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银川·中国品牌汽车市场峰会正式举行。峰会现场,58车对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杨学良先生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交谈。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58车的专访。首先我想请问杨总,我们知道吉利全球化布局已经成为自主品牌走出国门的经典案例。您觉得国际化布局是否会成为自主品牌继续壮大的主要出路?
杨学良:从汽车行业发展规律来看的话,在全球部署资源,实现战略协同,效果是比较好的。因为汽车行业原来的产业链比较长,上下游的产业链非常长。涉及到的技术、材料、部件、应用也很长。再加上中国的汽车市场容量比较大,但是在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起步比较晚,在人才的积累上面比较薄弱。虽然通过二十几年的合资,我们在生产、运营、管理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我们不得不说核心人才,比如说在汽车设计领域,最好的团队可能不是在中国。
吉利从上个世纪20年代末逐步尝试走全球化的道路,先是通过并购,并购之后做了控股集团内部战略资源的协调。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五大造型中心和五大研发的布局。整个研发、设计团队超过了15000人。这样从基础架构,各大子系统的开发,和全球先进的供应商合作伙伴的协同开展。这样的话,我们在几个比较先进的架构和平台上面规划了未来五年30款新产品。这些产品的推出,会不断的推动品牌走向高端化,同时给消费者带来价值感和消费体验,能够使我们的品牌基础不断的夯实,并且我觉得这个是必须要做的。
同时中国品牌除了在本土市场上竞争优势,不断的扩大市场份额之外,还应该在全球化其他的主要市场上有所作为和表现,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上面,每年全球化的布局去进行协同和支持。比如说我们领克品牌计划在2019年底在沃尔沃比利时根特工厂投产,2020年在欧洲的主要市场进行销售。在这个销售过程当中,除了得到沃尔沃生产制造体系的支持,它经销商的服务体系也会对领克开放,这样的话,我们全球化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我想未来竞争是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一定是在高端化技术,或者叫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竞争。整个汽车行业现在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新能源、车联网、智能化,包括移动出行服务,给全球的汽车厂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还有新势力造车不断的在引入汽车行业,竞争应该是非常激烈的。我们认为一家单一的企业很难在这种竞争的环境中取得胜利。一定是广泛的联合、协同,不断的取得在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或者叫决定性的领先优势。
同时分摊研发成本,降低风险带来的潜在影响。因为新技术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大家还都在探索。这样的话,成果被大家所共享,未来汽车的厂商肯定跟现在的汽车厂商的定义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大家竞争的更多不是在物理的,或者叫硬件的制造,而且在软件的、在线技术的服务和出行方式的提供。所以说这种全球化资源的协同和布局是必须的。
主持人:您刚才谈了全球化的进程,咱们现在把眼光方放回到国内市场,最近自主品牌陆续出了一些高端产品,您是如何看待自主品牌的高端之路,现有的自主品牌是否已经拥有了挑战高端产品的能力和实力?
杨学良:我觉得在产品品质方面是有信心的。比如说领克,大家知道他是通过越级对标,实际上它的技术参数和产品性能上面已经和豪华品牌去对标。不论是制造工艺、动力表现、安全节能、C-NCAP方面已经达到了豪华车的水准。同时要给消费者带来超高的价值感。所以定价方面是以主流合资品牌作为一个竞争对象。
当然新品牌的打造,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品牌需要时间去积累。大家对一个新品牌的认可,虽然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发展和年轻消费者的消费趋势,价值取向多元化已经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但它仍然需要时间积累。所以我们用越级的产品性能和超高的性价比去撬动这个市场。让消费者愿意购买和体验我们的产品,这样形成良好的口碑,为这个品牌的发展打下基础。
一款产品的成功,或者两款的产品成功不能代表。一年的成功,或者两年的成功不能代表一个品牌的成功。一个品牌的高端化,除了给消费者带来了品质感,价值感和好的体验,同时要看这个品牌是不是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主张,有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有自己的独特营销和销售模式,而且能够形成规模,而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具有长期的竞争力。那么这个里面需要很多的东西,包括技术架构的开发,各个子系统的开发,设计的团队,制造工艺的匹配,供应链的打造,以及刚才讲到的这些,营销和分销体系的布局。这个不是一日之功,我们只能说像领克这样的品牌取得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
目前我们看领克01这款产品,它的销售数据确实消费者把它跟主流合资的SUV产品在进行对比。他的购买的竞争车型就是这些。已经剥离了自主品牌SUV的阵容。而且现在来看,形成的用户口碑是很好的。当然未来我们还会有更多的产品,包括不断的推出更加智能,更加互联化,以及多种多样的新能源产品,使它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系列。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消费群体。慢慢的把刚才讲的这些真正的落地,才能说这个品牌取得了成功。现在我们仍然还在努力的过程当中。
主持人:最后想请杨总给我们介绍一下,您刚才也提到了新能源、自动驾驶、车联网这些技术的变革已经成为市场的下一个热点。那么吉利在技术方面有哪些储备和规划?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杨学良:我们的新能源方面是多元化的技术路线。我们在2015年曾经提出了一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这个计划有几个主要的目标,一个是要提前实现到2020年每百公里5升的燃油限值。因为法规出台越来越严格,必须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环境的责任是责无旁贷的。
第二是想让老百姓用买普通车型的成本去买一辆混动汽车。根据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和消费者的用车环境和真实的路况。混动相对是一个比较合理,或者是比较有可行性的技术方案。我们认为未来5到10年,插电混动、油电混动和MHEV,一定能够为消费者带来驾驶体验的同时,为环保作出应有的贡献。
所以吉利今年开始推出了市场一系列的产品,包括刚刚上市不久的吉利博GE,以及昨天上市的凌克01的PHEV,在明年开始凌克也会有自己的HEV和MEV。就是未来我们在全新平台上面推出的全新产品,一定是油电,就是MHEV起步的,就是最低配置、标配就是MHEV。然后还有油电混动、插电混动。
在纯电动领域我们也有布局,我们在市场上也有一些电动车产品在卖。而且市场表现也不错。比如帝豪,原来叫EV350,现在叫EV450。包括上个月推出的帝豪GSE,这是基于GS这个平台打造的纯电动车。我们现在还在开发全新一代的电动车专属的技术架构,这个布局已经开始做了。因为纯电动车本身车型的结构和零部件的布局就决定它必须要有一个专署的架构,它必须轻量化、智能化、互联化。这样的话,这个新平台推出来以后,我们的纯电动汽车的起步的续航里程就可以达到500公里,未来的目标是600公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克服里程焦虑的问题,同时使这个车的成本做的更加的经济,满足用户的多样性的需求。
当然我们在燃料电池和金属燃料电池领域我们在做技术储备。我们只能说我们在目前,在中国汽车行业是处在先进水平的,但是新燃料电池和金属燃料电池何时能够实现市场化和规模化,这个我们也会根据用户的需求和技术的进程做一个整体了判断。所以我们是混动、纯电动,燃料电池是一个多样性的平台。
还有一个要提到的,就是甲醇。就是可替代燃料领域,目前吉利也是在中国,乃至全球在在甲醇汽车领域和技术方面走在前列的一家厂商。我们在不断积累甲醇汽车的发展和技术的应用。在我们的乘用车和商用车上面都在用。因为甲醇燃料是比较环保的,它的排放颗粒物只有汽油的10到15%左右。它是非常清洁的一种燃料。我们认为中国是少油多气多煤的能源结构,如果未来甲醇汽车的推广得能够到认可是,会给中国带来一个独特的技术优势。
主持人:感谢感谢杨总接受对本次的专访,感谢大家的关注。
原创文章,作者:王超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207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