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上哪些不起眼但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减振器深度剖析

汽车上哪些不起眼但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减振器深度剖析_58汽车

汽车减振器作为悬架系统中至关重要的阻尼元件,其技术含量远超外观所展现。减振器通过精密设计的阀系结构和油液流动,有效缓解路面不平引起的振动,提升驾乘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不同阀系组合和调校技术决定了阻尼力的特性,进而影响车辆在不同路况下的表现。此外,主动减振系统如CDC和MRD等,通过智能调节阻尼力,进一步平衡舒适性与操控性。这些技术不仅展现了工程师的智慧,也推动了汽车底盘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来一个,念书时候与企业合作过一个课题,其中一项子课题就是研究这个玩意,不研究不知道,原来粗犷的外表下,有着如此精妙的设计。

汽车减振器,它是汽车悬架中最重要的阻尼零件,没有之一,也是改车一族最喜欢动的一个零件。我们都知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主要有两大振动源,一是路面引起的,学术点儿叫路面高程,别小看这个路面,光研究路面不平度就可以整几本博士论文了,这里不展开,咱没那能耐;二是发动机引起,这个主要靠匹配合适的悬置、车身安装点刚度去解决。所以,为了有效解决路面引起的振动,工程师们设计出了减振器,让车内乘客感觉舒适,同时,还要兼顾一点操控稳定性。

减振器基本知识

减振器从构造上大体可以分为双筒减振器、单筒减振器,区别是内部的缸筒数目不同。单筒减振器就只有一个缸,价格贵一些,目前仅一些中高端车型配置;双筒减振器有两个缸,一个工作缸,一个储油缸,这个是绝大多数在售车型配置的减振器。单筒减振器这里留个印象,后面再提起它,现在主要说应用更加广泛的双筒减振器。

减振器主要由油封、储油缸、工作缸、活塞杆、活塞阀、底阀、限位块等子零件组成。这里面每一个零件的设计,又分别有各自的讲究,不赘述。典型的减振器工作状态分为压缩行程与伸张行程,分别对应了汽车悬架的上跳与下跳,白话点就是汽车过坎就是压缩,过坑就是伸张。压缩时,工作缸的油液被活塞阀向下压,油液经过底阀流进储油缸产生阻尼力,同时,由于活塞阀常通孔的存在,使得部分油液还会经过活塞阀中的流通孔隙回到有杆腔室,才能使得油液体积平衡,这一部分回流的油液通过阀片时也参与阻尼力建立;伸张时,工作缸的油液被活塞阀往上拉,油液经过活塞阀流入下腔,也就是无杆腔,油液流经阀片时产生阻尼力,同时,也是由于活塞杆的存在,下腔空间大,需要一部分油液从储油缸通过底阀补偿阀回流至工作缸进行补偿,这一过程中也参与阻尼力建立。说的有点拗口,配着下面图片好理解一点。

从工作原理可以明显看出,阻尼力的建立主要与活塞阀、底阀这哥俩强关联。这俩哥们形成一定空隙,当油液经过时产生阻尼力,阻尼力建立的过程就是耗散能量的过程,上下往复运动的机械能转化为油液的热能,热再经缸筒、活塞杆向外部传导,由行驶过程中的风冷效应散发掉。由下面的公式也可以看出,节流面积是阻尼力建立的重要因素,而改变阀系组合,也就是改变节流面积,从而改变阻尼力,记住这个概念。至于更详细的阀系分析,诸如均布载荷作用的环形薄板阀片挠曲变形建模这些鬼,不纠结下去了,纠结下去又是一篇博士论文,咱没到那水平。

减振器调校

既然俩阀系老哥那么重要,自然,调校工程师在进行底盘调校时也会重点关照这哥俩。针对减振器部分的调校主要也就是调这哥俩。不客气地说,这哥俩的调校结果,在一台车的舒适性&操控性的表现里,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活塞阀与底阀分别都是由许多不同厚度、外形的阀片组成的一串阀系,调校工程师就是通过排列不同的组合,改变了油液经过阀系时的流通面积,改变阻尼力,实现车辆的驾乘感受。

不同减振器的供应商,都有自己专用的阀系结构。而每一种阀系结构里面,每一个阀片又有不同规格。这样千变万化的组合,非常考验调校工程师的功力,举个例子,有些敏感位置的阀片,仅仅改变0.1mm厚度,可能在阻尼力曲线上完全没有差别,但是特定路面的主观评分能有0.25~0.5分的差距。调校工程师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判断阀系组合,不然短暂的调校周期绝对不允许将所有阀片试过一遍。与此同时,阀片组合也应遵循一些设计规范,兼顾减振器本身的耐久特性。

在调校工程师眼中,每一个位置的阀片,都对应了调校场地里面每一种特定道路,哪条道上用哪种阀片舒适性好,他们门清。是不是经常在某某车广告片里听到XX车经过X百组调校方案,巴拉巴拉,觉得几百组调校夸张?一点儿都不夸张,就看看上面这个典型的CL阀系,不算阀座就有30多张片子,每张片子再来个3~5种规格,排列组合算一算能有多少种搭配,另外还没把弹簧、稳定杆、橡胶件的搭配调校算进去。所以啊,这也就是经验丰富的调校工程师为什么那么抢手的原因。

