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能源汽车发展系列调查报道③“三电”项目接连上马2025年重庆新能源汽车本地化配套率要超50%?

重庆新能源汽车发展系列调查报道③“三电”项目接连上马2025年重庆新能源汽车本地化配套率要超50%?_58汽车

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近期,重庆两江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三大项目签约,总投资达341亿元。其中,昆山沪光汽车高低压线束项目、渝江压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都与新能源汽车本地化配套密切相关。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重庆传统燃油车本地化配套率高达70%。然而,新能源汽车配套率过去仅为30%左右,成为产业发展短板。但随着两江新区等重点区域发力,重庆新能源汽车配套正加速补齐。目前,重庆已形成相对完整的新能源汽车配套供应系统,涵盖动力、变速、制动系统,以及转向、车桥、内饰、空调等。随着凯瑞电驱动、德国大陆电制动等企业布局,本地规模以上配套企业超100家,核心技术企业30余家。到2025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三电”本地化配套率将超50%。整车企业也在”大三电”赛道上发力。长安汽车、小康集团等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如长安深蓝新一代超集电驱系统,最高效率达95%以上,实现行业突破。重庆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赣锋新型锂电池、吉利科技等动力电池项目,打造新能源产业生态。到2025年,重庆将集聚国内外知名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5家、电机企业5家、电控企业5家,形成80亿瓦时动力电池、100万套电机电控产能。同时,传统配套企业也在积极转型。蓝黛科技、重庆超力等通过研发投入,攻克新能源传动、热控制等关键技术,赢得市场认可。政府部门也通过政策扶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之,重庆正通过强化核心技术、招商引资、企业转型等多措并举,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实现”三电”本地化配套率超50%,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两江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签约三大项目,总投资达341亿元,涉及新能源汽车本地化配套。重庆传统燃油车本地化配套率高达70%,但新能源汽车配套率仅为30%,成为产业发展短板。目前,重庆已形成相对完整的新能源汽车配套供应系统,涵盖动力、变速、制动系统等。到2025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三电”本地化配套率将超50%。整车企业在”大三电”赛道上发力,长安汽车、小康集团等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重庆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赣锋新型锂电池、吉利科技等动力电池项目,打造新能源产业生态。到2025年,重庆将集聚国内外知名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5家、电机企业5家、电控企业5家,形成80亿瓦时动力电池、100万套电机电控产能。传统配套企业也在积极转型。蓝黛科技、重庆超力等通过研发投入,攻克新能源传动、热控制等关键技术,赢得市场认可。政府部门通过政策扶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庆正通过多措并举,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实现”三电”本地化配套率超50%,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5月底,一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重庆两江新区举行,现场签约了总投资达341亿元的三个项目。其中,两大项目——昆山沪光汽车高低压线束项目、渝江压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都与新能源汽车的本地化配套有关。

▲两江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这令不少业内人士感到兴奋。

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重庆传统燃油车的本地化配套率达到了70%。然而,我市新能源汽车的配套率,过去却仅为30%左右,是本地的一块产业短板。

但最近的种种迹象显示,重庆的这块短板正在加速补齐。特别是汽车产量占重庆六成的两江新区发力新能源汽车配套,就像是一块“晴雨表”,提示人们新一轮重要的产业提升期已经到来。

观察全市的相关动向,去年末,台达电子(重庆)公司在重庆经开区成立,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电子零件及电子设备电源零件;近期,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软件解决方案头部企业光庭信息又在渝设立全国第二总部,恩智浦也在渝建中国汽车电子应用开发中心。

市经信委相关人士介绍,近年来,我市在完善配套上大动作频繁,一大批“大小三电”项目接连上马。无论是动力、变速、制动系统,还是转向、车桥、内饰、空调等,都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供应系统。随着凯瑞电驱动、德国大陆电制动等企业陆续布局重庆,本地规模以上配套企业目前已超过100家,其中核心技术企业有30余家。

据称,到2025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电机、电控、电池的“三电”本地化配套率要超过50%。

牵住配套提升“牛鼻子”

整车企业瞄准核心技术发力

“传统汽车好不好,要看‘三大件’。新能源汽车好不好,要看‘大三电’。”

