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大军集结,谁能在智能电动时代脱颖而出?

造车大军集结,谁能在智能电动时代脱颖而出?_58汽车

随着智能化、电气化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流趋势,众多企业纷纷跨界进入造车领域,希望在智能电动时代分得一杯羹。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到互联网、科技、地产、家电等不同背景的企业,都在积极探索造车之路。小米、百度、苹果等科技巨头的加入,更是为造车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竞争格局。造车大军的五大派系各具特色:传统派依托整车制造能力和品牌效应,互联网派凭借资本和用户基础,科技派拥有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地产派和家电派则分别利用资金和产业链资源。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造车行业正迎来第二波发展浪潮。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大造车势力需要在专业能力、产品创新、生态布局等方面下功夫,才能在智能电动时代脱颖而出。传统汽车制造商需要加快转型步伐,科技企业要发挥技术优势,地产和家电企业则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只有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总之,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跨界造车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各大造车势力需要把握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和创新。在这场造车大战中,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在智能电动时代赢得先机。随着智能化、电气化成为汽车行业新趋势,跨界造车大军不断壮大。小米、百度等科技巨头纷纷入局,与蔚来、小鹏等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以及传统汽车制造商、地产和家电企业共同角逐智能电动时代。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造车行业迎来第二波发展浪潮。面对激烈竞争,各大造车势力需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转型创新。传统车企要利用整车制造能力和品牌效应,科技企业要发挥技术优势,地产和家电企业则要充分利用资金和产业链资源。只有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前景广阔,跨界造车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各大造车势力需把握机遇,共同推动行业发展和创新。在这场造车大战中,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在智能电动时代赢得先机,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出行体验。

“那些盖房子、造手机、造火箭、卖家电的,都开始造车了。最后你会买哪辆车?”

最近,一个关于造车圈的搞笑选择题广为流传,让人捧腹大笑,展现了当下汽车圈的盛况。造车派系众多,不同背景、规模、理念的公司纷纷加入造车大军,希望讲述一个关于造车的宏大故事。

那么,这么多公司跨界造车背后的魔力是什么呢?造车派系之争悄然兴起,最终会是什么样的格局?

五大造车派齐聚一堂

3月30日,雷军宣布小米将成立全资智能电动汽车子公司,并正式跨界进入造车领域。想造车的小米不缺钱,账面资金充裕。因此,“锐步”计划第一期投资100亿人民币,10年投资100亿美元。

雷军亲自带队,兼任智能电动车业务CEO,让小米造车的消息瞬间被筛选。这意味着造车赛道上的参与者正变得更加多元化,他们将不再是特斯拉、魏晓丽这样的开拓者。

基于各方信息,我们将造车大军分为五大派别:传统派、互联网派、科技派、地产派和家电派。

传统派主要指独立于传统汽车集团的新型智能电动品牌。比如蓝兔汽车作为造车新势力展现在大众面前,但背后仍有东风汽车的大力支持。另外还有SAIC的R车,一直被认为是SAIC改革的新产品。

除了中国品牌下的传统造车势力,还有大众、通用等海外品牌。虽然没有自主品牌架构,但他们的智能电动车也不容忽视。他们在燃油车领域积累了强大的品牌优势,我们也把他们分为传统学校。

互联网学派是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互联网背景下的造车新势力。他们的创始人都来自互联网公司,都是跨界造车的先驱。他们在上一轮造车潮中实现了deusex的海外上市,获得了资本的青睐,也为新进入者树立了信心和标杆。

如果说“魏小丽”是第一轮跨界造车的代表,那么科技学校就是第二轮造车的中坚力量。2021年以来,百度、小米、苹果、滴滴、OPPO、360等企业纷纷宣布造车,以各种姿态进军智能电动车行业,谋划自己的造车大业。

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大部分都是平台公司。他们虽然汽车经验不多,但资源丰富,资金雄厚。平台公司最重要的任务是获取用户,造车是他们获取用户、流量、拓展业务场景的重要方向。

地产集团率先推介恒大和宝能。恒大在上海车展亮相9款车型,赢得了所有人的关注,展现了“护城河”的一面。恒大和宝能都是从房地产行业进入汽车领域,所以我们把他们归为房地产派。

“恒大车展9款新车亮相上海车展”

造车大军中还有其他学校,比如家电学校。创维让“电视大王”黄鸿升再次火了一把。但黄鸿升涉足造车领域多年,前期以商用车为主,这次以乘用车为主,可见其野心。据悉,海尔集团近期也与SAIC合作,进入造车行列。

掀起第二波造车浪潮?