每一次调校确定下一组阀片的组合,阻尼力也随之冻结下来,一组阀系对应一条阻尼力曲线。

然而,汽车的操控性与舒适性天然是一个矛盾体,调校工程师把车调的操控好了,乘坐舒适性打点折扣,舒适性调的好了,操控似乎又总差那么点意思。怎么办呢?所以,产品规划的作用就出来了,咱开发之前说好了是主打操控的,那么调校工程师就把减振器调“硬”一点,咱开发之前说好了主打家用舒适的,那么调校工程师就把减振器调“软”一点(当然,这里面还需要配合转向调校,此处且按下不表),始终难以两全。

为什么不能兼顾两个性能呢?我们尝试从理论上给感兴趣的朋友解释一下,举个例子,一般我们做悬架平顺性研究时,会将悬架简化为一个二自由度模型,下图是一个典型的简化悬架模型,左侧是被动悬架,右侧是阻尼可调节的半主动悬架。图里的M、m分别表示簧上、簧下质量,k表示悬架刚度,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就是弹簧刚度,kt表示轮胎刚度,c就表示阻尼,代表了减振器。

又臭又长的公式跟解算过程咱不列了,一般这个模型,可以设置三个指标参数,引用的书本里设置的是这三个:车身动位移、悬架动行程、车轮动行程,车身动位移是直接的舒适性相关项,车轮动行程是操控相关项。直接给答案,通过上面的简化模型,根据牛二定律可以列写方程式,解方程式可以得到指标的幅频特性图如下:

从指标的频域图可以看到,对于前两个指标而言,增大减振器阻尼力,也就是c值增大时,虽然一阶共振峰振动得到改善,但是一阶共振峰与二阶共振峰之间的过渡频带振动发生了恶化;同时,在二阶共振峰处,车身动行程对阻尼并不敏感,悬架动行程则得到了改善;车轮动行程则在大部分频段内,通过增加阻尼,能够得到有效改善。

简单点说,可以认为不同频带对应到不同类型的道路,固定一组阻尼曲线难以满足不同路况的要求,这条路改善了,那条路说不定就恶化了。这也就是调校过程经常反复的原因,来来回回的找那个平衡点。

主动减振系统

可是工程师们总在想,难道没有一两全其美的方法吗?红玫瑰好看,但白玫瑰也香啊,咱都想要,于是,一种新型减振器被发明了出来。如果上面所述的只有固定阻尼力的减振器叫做传统减振器,那么,这种新型减振器就叫做阻尼可调减振器,可以对应多条阻尼曲线,以适应不同的道路及驾驶操作,目前一般配置高端车型,不过也逐步有下探趋势。

下面先以ZF-Sachs的CDC系统为例展示一下主动减振器系统的优势,视频里也对萨克斯CDC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相比传统减振器,阻尼可调减振器自成一个小系统,一般由执行器(减振器)、传感器、控制器及附件组成。根据不同的执行器又可以有电磁阀外置减振器、电磁阀内置减振器、磁流变减振器,我们暂时只说这三种最主流的。

阻尼可调减振器系统最关键的就是有了眼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车辆运动状态,有了大脑(控制器)根据传感器信号,结合控制算法对减振器发送指令,以达到让车辆在不同路况、操纵动作下都能有较好的操控性&舒适性的目的。

说到这里想必各位也能知道,这套系统的核心就是那个控制器了,而内嵌的控制算法则是核心的灵魂。无论是由哪种执行器构成的半主动悬架系统,其灵魂都是1974年由Karnopp.D提出的天棚控制算法。当然,基于天棚控制方法,研究人员后面还提出过地棚控制、天-地混合棚。后续更有学者们将模糊、滑模、神经网络、LQG等控制方法放到系统里进行研究,理论上都能取得较好效果。但是,在工程应用上,仍然还是以天棚控制为主流。

好了,回到控制算法上,配置阻尼可调减振器的车辆,针对舒适性主要就是上述的以天棚控制理论为基础。通过配置在簧上、簧下的加速度传感器实时获取加速度信号,通过信号处理、计算判断悬架运动状态,当车身速度与悬架动速度同向时施加适当的阻尼,异向时施加小阻尼,经控制器判断后向执行器发送信号,执行器作动,实现阻尼力的调节。

采用天棚控制后,在悬架控制指标的幅频特性图中可以看到,半主动控制下的指标幅值在大部分频段下均优于被动悬架系统指标。如果继续优化,结果可以更好一些。图例中只需要看SH-linear这个结果就好,Passive(cmin)取固定的小阻尼值计算结果,Passive(cmax)取固定的大阻尼值计算结果。

针对操控性,也就是纵向、侧向的动态性能,主要以门限值开关控制为主,通过综合评估can上发来的转向、制动、加速信号,标定一个合适的门限值,达到触发就执行,否则不执行即可。

