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裕隆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近期在浙江法院申请破产清算,负债总额高达19.58亿元。作为纳智捷品牌的经销商,东风裕隆销售公司的破产清算直接反映了纳智捷在大陆市场的惨淡表现。纳智捷自2010年进入大陆市场后,曾凭借大气的外形设计和先进的电子配置一度风靡一时。2011年,纳智捷大7SUV上市第一年销量就突破7000辆,2012年更是达到3万辆。然而,随着自主SUV车型的崛起和纳智捷自身问题逐渐暴露,其市场表现开始直线下滑。2015年达到峰值销量60315辆后,2016年销量降至40502辆,2017年降至18054辆,2018年降至9362辆,2019年仅剩1947辆。2020年,月销量挂零成为常态,1-10月累计销量仅77辆。纳智捷市场表现的下滑,一方面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自主SUV车型的崛起削弱了纳智捷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纳智捷自身的问题也逐渐凸显。高油耗、价格虚高、产品质量问题等,都成为消费者对纳智捷品牌的负面印象。此外,纳智捷的真实身份也逐渐被消费者识破,其合资公司外衣下的底色是两家中国品牌的合资,品牌形象和产品力与官方售价脱节。面对市场困境,纳智捷的母公司裕隆汽车也在寻求转型。2020年,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宣布与裕隆汽车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将共同搭建跨界汽车联盟,涉及整车研发设计、开放平台共享化及生态等。富士康作为全球代工行业巨头,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深耕汽车行业的决心。裕隆汽车虽然市场表现不佳,但在整车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等领域经验丰富,且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方面有一定的资源和技术积累。二者的联合,有望为裕隆汽车带来新的出路。然而,富士康和裕隆汽车的合作前景如何,仍有待市场检验。一个是新进入者,另一个的自主业务遭遇市场难题,双方能否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开拓汽车市场,还需时间来证明。
纳智捷,这个近几年一直活在段子里的汽车品牌,可能真到了要退出大陆市场的时间了。
11月13日,东风裕隆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下称”东风裕隆销售公司”)在浙江法院申请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据先关报道称,东风裕隆销售公司的负债总额接近20亿(19.58亿)元(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因资不抵债,经债权人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法院作出受理裁定。
东风裕隆销售公司是裕隆汽车旗下纳智捷品牌在国内的经销商(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负责纳智捷的销售业务。盖世汽车从企查查上了解到的信息显示,东风裕隆销售公司是东风汽车集团和裕隆(中国)汽车投资有限公司于2013年3月成立的合资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股东双方各持股50%。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东风裕隆销售公司就曾先后8次因违反财产报告制度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企业。另据裕隆汽车高管此前的表态,东风裕隆销售公司于2018年即无实质运营。
越过越惨的汽车品牌
作为纳智捷的经销商,东风裕隆销售公司陷入破产清算的麻烦,最直接说明的问题就是纳智捷的市场表现惨淡。
资料显示,纳智捷品牌2010年正式进入大陆市场,2010年10月,台湾裕隆集团与东风汽车集团合资成立了东风裕隆汽车合资公司,正式引入纳智捷品牌。刚刚进入大陆市场的时候,纳智捷曾交出过相当不俗的市场表现,凭借大气的外形设计和在当时堪称引领潮流的电子配置,旗下首款车型纳智捷大7SUV可谓是风靡一时。
2011年纳智捷大7SUV上市的第一年,销量就突破了7000辆。到了2012年,纳智捷大7SUV的全年销量突破了3万辆。要知道,这是一款起售价超过22万元的中型SUV,当时的行业背景是,这一细分市场完全被外资车型垄断,纳智捷大7SUV的出现,可以说是凭借一己之力在抗衡众多的外资车型。
纳智捷大7SUV节节攀升的销量让纳智捷看到了大陆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不仅加快了新车引入,在2015年还请来了天王巨星周杰伦做品牌代言人。但无奈,在2015年交出60315辆的峰值销量后,纳智捷的市场表现就开始直线下滑。盖世汽车整理的销量数据显示,2016年东风裕隆的累计销量降至40502辆;2017年降至18054辆;2018年降至9362辆;2019年只剩下1947辆。进入2020年,月销量挂零成为经常现象,1-10月东风裕隆的累计销量共计77辆。
很显然,虽然2020年年初时候裕隆汽车总经理姚振祥还在强调未来在大陆市场上做出调整的可能性,但纳智捷品牌已经完全不被终端市场接受了。
成也大7,败也大7
纳智捷为何就卖不动了呢?