这句行业人士熟悉的顺口溜,很好地阐释了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在发展核心配套能力上的区别。

“传统燃油车注重发动机、变速器和底盘,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是电机、电控、电池,俗称‘大三电’。”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整车厂掌握的“大三电”核心技术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相关配套的水平和能力。

重庆的整车厂商正在“大三电”赛道上发力猛奔,不断摘取新成果。

6月25日,2022重庆国际车展现场气氛热烈,阿维塔科技联合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发布的全新一代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平台CHN,在业界引发了强烈关注。

▲阿维塔11受访者供图

CHN平台具备高集成、高延展、高性能、高续航、高安全、强计算、高智能、可进化等优势,最大支持3.1米长轴距车型的开发,并能实现700公里以上续航里程。基于该平台的首款车型阿维塔11拥有充电10分钟续航增加200公里的高效补能表现。

在长安汽车展台上,不少消费者也被一款叫做“深蓝03”的最新车型吸引。

这款新能源车型搭载了长安汽车“超集”电驱等一系列行业领先的“大三电”核心技术。此前行业第一梯队的华为和比亚迪,电驱综合效率达到89%,峰值效率93%。而长安深蓝的新一代超集电驱系统,硬生生将系统最高效率提升到了95%以上。实现了行业的再一次突破。

长安汽车副总裁、长安新能源董事长杨大勇介绍,长安汽车早从2001年就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目前除了电芯没有自研自制以外,已经掌握了包括电池大数据、热管理、电池包集成等所有核心技术,申请专利1119件,其中很多技术都是全球领先。

重庆小康集团在“大三电”技术领域也不甘人后。

今年3月,小康旗下赛力斯汽车与华为共同打造的问界M5在全国36座城市完成首批交付,目前销售量正一路攀升。这款车搭载的纯电驱智能增程技术平台,就由小康旗下金康动力自主研发生产。

“我们还在持续对电驱进行技术迭代。”金康动力技术委员会委员陈明昌透露,目前,公司已完成高压永磁电机(含电控)及高压感应电机(含电控)的样机试验,产品成熟后,金康的高压电驱产品能让新能源汽车快充时间再缩短一半左右。

自2016年开始,小康就进入到高端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工作中,其核心研发成员来自世界顶级汽车公司,不但取得超过1000项新能源相关专利技术,还在增程领域实现了行业领导者地位。

“支持长安、赛力斯这样的大厂提升‘大三电’技术,是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配套上取得突破的最好方式。”两江新区产业促进局副局长赖涵表示,“大三电”门槛高,需要进行长期研究和大量投入,整车厂这一块能力强大,就等于是牵住了配套提升的“牛鼻子”。

找准产业突破关键点

动力电池等重点项目密集落户

新能源汽车涉及到传统汽车以及电力、交通、信息通信、软件等行业,体系十分庞杂,重庆要完善产业配套,除了强化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在培育和招商引资方面还必须找准角度、用准力度,用有限的资源在关键方向实现集中突破,高效推进产业布局。

哪个方向能够成为重庆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的“主心骨”和“牛鼻子”?从重庆近期的一系列“大动作”上,似乎可一见端倪。

5月18日,赣锋新型锂电池科技产业园项目再次牵手两江新区。继该项目去年签约后,赣锋今次又追加投资46亿元,新增储能及动力电池产能10亿瓦时,并计划在重庆建设先进电池研究院,发力固态电池技术更新和产品迭代,开展电池开发测试。

仅仅一天后,5月19日,吉利科技、孚能科技联合在涪陵投资的12亿瓦时动力电池项目也正式开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在推动产业配套本地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动力电池企业为何密集布局重庆?

