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腾
在新能源发展的大浪潮下,各大车企都在紧锣密鼓布置着自身的发展规划,作为传统豪化派代表之一的梅赛德斯-奔驰自然也不会缺席。近日,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集团研发兼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研发康林松(Ola Källenius)先生,就奔驰EQ纯电战略下的首款车型EQC纯电SUV给出了一些回答。

1 当仁不让的市场先驱者

早在2007年的时候,梅赛德斯-奔驰就推出了第一台电动车,由于身为微型电动新领域的先驱者,加上当时一系列外部因素和技术的不完善,导致没有达到理想预期,但从当初到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同级别中的畅销款,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正是得益于当时大量经验的积累,至于在各个国家政策相应调整、市场逐渐变化、需求逐步增加的大背景下,奔驰推出了EQC纯电车型。EQC纯电SUV是奔驰EQ纯电战略下的首款车型,依靠过去几年SUV车型在市场上的亮眼表现以及奔驰旗下SUV系列车型销量的稳步增长,促使奔驰官方选择了用SUV车型作为EQ家族首款纯电动车型的“代言人”。
EQC纯电动车,是戴姆勒和北汽在北京奔驰的第一款本地化生产的纯电动车,这也是未来几年里众多电动车中的第一款。EQC纯电不仅寓意着奔驰正式开启了在中国纯电动化的道路,也展示了其远大的品牌战略,在战略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电力驱动。

2 均衡成就自身独有优势

中国市场是奔驰连续四年增长最大的市场,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全球最大并且是发展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以说是引领了全球潮流。在谈到EQC自身优势的时候,最大的亮点就是用到“均衡”这个词,并且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是颇为深刻。对于梅赛德斯-奔驰而言,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每一个产品各方面的均衡,相比于专注个别的技术亮点,我们更应该从车辆的整体均衡性来看,EQC很好的继承了这一要点,在每一个方面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外观方面,EQC采用了全新“先锋豪华”的设计语言。前脸延续了传统燃油车进气格栅的设计,配合中央硕大的品牌logo以及两侧矩阵式的大灯组造型,辨识度极高。格栅以及大灯组内部蓝色元素的点缀,进一步增强了前脸的时尚感。车身侧面,整体呈现出的视觉效果,也是值得品味。流畅的车身线条,依旧带来一种凌厉硬朗的视觉效果。它的车身尺寸分别为4761X1884X1624mm,轴距为2873mm。在车尾部,细长扁平化的贯穿式尾灯组设计,在点亮后呈现出的灯光效果质感十足,不会给人一种颗粒感的存在,十分细腻。


在内饰方面,豪华感依旧浓厚。多功能方向盘、双12.3英寸的液晶仪表以及中控触摸屏,科技感十足,并搭载了便捷的MBUX智能人机交互系统。矩形空调出风口,通过玫瑰金饰条的点缀,更加精致。空调控制区域的实体按键以及中控台控制区域,大量黑色钢琴烤漆的运用,凸显豪华气息。EQC内饰在噪音方面的控制也非常好,无论是驾驶性能还是驾乘舒适性,都非常棒。此外,奔驰EQC在前排杯架、前排扶手箱内、后排中央共设有5个USB Type-C接口;导航系统也是进一步优化,导航在即将拐弯变道前,会在大屏上显示前方影像,并跟随路口实时建立虚拟路标,从而避免错过重要路口;EQC还配备了最新的Mercedese me手机APP,实现远程查看车辆状态、剩余电量、里程信息,以及远程控制车辆空调、制定导航等。


而在动力方面,搭载的是前后双异步电机,最大功率为300kW,峰值扭矩为765Nm。电池方面,它采用了80kWh电量的锂电池(欧洲标准下测试),拥有超过400km的续航里程,百公里加速时间为5.1秒。对EQC来说,可以说它是一款百分之百的奔驰车,外观时尚,富有科技;内饰精致、豪华感强烈;动力充沛,其很好的诠释了均衡一词。作为梅赛德斯-奔驰战略下的第一款车型,EQC纯电SUV 正是戴姆勒对于中国市场未来新能源化趋势的回应。

3 在挑战与机遇中砥砺前行

在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最新的发展战略,也就是“使命2039”中,描述了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在未来实现乘用车碳中和方面将要做出的努力,将在20年内,也即三个产品周期内实现电动化变革,打造全新乘用车碳中和阵容,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未来将从EQ Boost(内燃机优化)、EQ Power(插电混合动力)以及EQ(纯电动车型)这三条路线开始,最终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在产品以及定价方面,未来随着电动车销量的增加,电动车的成本必将会一步一步下降。在形成规模效应后,供应商的零部件价格也会下降,届时我们也会努力进一步控制成本,让电动车的价格在将来逐步降低。
未来智能将成为汽车竞争的核心阵地之一,随着各个企业对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研发费用的不断增加,其研究成果以及商业化的步伐也是越来越近。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通过法规认证的3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公司,明年迎来的全新S级或将成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上3级自动驾驶技术的车型。
4 奔驰眼中如何定义安全

作为梅赛德斯-奔驰旗下的概念车,ESF自诞生以来就被赋予了特殊使命,其集成了奔驰众多最新的安全技术,这些安全技术通过大量实验、验证,最终被运用到量产车型上。所以,要想了解奔驰眼中对于安全的定义,关注ESF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