要分析纳智捷最近几年市场表现暴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外部环境和自身问题。
从外部环境看,纳智捷大7SUV上市初期能够一炮(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走红的原因是彼时的自主SUV市场还没有形成气候,在一众外资车型奇货可居时,纳智捷大7SUV带来了足够大诚意和新鲜感。不仅尺寸大有气势,而且车载的众多电子设备在当时都是高级货。不要说还挣扎在低价求量泥沼中的自主车,在外资车型中当时可能也只有售价大几十万的豪车才会配置一部分。再兼之刚进入大陆市场的纳智捷还顶着合资公司的名头,对终端市场吸引力着实不小。
但随着越来越多竞争车型的引入,特别是自主SUV车型近几年的迅速崛起后,纳智捷此前的优势逐渐消散了。
优势没了,自身问题却越来越凸显。
纳智捷大7SUV虽然早已停产,但这款车却一直活在了段子手口中,”纳智捷大7不在加油站,就在去加油站的路上;纳智捷大7是两桶油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等,网络上调侃纳智捷大7油耗高的段子层出不穷,也成了这款车近几年仅有的关注点。而后由纳智捷大7开始的段子又陆续被引用到了纳智捷旗下的其他车型上,高油耗最终成了终端市场贴给纳智捷的品牌标签。
油耗问题之外,价格虚高是纳智捷在终端市场上第二个重要标签。度过了最开始几年的蜜月期之后,越来越多的终端消费者逐渐搞清楚了东风裕隆的身份,原来合资公司外衣下的底色是两家中国品牌的合资。纳智捷真实身份依旧是个自主品牌,但纳智捷旗下不少车型都定了个在各自细分市场对标合资车的售价。在不少消费者心中,纳智捷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力与官方售价是脱节的。
此外,纳智捷的产品质量问题也不少。真实销量不高,但在质量投诉榜上却能经常看到纳智捷的名字。抖动、异响、漏油等,这些年纳智捷品牌的众多产品质量争议,也在劝退着潜在消费者。
未来路在何方?
从当前的市场表现看,及时退市止损很可能是纳智捷接下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但对台湾第一大汽车企业裕隆集团而言,在战略放弃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前,需要找到一条退路。
这时候,亟待转型的富士康伸出了橄榄枝。
2020年年初时候,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宣布将与裕隆汽车成立合资公司,双方要搭建一个从品牌到平台的跨界汽车联盟,涉及整车研发设计、开放平台共享化及生态等。据悉,新合资公司预计投资总额为155.76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鸿海集团以现金出资79.44亿元,占股51%,裕隆集团以开放平台资产作价出资76.32亿元,占股49%。
对富士康而言,造车早就不是新鲜事,最近十余年来,通过收购、投资甚至是自己下场参与造车项目等形式,富士康已经和汽车行业有了深度捆绑。在代工生产手机业务出现业绩下滑的当下,面向汽车行业转型被确定为富士康未来重要的战略方向之一。在此背景下,富士康与同样在寻求转型的裕隆汽车一拍即合。
可问题是,一个是”新进入者”,另一个的自主业务遭遇市场难题,富士康和裕隆汽车的合作,前景如何呢?
来看看两家公司各自的优势吧。富士康是全球代工行业中的巨头,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26位(2020年排名),资本实力雄厚且有很强的意愿要深入到新能源汽车产业。裕隆汽车虽然市场表现不佳,但毕竟是一家深入整车制造产业数十年的企业,在整车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等领域经验丰富。而且裕隆汽车最近几年也在做着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尝试,在新能源汽车、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方面有一定的资源和技术积累。二者的联合,的确有优势资源融合的前提条件。
按照富士康的规划,未来5到7年之内,要为全球10%(300万辆)的电动汽车供应配件或提供服务,虽然这一目标会受到行业的质疑,但反应出的是富士康深耕汽车行业的决心。这时候选择与富士康联合,或许真能成为裕隆汽车的新出路。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688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