以涪陵上述项目为例,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就表示,当下西南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在重庆布局动力电池产能,对于孚能科技意义重大。

涪陵区相关人士则表示,源于雄厚的汽车制造业基础和绿色发电等优势,西南特别是成渝地区正在成为汽车动力电池厂商偏好的重要产业布局地,重庆地方政府全力争取动力电池项目落户,可谓正当其时。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配套中的绝对‘主角’。”杨大勇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不断提升,目前动力电池在整车配套成本中的比重已经达到50%左右,“可以说解决了电池配套,新能源汽车配套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正是察觉到了自身的优势和行业的风向,重庆通过政府层面的“无形之手”,瞄准动力电池等关键领域,聚集新能源产业生态。

▲比亚迪刀片电池资料图片

市经信委相关人士介绍,2019年以前,重庆在新能源电池这块还是空白,为了补齐这一关键领域,重庆市级有关部门和璧山区提前布局,花大力气在国内寻找优质的厂商,最终与比亚迪达成合作协议,将其动力电池厂落户在璧山区。业界有名的“刀片电池”,便出自该厂。

上述人士还表示,到2025年,重庆将集聚国内外知名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5家、电机企业5家、电控企业5家,动力电池年生产能力达80亿瓦时,电机、电控年生产能力达100万套,打下本地新能源汽车关键配套领域的基本盘。

强化自身硬实力

传统配套商向新能源汽车转型

上千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是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的底气所在。而如今本地产业要转向新能源汽车的新赛道,不仅考验这些企业的前瞻力,更考验他们的决心。

6月18日,蓝黛科技为国际头部新能源车企业打造的全自动一体化电机轴产品正式下线,在业内和资本市场均引发强烈关注。

蓝黛科技最开始是生产摩托车零部件,后转型到汽车变速器、平衡箱总成等。近年来,看准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该公司再次主动转型,“卡位”新能源车传动零部件市场。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新能源动力传动产品方面,该公司运用跟随大厂同步研发的策略,重点布局新能源减速器总成及新能源减速器齿轴核心零部件板块,并积极开发高转速、高精度的新能源电机轴等关键部件。“技术与生产工艺的成熟需要一个周期,最开始不会有多大回报,但企业要有定力,更要有毅力。”

经过数年的沉淀,蓝黛科技的付出赢得回报:日电产、吉利威睿、比亚迪、法雷奥、格雷博、金康汽车、汇川技术、卧龙电机等国际知名企业,均成为其客户。2021年,该公司动力传动业务得益于新能源汽车板块,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34亿元,同比增长59.47%。未来两年,新能源产品预计将占到该公司动力传动业务总营收的70%以上。

重庆超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着类似的经历。过去,该公司主要为传统汽车提供空调等。2011年,嗅到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后,重庆超力决心转型。

“传统汽车的热控制,主要就是空调,其重要性并不靠前。但新能源汽车是靠电来驱动,对热控制的要求就很高。”重庆超力相关负责人介绍,热控制系统属于新能源汽车“小三电”之一,也是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关键环节。

为掌握核心技术,重庆超力近10年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在研发上。“我们不给自己定每年利润增加好多的目标,就是沉下心攻克技术。”该负责人说,越是急于求成,越做不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重庆超力在热控制领域的技术处于全球前列,有相关专利249项,合作客户包括大众、比亚迪、吉利、蔚来,小鹏,理想、宁德时代等知名品牌。2021年重庆超力年产值13.5亿元,其中新能源占比40%以上。今年,这一比例将提升到60%以上。

在重庆,这样的配套企业还有很多。如秋田齿轮,2015年开始布局新能源领域。如今,该公司汽车齿轮产品中,自动变速箱齿轮和新能源汽车减速传动齿轮已占到75%以上。

青山工业从传统燃油车变速器转向研发“GI-Drive”电气化平台架构,陆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未来将为行业提供完整的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

“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虽然有很多零部件不同,但像空调、座椅、内饰等仍然需要。”在许林看来,通过转型升级,许多配套企业能够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化,赢得发展的新契机。

许林也坦言,有部分企业本身规模就不大,利润不高,现在转型需要投入上千万、上亿的资金,压力会很大。他建议,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策导向,选择一批重点企业来扶持,同时对一些“卡脖子”的零部件,可由政府牵头搭建平台,联合科研机构、企业共同参与,联合攻关。“比如车规级芯片,重庆可以在这个领域先行先试。”

市经信委相关人士表示,重庆未来将进一步密切零整关系,支持长安汽车、金康赛力斯等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建立合资公司,获取核心配套部件优先保供权。同时将围绕驱动电机、电池材料、热管理系统等领域,推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等领域补短板,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064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