上市,从政策层面去影响商业活动会不会不算是最佳的选择,国际层面上也不利于国内开放金融市场的态势,会不会更有可能的是通过市场手段去进行重整/处理?

b.如果通过市场手段的话监管部门会让现有管理层继续控制滴滴吗?鉴于滴滴一直以来对待监管的态度恶劣,过去一直采取先斩后奏,以结果倒逼监管部门发放牌照的做法亦时有发生,且现在也一直在打各种监管的擦边球,再加上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对行业垄断的制裁,如果滴滴没有强硬后台做支撑,则滴滴明显是不受监管部门待见的,之后如果不能由国家控制的企业或管理层接手,估计将会受到如反垄断等类型的制裁(16年和优步合并引起的反垄断调查到目前仍没有定调),鉴于目前滴滴市场份额超过80%,届时将利好众多出行行业的其它公司(首汽、神州、美团),国家会不会扶持起一或多个竞争对手瓜分滴滴市场份额?会不会重新利好传统出租车行业以网约车模式重新进入市场呢?

2、滴滴此次ipo融资30%将用于海外市场拓宽,30%将用于自动驾驶的开发,而公司普通股的大股东则是软银和Uber(合计占逾30%股份),宏观层面滴滴此次融资对国内的经济效益帮助有多大?对于境外投资者享受中国基础出行垄断红利国家会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同时针对今晚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办公厅陆续发文强调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加强中概股监管,我也有以下几个想法想与大家讨论:

1、对于中概股出海上市政策必将更严,特别由于国家发展规划已不再推崇互联网+,而是往制造业,科技创新方向转移,互联网类型的企业出海上市必将遇到更大的实施阻力和监管关注,而由于美国PCAOB和外国公司问责法对于底层数据的披露要求,还有多少企业或者什么类型的企业能出海上市呢?

2、出海上市受阻,我认为监管层面在另一方面也会将进一步加快完善国内资本市场机制,提高市场活力,为向境内初创优质企业提供多种境内融资渠道做长期准备,中期会利好港交所?最近香港频繁发出“拆墙松绑”等宽松资本市场审核的态度,香港资本市场对海外投资者没有汇率风险,有足够的吸引和凝聚力,而监管方面又可受中央监管,目前来看适合中概股回归以及未来初创企业奔赴上市,之后会不会国内赴美ipo数量逐渐减少,香港市场进一步活跃起来?

Reference: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23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