造车大军来势汹汹,使得汽车行业异常热闹。那么,为什么此前传闻“从来不造车”的跨境人士,会花大价钱,以“ALLIN”的姿态发动造车大战呢?造车的魔力是什么?

时代在变。智能化、电气化问题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顶流和主流。麦肯锡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智能汽车的潜在经济影响为2000万-1.9万亿美元,在十二大颠覆性技术中排名第六。

巨大的市场容量让需要继续讲故事的汽车厂商们跃跃欲试,“魏小丽”的成功让他们觉得时间不等人。造车先锋魏晓丽不仅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获得了较高的体量,还不断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截至5月7日,蔚来汽车市值已达601.34亿美元,Xpeng汽车市值206.4亿美元,LI市值162.75亿美元。

从政策上看,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21年以来,国家层面已有超过15项新能源汽车配套政策,涵盖了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方方面面,如车辆准入门槛、资金支持、充换电建设等。在碳中和背景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全球共识,中长期政策利好,不断吸引新进入者。

在智能汽车时代,“造车”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随着汽车智能化、网络化、电气化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等技术的综合应用,科技型企业看到了跨界造车的共性,同时也看到了巨大的产业链空和延伸价值。这个时候,我们什么时候不应该造车?

资金不再是汽车制造商的拦路虎。以魏晓丽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造车成本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据悉,蔚来首款量产车花费200亿美元,首款轿车花费100亿美元,而LiONE仅花费10亿美元,造车的资金门槛逐渐降低。

有政策,有资金,有技术,就意味着有可观的发展前景。各大造车势力需要在各自领域的瓶颈期到来之前,找到新的故事。因此,无论是传统派、互联网派、地产派、技术派,他们几乎同步进入造车领域,掀起了第二波造车热潮。

未来的格局将如何演变?

不同的造车派系,谁将在智能电动车的赛道上占据一席之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初具规模,但跨界造车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必须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迅速抓住难得的窗口期。

传统汽车制造商已经意识到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的到来,并以不同的方式探索转型之路。在张家口电气化、智能化的当下,传统学校显得有些薄弱,但其整车制造能力、品牌效应和多年的用户积累是其他造车学校羡慕的资本。虽然大象很难转身,但成功后释放的能量不可小觑。

雷军对小米造车表达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电动汽车将是未来最大的移动智能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10万亿以上,目前市场集中度很低;二是智能汽车将弥补空智慧生活的白点,成为小米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小米为例,其AIoT的操作系统和智能硬件可能会在智能汽车赛道上赢得竞争优势。其次,科技公司积累了大量的忠实用户,通过与用户的频繁互动,找到了自己的用户操作方法,这将有助于他们在造车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恒大汽车为代表的地产学派认为,其拥有资金雄厚、物业集群、人才管理机制、强大的销售网络四大优势。这些独特的条件是其他造车学校所不具备的优势。或许,未来买套房送车,就能一次性解决用户的“房车梦”。

但留给各大门派的时间不会太长,这不仅要看谁的动作快,谁的规模大,还要看谁对汽车生态的理解更透彻,眼光更深刻。

如今,无论是即将扭转颓势的传统学校,还是收效甚微的互联网学校,还是跃跃欲试的科技学校,都在争分夺秒地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目前各大门派将在2021-2022年陆续推出自己的大师级产品。

“蓝兔iFree概念车”

正如马斯克所说,在强大的竞争对手完成转型之前,特斯拉必须站稳脚跟。蔚来创始人李斌也预言:“真正的决战将在2023年。”

编辑摘要:

或许,很多人担心这么多跨界玩家会进入造车领域。经过激烈的竞争,会不会像几年前一样出现鸡毛?数百家新的造车力量在昙花一现后消失了。如今智能汽车跨界玩家越来越多,第二波造车浪潮即将到来。这不一定是坏事。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天花板很高,足够多背景的公司加入。现在与其预测谁会得到更多的蛋糕,不如想办法把蛋糕做大,让更多的玩家和用户受益。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688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