接下来我们唠唠执行器,如果说控制算法万变不离其宗,那么,执行器可就各有各的门道。

①先说电磁阀外置减振器,这一款是最基础,也是应用较广的一款,由萨克斯首次发明出来,萨克斯将它取名为连续阻尼控制减振器(continousdampingcontrol,简称CDC),更详细的CDC小知识,请没有看上面视频的童靴翻回去仔细看看视频,信息量比较大,值得一阅。

相比传统的双筒减振器,CDC减振器有三个缸,从内至外依次是:工作缸、中间缸、储油缸,同时还多了一个电磁阀。因为有上面的小视频,这里就不写长篇大论介绍工作原理了,如果不是从业者,也没有必要了解这么详细,我来简化一下知识点,记住以下一个点就好了:

②电磁阀内置减振器,这个基本原理跟外置类似,不同的是电磁阀做到了缸筒内部,优势是节省了外部空间,易于整车布置。

③磁流变减振器(Magneto-rheoloicaldamper,MRD)跟前面所有减振器都有非常大的区别。现有的磁流变减振器多为单筒减振器结构,内部注入的不是通常减振器使用的矿物油,而是磁流变液。磁流变液有关简介引用彭友湘博士、李春梅博士学位论文绪论部分。

磁流变液(Magneto-rheologicalFluid,MRF)一般是由磁性微粒悬浮体(高磁导率、低矫顽力的微小磁性微粒)、母液(磁性微粒悬浮的载体,低粘度、高沸点、低凝固点和较高密度)、表面活性剂三部分组成。磁流变液主要在桥梁、阻尼器、阀门、工艺的研磨、制动器、汽车、建筑物、离合器、抗震等领域有所应用。

因为MRF在军工、重工等领域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目前为美国Lord公司垄断。而后,美国德尔福公司与通用汽车联合攻关,在Lord公司的磁流变阻尼器基础之上,研发了汽车用的MRD系统,被称为MagnerideTM,这项技术获得了1999年度世界一百大科技成果奖。并且,通用汽车将这项技术应用在了凯迪拉克SevilleSTS(2002款)上,是汽车领域首次应用MRD。

MRD活塞也不再是片阀组合起来的阀系,而是一团精密设计的电磁线圈。当活塞处于压缩行程时(即向下运动),压缩腔中磁流变液受到挤压,通过活塞的环形阻尼通道,常通孔和环形间隙从压缩腔流动到拉伸腔;反之,当活塞处于拉伸行程时(即向上运动),磁流变液从拉伸腔流动到压缩腔。当磁流变液在阻尼通道中流动时,其流动特性将受到励磁线圈产生的磁场的控制,从而控制阻尼力的大小。活塞在压缩行程时,活塞杆进入密闭的缸筒内,使得缸筒内的总体积变小,由于磁流变液的不可压缩性,压缩腔和拉伸腔的总体积不变,则高压气密腔的体积减小,浮动活塞向上运动进行体积补偿;反之在拉伸行程时,高压气密腔的体积增加,浮动活塞向下运动进行体积补偿。

MRD工作机理引用冯志敏教授论文如下:

MRD在作动频率远高于CDC,所以,MRD配合控制算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性能表现。但是,MRD造价昂贵,且高故障率,应用范围不及CDC,每年CDC的销售量是MRD的30多倍。

典型的减振器上文基本介绍到了,对于黑科技格外感兴趣的童靴们想必都知道看过奔驰GLE搭载的48V主动悬架系统E-ActiveBodyControl,这个技术虽然执行器也是一种阻尼器,但是由于增加了液压泵、电机等,已经很难将其归为减振器。因此,一般我们把它归为主动悬架技术范畴。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传感器信号,由控制算法(这里控制算法肯定区别于上文的天棚)驱动电机进行作动,电机带动液压泵,液压泵通过液路推动阻尼器活塞上、下移动,从而实现车身的动作。

最后,安利我一直在引用的这本半主动悬架控制领域好书,悬架动力学研究必备神器之一,基本上照着上面的算法做,支持个硕士毕业是没问题的了,再做点深入的优化,支持个博士也没问题。企业做研发,也非常推荐参考这本书,加强理论知识。

建议看英文原版,但是网上实物本800多一本,我有PDF版,推荐看电子书,需要的可以问我要,乐意分享。下面这本是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危银涛教授出的中文版,同样强烈推荐,英文看着吃力的童靴们可以考虑中译本。

汽车研发工程师一枚,机械博士文凭,没事写点硬到磕牙的技术干货,也写点汽车保养维修小姿势

对车感兴趣的新、老司机们可以关注一波,没事咱凑一起聊聊车

为什么车子开久了底盘会变得松散?

汽车的各种异响真的没办法避免吗?

汽车上的减振器和弹簧有啥区别?

保时捷卡宴的三腔空气悬挂和动态底盘控制还有主动防侧倾技术,真的有那么厉害吗,还是说只是个噱头?

文章有点多,关注了慢慢看多好。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030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