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2年乘用车外资持股限制的取消,中国汽车市场将迎来更激烈的竞争。外资品牌可能提高股比、独资建厂或维持现状,这对自主品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自主品牌中,吉利、长城、奇瑞等已积极准备应对,通过收购、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提升自身实力。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将加速行业洗牌,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消费市场,为自主品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机遇。
如果你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你一定听说过一个概念,叫做“市场换技术”。总的来说,就是允许世界主要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进行本地化生产。用广阔的市场换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促进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自该计划于1984年正式设立以来,30多年过去了。我们是否按照预期交换了技术?自主品牌是否已经成长到了与外资品牌对抗的程度?自主品牌取消乘用车外国籍限制意味着什么?今天江湖君就来说说这个故事。
逐步放开市场,特斯拉独资建厂只是开始
2018年,商(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对汽车领域对外开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作出明确安排——2018年取消专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乘用车和合资企业外资股比限制不超过两项限制。
紧接着,特斯拉在上海独资建厂的消息引爆了汽车圈的热议。价格不断下降的特斯拉,让曾经骗补贴的国产电动车无处遁形。但在与特斯拉的拉锯战中,确实涌现出了一批有实力的国产新能源品牌。厂商之间的博弈对消费者来说可能是好事。
国外品牌已经蠢蠢欲动?
取消乘用车外资持股限制后,合资品牌可能有三种选择:提高股比或独资建厂或维持现状。就目前而言,有实力的自主品牌不用担心外资提高股比,而那些相对弱小、常年依赖外资的自主品牌,则不得不面临被吞并的命运。比如宝马持有华晨宝马75%的股权。
那么,以后会不会有更多的外资品牌控股或者独资建厂呢?江湖君认为,是否提高持股比例,要看合资公司的经营状况。当然,外资可以利用利润和影响力作为提高持股比例的筹码,但如果经营状况不乐观,就没必要提高持股比例。
以长安福特为例。近几年在中国市场表现低迷的福特,仍需与长安并肩作战。而已经蒸蒸日上的丰田和通用,为了提高份额比,不必和国内厂商打交道,得不偿失。
国外品牌跳出来自己单独建厂怎么办?不是不可以,但是按照现在燃油车控制产能的政策,外资品牌独资建厂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新能源。除非是已经建立了全面电动化战略的品牌,比如MINI,否则有很大机会跳出原有的合资体制,独立建厂,或者在国内寻找其他合作伙伴。
“抱大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会淘汰一批弱者,同时选拔出一批真正能与外资品牌同台竞技的强者。
哪些自主品牌已经做了准备?
市场只会越开越大,很多自主品牌已经为即将到来的激烈竞争做好了准备。
吉利近年来的一系列收购可以证明其成为国际制造商的潜力;长城以多子多拼的策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销售奇迹;奇瑞埋头钻研技术,在海外市场风生水起。此外,近年来SAIC、长安和比亚迪的口碑和销量都在向国人证明自主品牌的崛起。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铁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是检测产品的最佳试验场。对于自主品牌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你认为哪些自主品牌有实力与国外品牌抗衡?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更多圈子资讯:微信搜索“大车江湖”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068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