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不大力发展摩托车,电动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原因何在?

为什么中国不大力发展摩托车,电动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原因何在?_58汽车

中国在发展交通工具方面,并没有大规模推广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气候因素: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天路面结冰,两轮车容易滑倒,不利于摩托车的普及。2. 历史原因:80、90年代中国全盘西化,机械照搬欧美汽车标准,导致两轮车发展受限。3. 人口资源因素: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有限,发展欧美标准的汽车并不符合国情。4. 技术和标准依赖:市场换技术导致中国在汽车技术和标准上过度依赖外国,错失发展特色交通科技的机会。5. 缺乏自主产业政策:中国台湾、东南亚等地区两轮车普及,与其自主产业政策密切相关。6. 电动车发展受限:80年代中国电动车产业链已经具备,但官方并未大力推广,错失发展良机。7. 市场准入限制:对合资企业开放市场,却限制民企准入,缺乏制度自信。综上所述,中国在发展摩托车、电动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方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需要从气候、历史、人口资源、技术标准、产业政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找到符合国情的交通发展之路。中国摩托车、电动摩托车发展受限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历史、人口资源、技术标准依赖、缺乏自主产业政策、电动车发展受限以及市场准入限制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需要从多角度综合考虑,才能找到符合国情的交通发展策略。

一是气候原因,整个国家大部分地区冬天路面结冰,两轮车容易滑倒,到冬天还是要依靠四轮机动车。

二是80,90年代全盘西化,“左”倾严重的遗毒。机械照搬不适合我国人口资源条件的欧美汽车标准。当时的买办当道操纵法律政策,导致南方无冰雪地区也没法自主针对两轮机动车、窄型机动车设计路网。

按照当时的政策,因为人口太多人均资源少,要计划大活人的生育,不能照搬欧美自由放任的人口政策;但没有生命的车子反倒不用按照中国人均土地、石油少的条件来计划,可以照搬欧美。如此削足适履,可悲可叹。

(图片:单列座位的2座窄型四轮车,适合单身人士开上路)

我国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冬天不结冰的地方,两轮机动车就很普及,与其产业政策自主自信不无关系。日本也走了kcar(轻车,比较小而窄的四轮车)的道路。

k-car不一定内部空间要小!看看下面两款日本k-car,载客载货哪个输给美系大轿车?

市场换技术短期看来让中国能造出跟欧美相似的车,初期达到了换来总体落后、相对国内先进技术的目标,但后期弄成了技术和标准上对外国的依赖,使得中国错失了种出特色的交通科技树的机会,也影响了汽车在群众中的普及。

市场换技术的必要条件是采用外国标准。中国的国情是市场规模大、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道路和石油)少,发展欧美标准的乘用车是自己给自己套上石油枷锁、念上堵车魔咒。中国当初应该着重发展轻型车、窄型车、电动车作为乘用。

70年代区区阿拉伯就能给欧美搞出石油危机,为什么80年代面对美苏威胁的决策者就没想到石油依赖问题?

八十年代也没有人想到人人有摩托车助动车,但九十年代摩托车助动车就普及了。摩托车也没搞什么市场换技术。嘉陵轻骑等一些厂从本田、铃木直接引进生产线(没有合资),之后渐渐消化技术,自主仿制。一开始仿制的质量差,后来越来越好。06年欧洲公司主动来求和轻骑合资。现在乡镇企业都可以造质量相当好的摩托车发动机、变速箱。

摩托车不是汽车,但是摩托车和汽车技术有相通之处,会造摩托车,起码就可以用摩托的链条式变速箱和500cc小二冲发动机造轻车(日本k-car,类似被大城市鄙视的低速电动车)。

去过台北的都知道台北的交通跟相似规模的杭州相比非常顺畅,为什么?就是因为台北的个人用车以摩托为主,路上还有专门的摩托车道、摩托停车场,摩托和汽车各行其道,很少事故。这样路面空间就节省下来了。

(图:台北桂林路机车专用道)

当然我国北方气候不适合两轮车,但是几亿人的市场,发展轻车,轻车已经大普及了。除了轻车还可以造介于摩托和四轮之间的,一人宽度前后座的全封闭”窄车”,起码可以节省一半路面空间。多了一倍的车道,首都就不会成为首堵。

如果当初允许百花齐放,而不是单独对西方标准的车开放市场,乘用车很可能走另一条发展路线,路上跑的全都是k-car、窄车和电动车。为了解决二冲的污染问题,中国可以结合早已掌握的柴油机供油技术,独立发展出缸内直喷二冲程。有人说轻车不安全,日本轻车怎么就安全?如果国家标准规定小客车必须是轻车,轻车就不用怕被”标准车”撞飞!至于被货车撞,”标准车”也一样得挂。从能源安全角度来看,轻车才是符合国情的燃油车路线。

还有电动车,80年代的时候中国虽然没有现在的永磁无刷、开关磁阻,但当时东北和上海的厂子,电励磁鼠笼电机的铸造冲压工艺都已经掌握,可控硅调速技术也已经掌握,铅蓄电池、充电器也可以自主制造或仿制,完全是整个产业链都齐备,不做电动汽车实在丧失良机。当然官方不做民间做,下岗工程师和民企一合谋,造出了电动二轮三轮车,在小量送货市场赚翻了。如果当时电动汽车可以上路呢?恐怕如今中国已经有十个特斯拉级别的电动车厂了。

对合资开放了市场,却用汽车生产资格制度限制竞争,”制度自信“哪里去了?如果限国企还有避免过度冒险投资的理由,限制民企的资格有什么道理,人家自负盈亏。以前手机生产要牌照,结果有牌照的厂商还不如MTK的山寨机(MTK芯片本身也是初入市场的“山寨芯片”)。拿产业链说事,中国手机的产业链到底是MTK、山寨厂商、后来的小米华为培养出来的还是有牌照的手机厂商培养的?想来大家都知道。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02693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