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厦门发生一对情侣被50吨沙子“吞没”的车祸。原因是驾驶马自达3昂科塞拉的男子在左拐时没看到斜侧面而来的挂车,而挂车司机发现这小车快怼上自己了,就猛然打方向盘避让。不料这运载着50吨沙子的大车经不住这突然的动作,因而侧翻了,沙子全部倾泻而下把小车压扁,这对情侣就双双身亡了。网上很多人责怪小车司机驾车不够灵光,在拐弯前没看清四周路况。但微博上也有些大V说,这与马自达3昂科塞拉的A柱盲区大有关。那么,本文就来聊聊汽车发展史上厂商们为A柱安全性都做了哪些工作吧。
◆A柱是什么?
如果你了解这个知识,就可以跳过这部分了。汽车的“柱”,主要是给车顶承重的,没法忽略。它就像房屋的承重柱,支撑着顶部,属于跟安全直接关联的部件。
通常来说,人们习惯性从车头至车尾一侧的方向来给“柱”编号,前挡风玻璃两侧斜柱叫“A柱”,前后门的立柱叫“B柱”,后挡风玻璃两侧斜柱叫“C柱”,有些车身较长的车子还有“D柱”。只要有这些立柱,就会存在一定的视觉盲区。
绝大部分车辆都有A、B、C柱,一些车身极短的车就只有A、B柱(如下图的英国的Peel P50),有一些长点的车就有A、B、C、D四对柱(如别克GL8、丰田汉兰达等大尺寸车)。
◆前风挡一直是汽车商头疼的安全问题
在汽车发明时,A柱并不是主要安全问题,因为那时的车连前风挡都没有,人们还是沿用马车那一套,带个眼罩来开车。
直到1904年,才有配备正规前风挡玻璃的车出现。当时的前风挡由两块玻璃组成,下半部分是挡风的,上半部分是能折叠平放的,以防有时被泥土溅脏了来不及擦。
但这种设计本身就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先不说A柱和中间的横条遮挡了部分视野,更关键的是,这种玻璃强度不高,容易破碎,当碰撞时玻璃碴子会飞洒出来伤人。
后来车企就优先研究如何解决玻璃破碎问题,直到上世纪30年代才普及PVC有机玻璃。但A柱盲区仍不是车企关注的重点,因为当时的前风挡还有一个缺陷——就是太板直了,基本呈垂直状,当晚上开车遇到对面有来车,玻璃上会映射周边事物的影子,从让驾驶员产生错觉导致失控。
大概进入到上世纪50年代,汽车发展了将近半个世纪,前风挡的设计才逐渐成熟,玻璃强度够硬了,倾角也够合理了,剩下要解决的就是A柱死角问题了。
原创文章,作者:陈宇珣,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1404208/
评论列表(5条)
到北京面试,当天可安排进组,供食宿。 加wx/qq3123384284了解
这个三角窗真得能够改善多少视野呢?造型也难看。
A柱要用高张力甚至超高张力钢板冲压而成,一般来说,其实最想省钱的厂家都不敢造次的。
雷诺老款 空间 MPV。
A柱有平行的两根,可改善视野,比如本田N BOX 和 三菱eK Space 和大众年初推出的EV概念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