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内容:中国汽车行业在开发顶级跑车方面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技术基础薄弱,人才短缺,电动车政策限制以及企业生存压力都是制约因素。尽管如此,仍有企业尝试并投入巨资进行研发,如保时捷在电动化方面的投入。虽然道路漫长且充满挑战,但只要有决心和资本支持,中国汽车产业未来仍有可能诞生世界级的顶级汽车生产厂商。
我本人参与过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纯中资、非委托他人代理开发的跑车的开发项目。想结合这个经历谈一谈我的看法。
非技术相关要素
首先,开发跑车和普通民用车的区别主要在于对消费者的需求定义不一样,即经济性要求会更宽松,售价和成本可以更高,性能要求更高,这其实从工程开发而言,与其说是技术难度提高了,不如说是取向发生了变化。
2.已有的知名品牌溢价高
其次,由于该领域小众而高端的特点,品牌认同感决定了这个区段的消费者更垂青那些已有的大品牌产品,比如兰博基尼、法拉利、保时捷等等。买丰田花冠的人可能会去选择上汽北汽,但买法拉利的人很难去考虑买一台中国品牌的跑车。
技术相关要素
1.工程基础薄弱
对性能车、跑车这类产品,中国车企的工程基础为零。既没有可追溯的老车作为范本,又没有足够强的赛车产业作为技术支撑。这是技术上最大的屏障。这里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比如保时捷、法拉利等公司的跑车产品的轮胎都是为车型单独开发的小批量高性能产品,这块产品在世界范围内也仅掌握在少数几家公司手中,做这些项目是很难收回成本的。但他们依旧愿意参与这样的项目的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打名气。轮胎供应商和这些顶级跑车品牌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共生关系,想进入这样的生态圈很难。一个反例是蔚来的EP9,但我内心是不太情愿认同那是一台中国车的,我更愿意将它划为一台打着量产车旗号由一群英国赛车工程师打造的顶级电动赛车。
2.人才基础欠缺
从我参与的项目的经历来看也印证了我上面的观点。中国的汽车工程师梯队里找不到任何和跑车开发相关的经验,想短时间内完成这方面的积累很难。比如转向手感、制动系统设计、整车布置、悬架设计等等,这些在那些顶级跑车品牌中都有成熟的前继产品作参考,而且欧洲车企的老师傅很多,一代一代的传承让他们拥有一个稳定的产品开发人才基础。
3.电动车政策限制过多
还有一个不那么重要但也有一定影响力的就是政策引导。众所周知目前中国在推广电动车,一旦要在中国开发一台电动车,必须满足国家的能耗和续航里程要求,而如果不达标,甭说补贴拿不到,连上市都成问题。
以下是一张来自中汽中心的图,来自这份报告,展示了他们统计的中国电动车的质量/能耗分布和国家的规范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如果一款车落到蓝线上方,虽然仍符合拿补贴的要求,但已经不符合第一阶段限值,这种车根本没法在第一阶段上市,而如果落在绿线上方,则没法在第二阶段上市。考虑到目前中国基本上没可能出一台汽油机跑车,未来在跑车领域能够等来的中国力量也基本只剩电动跑车这一种形态了,而如果国家如此持续强制规定电动车的技术标准,那作为少数人娱乐消遣的跑车很显然不会受到这种规定的垂青,最终结果就是这样的车不是动力差就是开起来很奇怪,动力回收太强,没法提供他们本该提供的驾驶乐趣。成了不节能也没乐趣的鸡肋车型。
4.企业生存压力
在前三点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如果依旧有车企选择造跑车,那他们必须要面临较差产品竞争力差和艰难经营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产品竞争力差,无法带来更多利润;另一方面,没有利润就没法招高级人才、买高端配件,这样会带来更差的产品。当车企进入这种恶性循环,你还期待他们有怎样的建树?所以他们其实比搞电动SUV的车企们难多了,如果遇到这样执着的中国车企,请珍惜。
2019年4月,保时捷发布Taycan跑车时曾经透露该公司为电动化投入的研发资金超过60亿欧元。当时的我看到这个数字,心里就对题主的这种幻想又蒙上了阴影。60亿欧元是个什么概念?在中国,这笔钱能买40个某电动跑车公司。如果后者有哪怕多1亿欧元,他们的跑车全身都能升级一遍了。
资本的力量可以攻克我上面说的任何一个难点,EP9就是个不错的开端。多少年以后能看到中国出这种公司我不知道。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6996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