在ESF安全概念车领域,奔驰取得的成就也是颇多。我们先来看下它的历史背景以及发展历程。1960年代,随着汽车的普及,其交通事故引起的死亡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1968年,美国交通部启动了实验性安全车(ESV)开发项目,并召开了国际“改进汽车安全技术大会”。1970年,人们制定了首批ESV标准,包括在80公里时速下从前端和后端撞击硬性障碍物,以及在20公里时速下侧面柱撞的标准。同时,测试汽车还需要在16公里时速下承受小型事故的冲击而不会产生前端和后端变形。此外,美国政府还邀请外国企业共同参与安全研究,促成了欧洲改进汽车安全委员会(EEVC)的诞生。该委员会至今还活跃在汽车安全领域。

早在1972年5月,就首次推出的ESF 13车型,并展示了全面安全的理念。在2009年6月推出了ESF 2009,在S 400 HYBRID混合动力车型上研发了最新一代的ESF安全概念车,指明了未来“通往零事故驾驶之路”的发展方向。ESF 概念车集成了诸多安全科技,例如:制动气囊、预防性安全缓冲系统等,能够有效预防事故发生,当在事故无法避免时,能够进一步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害。日前,奔驰在挪威举办了ESF 2019安全技术日活动,奔驰ESF 2019安全概念车走进了我们的视线,经过十年的技术研究与发展,其搭载的众多安全技术再一次诠释了对“安全”的理解。ESF 2019基于全新一代奔驰GLE插混车型打造而来,其搭载了20多项创新安全新技术,将于6月份在荷兰举办的ESV大会上首次亮相,并于9月份在法兰克福车展上进行展出。

5 自内而外的变革升级


电气化与自动化是汽车发展的趋势,在自动化的环境下车内空间必将更加灵活,在现在的安全设计上,很明显达不到安全的要求,所以ESF 2019概念车在这方面进行了调整。在方向盘以及踏板设计方面,自动驾驶模式下,方向盘以及踏板会自动收缩,以便于为驾驶员提供更多活动空间,手动模式下将会自动复位;安全气囊方面,其位置设置在了仪表盘上方,其展开后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后排也提供了安全气囊;ESF 2019概念车在遮阳板上设置了日光模拟灯,通过光线的辅助来缓解驾驶员的疲劳驾驶状态;在安全带方面也有所调整,安全带调整到了座椅上,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供灵活的乘坐方式;在后排安全带方面也进行了调整,采用了安全带递送机构,并在卡扣上设置了红色LED灯,当乘员上车关闭车门后,灯光亮起提醒乘客,当安全带系好之后灯光熄灭。同时,在卡扣处设置了USB Type-C接口。
ESF 2019在安全带方面赋予的功能还有许多,例如安全带加热功能,以及参与到了奔驰的预安全防御系统中,在急加速或急减速时,安全带会自行提供预紧力,从而进一步提供安全保障。

在对儿童的安全保障方面也是更加全面,ESF 2019概念车针对儿童推出的安全座椅具备安装监测功能,安装不达要求时将会显示在中控屏幕上。同时,在儿童座椅上安装了摄像头,并可以感知儿童的体温、脉搏、精神状态等信息,并可显示在中控触摸屏上,在车辆静止时还会以视频形式呈现。

在自动化的背景下,自动驾驶车辆与非自动驾驶车辆的信息沟通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ESF 2019概念车也给出了很好的解释。前脸进气格栅采用了LED屏幕设计,车顶四角配备了LED灯,后窗也采用了屏幕设计。车顶上的灯可以提供不同的颜色,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的信息,青绿色表示处于自动驾驶模式、绿色表示可以通行、红色表示警告、橙色表示需引起重视。车辆后窗可以显示多种信息,例如根据前方道路信息为后方车辆提供道路指引,以及安全警示,也可将前方道路信息直接呈现在屏幕上,为后方车辆提供前方道路信息。


ESF 2019概念车还搭载了主动刹车以及360°行人保护系统。主动刹车保护系统会在监测到与行人或者车辆预计发生碰撞时会主动提醒驾驶员并自动刹车。360°行人保护系统,会监测车辆周围移动或者静止的行人以及物体等,如果存在碰撞的危险,将会自动刹车,从而避免或减轻事故带来的伤害。在遇到事故如何避免二次事故方面,ESF 2019概念车也给出了解决方面,其配备了车顶三脚牌、机器人三角警示牌以及电发光涂层,当车辆发成故障或者事故时,车顶的三脚牌会自行竖立,警示后车;机器人三角警示牌也会从底部滑出,并在合适的距离展开;在车顶三角牌以及机器人三角警示牌故障或者无法使用时,车辆上的电发光涂层也可起到警示作用。

ESF概念车一直在安全方面演示着最新的科技,许多经过反复试验、验证的安全技术也都运用在了量产车型上。此次,ESF 2019概念车在无人驾驶安全方面提供的各种解决方案也是十分全面,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梅赛德斯-奔驰在车辆安全性方面的创新想法。
本文来自转载至天天汽车,不代表58汽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