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讲述离合器操作原理,结合实际操作经验,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离合器操作技巧。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内容有条理,适合初学者阅读。正文: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离合器操作的原理和实践技巧。相信很多车主在学车时都会遇到离合器这个“大魔王”,那么离合器到底是个什么鬼东西呢?别急,让我慢慢给你解释。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离合器的工作原理。离合器就像是一个开关,它的作用是连接或断开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的动力传输。当我们踩下离合器踏板时,离合器片与飞轮分离,发动机的动力就无法传递到车轮上;当我们松开离合器踏板时,离合器片与飞轮接触,发动机的动力就可以传递到车轮上。那么,为什么我们在驾驶过程中需要用到离合器呢?因为在起步、换挡、减速等过程中,我们需要控制发动机与车轮之间的动力传递。如果没有离合器这个“开关”,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离合器的实践技巧。首先,我们要学会判断何时踩下离合器以及何时松开离合器。在起步阶段,我们需要在离合器半联状态时逐渐加速,当感觉到发动机与车轮之间的动力传递已经顺畅时,再完全松开离合器。在换挡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在合适的时机踩下或松开离合器,以保证换挡的顺利进行。此外,我们还要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如何使用离合器,例如在突然刹车或避让障碍物时,可以适当地踩下离合器以减缓车速。总之,掌握离合器的原理和实践技巧对于驾驶安全和燃油经济性都非常重要。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离合器。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请关注我的公众号“小林的杂七杂八”,我会继续分享更多关于汽车驾驶的知识和经验。期待你的关注!
说说的关于离合器操作的,其实就仅仅是下面这一张图。
如果你认真看完这篇文章且我居然写的让你看懂了的话~~~
“
其实,这是这几天练车时,独自和离合器较劲却掌控不了它的时候。
默默抽烟思考人生的时候想出来的。(没有,我没有抽烟)
想明白了之后,离合器好像也对我友好了很多。
一开始看这张图,可能会看不太懂。
或者,即使看懂了,也可能不知道这一个一个细节是从哪而来的,应该注意些什么。
我来尝试把当时天马星空的思绪理一理。
离合器的作用很清晰,就是相当于一个开关。接合或者分离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的动力传输。
像下面这张图这样子:
当离合器没有被踩下的时候,发动机的动力被传输到变速箱再传输到车轮。
当离合器被踩下的时候,动力传输就被断开了。像这样:
这时候有了我们图的第一个版本:离合一开一闭,完了。
然而,开过手动挡的应该都知道。离合器踏板的行程有很长,而真正控制离合器分离(或接合)过渡过程的行程其实只有那么一点点。
其余的大部分行程,其实我们虽然踩了踏板,但离合器是没有作动的。
放在图上其实是这样子的:
不管踩下时,或者松开时,都会有相对比较长的空行程(离合踏板运动但离合器实际不作动的行程)。
这个点根据厂家喜好的不同,很大的差别。
有的一点就到了,有的要很深很深才会有点感觉。
这个可以让车动起来或者让车失去动力的点在哪里,是我们拿到一台手动挡车最先要熟记于脚的事情。
这时候有了我们图的第二个版本:其实,开关只藏在里面很小的一个部分。
所以,其实我们在换挡的时候,不用把离合器踩到底松到头的。
尤其在不顾一切往前冲的急加速的时候。
我们可以把离合器踏板就仅仅控制的起效的那个小小的区域。
没准,能够为我们的尾速提高上那么1-2kmph。
找到了这个真正起作用的小小区域,一切才真正变得有意思。
