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车企加速出海布局全球市场之后,国内领先的数字地图服务商高德地图也迈出关键一步。11月3日,阿里巴巴旗下高德地图正式宣布进军海外市场,并发布高德AutoSDK国际版,这家深耕中国市场十余年的图商首次系统性地走向全球化。
此次发布的AutoSDK国际版,集成了定位、搜索、地图渲染、路线规划、基础导航等全链路在线能力,同时支持离线导航和ISA(智能速度辅助)信息播发等核心功能,旨在为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智能化升级提供底层支撑。目前,该产品已覆盖欧洲、东南亚、中东、南美、澳新、中亚及非洲等超过170个国家和地区,并支持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阿拉伯语等19种主流语言。
高德汽车事业中心总经理江睿表示:“车企都需要一张地图,这是行业共识。”高德将依托在国内服务超40家车企、100多个品牌的丰富经验,以及200余个并行交付项目的工程化能力,助力中国智能汽车在全球落地生根。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海的背后,是高德地图历经漫长寒冬后的战略反攻。
自2014年被阿里巴巴收购以来,高德持续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与生态建设,尤其在高精地图、智能驾驶等领域深度布局。然而,作为典型的轻资产但重投入行业,高德在过去十年间始终处于连续亏损状态,即便拥有高达8亿月活跃用户的庞大基数,也未能实现盈利。
这一局面直到2025年才迎来转折。在今年2月公布的阿里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阿里高管透露,高德地图首次实现盈利,为公司后续的战略拓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和信心支撑。
然而出海之路并非坦途。当前,整个地图行业的生存环境正经历深刻变革。
近年来,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越来越多车企选择摆脱对高精地图的依赖,转向无图或轻图方案。特斯拉、小鹏、理想、蔚来等头部新势力纷纷宣布停用高精地图,转而依靠纯视觉+BEV感知+自动标注的技术路径。
这一趋势使得曾被视为自动驾驶标配的图商地位急剧下滑。曾经炙手可热的高精地图业务迅速降温,图商们面临订单减少、增长乏力、研发投入难以回收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出海成为图商寻找新增长点的重要方向。此前,四维图新早在2011年便通过并购方式试水海外;百度也为特斯拉FSD提供国内高精地图服务;荷兰TomTom则反向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本土玩家正面竞争。
相较之下,高德虽起步稍晚,但凭借在国内车载导航领域的领先地位和技术沉淀,此次出海更具体系化和规模化特征。
面对Google Maps、Apple Maps、Garmin以及HERE Technologies等国际巨头的垄断格局,高德并未采取激进的独立开拓策略,而是选择了更为务实的搭便车式出海,即优先服务已经扬帆出海的中国车企。
数据显示,2025年1-9月,我国汽车整车出口量达495万辆,同比增长14.8%,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达175.8万辆,同比暴涨89.4%。伴随中国汽车加速走向世界,其智能化需求也随之延伸至海外。
高德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提出“立足中国,服务全球”的战略目标。通过将AutoSDK预装在中国品牌车型上,随车出海后再进行本地化适配,大幅降低单独开拓海外车企客户的成本与风险。
此外,高德已与全球知名位置服务公司HERE Technologies达成战略合作,确保海外地图数据的权威性与合规性。同时,公司在欧盟、东南亚设立独立运营主体,并在德国、新加坡建立数据中心,强化本地服务能力。
尽管路径清晰,但高德仍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各国地理数据政策严格,如欧盟GDPR、中东数据主权法规等,均对数据采集、存储与使用提出极高要求;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的道路结构、交通规则、用户习惯差异巨大,极易造成水土不服。
更关键的是,在自动驾驶逐渐去地图化的全球趋势下,高德所擅长的地图渲染、高精定位等传统优势是否仍具竞争力,仍有待验证。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图商的价值或将从提供静态地图转向动态服务+工程赋能。谁能在快速迭代、低成本交付、跨区域协同方面建立壁垒,谁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从连续十年亏损到如今盈利出海,高德地图走过了漫长的蛰伏期。站在新的起点,它不再只是中国的出行助手,更试图成为全球智能汽车产业的幕后推手。但前方风高浪急,能否真正破局,仍需时间检验。
原创文章,作者:阎明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108646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