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点评·新闻·原创】
近日,滴滴出行app增加了“上门试驾”服务,即人们不用大老远跑去4S店,只需动动手指头,就能在家门口试驾到心仪的车。虽然这项服务在国外(比如Tred公司)早就出现,但这块市场一直没做大起来。而在中国,尽管易到用车在去年就推出了这项服务,但真正流行起来是今年,比如小马购车、新浪“我试试”还有其他媒体和厂商合作的项目等,那么,它们未来能形成一片蓝海吗?
和上门保养、上门洗车一样,“上门试驾”也是刚兴起的O2O服务。但从前不久以“E洗车”为代表的O2O初创企业阵亡情况来看,这种新事物的发展未必乐观。
以上门洗车为例,如果该企业只靠补贴吸引消费者,仅停留在让员工开一辆载着便携式洗车器具的三轮车去为用户服务,那么用户在补贴结束后便会流失殆尽。最终,泡沫破灭。
上门试驾虽然不同于保养和洗车,但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单独为客户服务,玩的也是新潮的“互联网+”概念。可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我们先以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滴滴出行、好车驾到为例,看看上门试驾服务是怎么进行的。
一、预约车型。
试驾者需下载一个手机app,然后在操作界面上选择具体品牌、车型,最后预约试驾时间和地点。下单成功后,app会以短信方式提醒,并且驾驶者将支付一定的试驾服务费(几十到上百元,因车型档次而定)。须知,驾驶者不能同时选择多辆车。
二、试驾过程
试驾者将看到认证车辆开到指定地点,由车主或司机(根据平台而异,总之不是销售人员)当陪驾。在限定的里程和时间内,比如10公里和30分钟,试驾者可以任意规划路线,万一超出限定条件,试驾者将会额外支付一定费用。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通行费、停车费、过桥费等费用也由试驾者承担。
三、信誉互评
当试驾结束后,试驾者和副驾驶人员将在app平台上互评并结账。如果后者是车主,他将获得一定的时间成本费用。以一辆13万元的车为例,试驾者需提前支付35元服务费,每超出1公里/1分钟分别多支付2元,而车主将获得较高的时间费用,45元起,每超出1公里/1分钟分别增加3元。
以上便是上门试驾的大致流程。需要注意的是,整个过程中包含了甲方(驾驶者)、乙方(app平台)、丙方(陪驾和车辆提供方),其中车辆提供方因各个平台而异,有私家车,也有租赁公司提供的车。但整个业务和经销商是没有半点联系的。
尽管各平台的初衷都是解决用户的痛点,力图避免他们将大量时间花在去4S店的途中,还免于被坐副驾上的4S店人员洗脑和推销。但人们对“上门试驾”的接受度有多高呢?笔者调研了100名介于24-60岁之间的人,结果显示,选择实体经销商试驾的人约占70%,远高于上门试驾的支持方。
对于那些选择实体店试驾的人,他们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一、4S店能提供多款车对比试驾,而且是免费的,目前上门试驾尚无法做到这点;
二、多数人认为单纯的试驾不是影响购车的决定性因素。他们去4S店也不光为了试驾,比如还能听专业人士讲解,最后还能谈价格折扣,甚至还有免费的餐食小吃等。总之,他们更喜欢4S店的“一条龙”连贯服务。
三、4S店试驾更安全,因为配备的陪驾人员都是专业的,试驾路线和场地都出于安全性考虑,即使激烈驾驶也没问题,而且有白底黑字的合同保护,风险更小。
四、作为车主,部分人认为没时间去陪别人去“瞎兜”,而且他们对试驾者的水平不太了解,担心出事故了产生不好解决的纠纷。关键是,软件平台给他们补偿的时间成本费无关痛痒。
五、对于刚上市的新车,只有4S店有,上门试驾还无法体验到。
六、大部分都是小白用户,他们并不懂汽车,因此就没有明确想试驾哪款车辆。他们更愿意去逛逛不同品牌的4S店,货比三家,了解情况。
从结果上看,上门试驾并不能解决大部分人真正的痛点。因为现阶段各平台提供的这项服务并没给购车者更多实际性利益,比如购车没有更优惠,其他体验服务也没有经销商那么周到。说白了,现阶段的“上门试驾”单纯仅是一项体验服务,除此之外就没别的了。
但“体验”本身是难以维持整个平台生存的,光从车主获得的费用比试驾者支付费用更高这点看,就知道这又是一项烧钱的业务。然而企业都是要赚钱的,而不是当活雷锋。因此,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上门试驾平台,应当是设法将更多体验者变为购车者,然后从汽车商家获利,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成一片蓝海,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命运。
原创文章,作者:陈宇珣,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1299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