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转向系统设计中,Bump-steering(跳动转向)是一个关键问题。当车轮跳动时,转向也会随之变化,影响车辆动态性能。工程师们一直在努力减小Bump-steering,以提高车辆性能。早期非独立悬架的Bump-steering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只需考虑转向系统的杆系。然而,现代独立悬架还需要考虑悬架摆臂的硬点。方程式赛车的转向系统设计,对Bump-steering的几何特性追求尤为严格。通过将悬架系统抽象成平面四连杆机构,我们发现在某些位置添加杆件并不影响系统运动。例如,将横拉杆置于上横臂或下摆臂的平面内,可以避免Bump-steering。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乘用车,如Audi A4、A6、A8所采用的高位双横臂悬架。然而,这种布置虽然能解决Bump-steering问题,但从力学角度来看,却存在一些问题。转向拉杆产生的力矩需要通过转向节传递到轮心位置,这会损失一部分转向响应。同时,上球销位置的约束反力对球销也是致命的。2014年左右,新一代Audi A6的开发解决了这些问题。将转向机移到下摆臂位置,并放置在轮心前方,既解决了Bump-steering问题,也改善了受力情况。这一改进为汽车转向系统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总之,Bump-steering是汽车转向系统设计中一个重要问题。通过不断优化设计,可以减小Bump-steering,提高车辆动态性能。同时,也需要考虑力学特性,以确保转向系统的可靠性和响应性。
在汽车转向系统的设计中,有一个经常能听到的名词:Bump-steering,翻译过来就是,跳动转向。当车轮跳动的时候….伴随着转向,也就是Toe伴随着跳动而变化。如下动图中间所示。
Bump-steering是个让工程师头疼的名词,如果太大,对车辆的动态性能是致命的。这个车辆也是跑不快的….所以对于多体动力学的工程师来说,转向系统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Bump-steering….越小越好,最好是零。
对于早期的非独立悬架,这个问题解决起来似乎简单一点,只考虑的是转向系统的杆系,但对于现在独立悬架还要考虑到悬架摆臂本身的硬点….
对于Bump-steering几何特性的追求莫过于在各种方程式赛车的转向系统设计。
如果有兴趣可以观察一下方程式赛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横拉杆与上横臂或者下摆臂(较少见)在一个平面,内点在摆臂转轴上,这样的布置有什么作用????其实目的只有一个,解决Bump-steering,下面我们可以图解一下看。
将悬架系统抽象成平面四连杆机构。我们会发现,如果在A-B之间,或者C-D之间添加一个杆件,并不影响系统的运动,换句话说,如果将横拉杆置于A-B(上横臂)或者C-D平面内,拉杆在跳动时Y方向的分量,与摆臂球销点Y方向的分量是相同的,自然不会引起转向……
这一理论在乘用车同样适用,比如AudiA4A6A8所采用的高位双横臂悬架,转向拉杆的内外点位置恰好在上横臂内外点位置….当然,这么做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发动机布置上的原因,动力总成占据了整个中间位置,转向机不得不上移到了顶端……
对于这种布置,Bump-steering虽然能很好的解决,但从力学角度出发,却是一塌糊涂….首先转向拉杆几千大牛的拉力产生力矩,需要通过转向节长长的脖子传递到轮心位置,所谓山高路远,会损失一部分的转向响应。其次,由于需要平衡转向力而在上球销位置会产生很大的约束反力,这对于球销来说又是致命的。。。
时间到了大约2014年(不确定),新一代AudiA6开发完成了,让强迫症纠结的问题终于解决。请看下图,这次将转向机移到了下摆臂位置,并且放置在了轮心前方(可以思考一下优点)。真是一劳永逸的解决了Bump-steering问题以及受力问题。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当然还没有,点击此处阅读原文
连载系列好文,下载IND4汽车人APP,追好文~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6995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