我们会发现,如果把离合当做一个开关来操作的话,只把它当成只有0或者1两个值的话。
车子会动的特别别扭,摇动冲击得特别厉害,要么可能直接憋熄火了。
原因是,即使离合是在很短的一个行程内完成接合和分离的状态。
但其实它是一个相对略微复杂的渐变的过程。
前面的图中,为了简单粗暴的解释离合的作用。把它画成了两块铁板脸对脸的硬怼。
道理是这个道理,不过其实怼上的过程没有这么刚。
它其实是像下面图片这样的:
有一个弹簧连着离合器片贴上飞轮。
弹簧压的越紧,离合器片和飞轮就贴的越紧,贴到最后就死死的贴在一起了。
其实上面的图片也是仅仅为了表达工作原理,实际上离合器用的是膜片弹簧。
是力往中间怼,压盘是往回收的。
它长这样:
小时候有没有顽皮踩过淘米篮子,踩完以后淘米篮子的外圈是不是往后翘了。
膜片弹簧就是这个道理,知道就好。
上面说的,这个菜篮子从完好无损到变得往后翘,然后又奇迹般的变得完好无损。
不不不:
是发动机飞轮和离合器片从有一点点藕断丝连到最后的生死不渝的过程。
就是我们之前说的那一小段离合器踏板实际起作用的过程。
这时候有了我们图的第三个版本:这不是一个只有0或1的开关。
但,即使我们知道了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我们也在这小小的范围内小心谨慎的控制着离合器踏板慢慢接合。
但是,有时我们还是会不可避免的迎来一阵突如其然的抖动。
我对这种不受自身控制的抖动是极其深恶痛绝的。
为什么我们这个小心谨慎还是会控制不住呢。
其实这是因为,飞轮和离合器片接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有一定的转速差的。
除非我们已经练就的转速匹配那个传说中的技能。
不然,只要有转速差,那么一开始飞轮和离合器片的摩擦会是滑动摩擦。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小心翼翼的释放离合器踏板。
虽然我们非常地小心翼翼,但是随着飞轮和离合器片接合的程度越来越大,转速差并没有被消除,所以滑动摩擦一直在继续着。
直到我们完全松开离合器踏板之后,踏板不动了,飞轮和离合器片之间的压力突然变大到可以抵消转速差使得两个片脸对脸的硬怼上,这个时候滑动摩擦瞬间转换为静止摩擦。
任何瞬间转变状态的过程,都可能会引起一定程度上的不适。
在离合器上,滑动摩擦瞬间转换为静止摩擦
以上,关于滑动摩擦和静态摩擦的描述,我并没有找到相关的文献。
很有可能是我的妄意揣测,如果有离合器专家看到了,请一定指出我不对的地方。
那,我们就没有办法了吗?哪怕我们再小心翼翼?
其实是有的,只要我们在某个恰到好处的点稍微的停那么一下下。
这个点就是基本上动力已经完全衔接上的时候(滑动摩擦力已经快接近静止摩擦力的时候),我们就让离合器踏板在那里停一会,停到动力输出增长到一个不变的值为止。(滑动摩擦已经顺利过渡为静止摩擦)。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的放开离合器踏板了。
这个时候,即使我们在粗暴都没有关系的,它承受得来的。
这时候有了我们图的第四个版本:停那么一下更重要。
到上面这张图为止,其实我们已经掌握了离合器操作的基本原理的。
出去吹吹水也可以了。
只是,我们还可以精益求精一点。
上面的图,我们是把踩离合器踏板的时间给均匀分配掉了的。
这个世界上,应该没有什么可以用平均做事来达到最好结果的事情。
我们总是要学会判断把最多的时间和最集中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不然,我们就只能是在不断的努力中却依然茫然众人。
放在离合器这件事情上,我们都已经知道了哪里重要哪里不重要了,那么:
这时候有了我们图的第五个版本:这是不公平的。
只是,我们是人,总不能一下就刚刚好掌握到那个微妙的点。
我们总是会鲁莽的多冲那么几下,没关系,年轻人嘛。
记得收放自如就好了,冲过了没关系,及时收回来就好。
因为,离合器片和变速箱之间的连接也是由一根弹簧连上的,在它没有被压榨殆尽的时候,它是能够承受一定程度上的鲁莽操作的。
这根弹簧我不会太画,大概也就是这个样子。
这时候有了我们图的完成版本:我们是可以掌控的。
这条曲线看着很曲折,但是在我们知道了上面的一坨废话以后。
掌握它应该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当有天有人问题怎么对离合器这么驾轻就熟的时候,你说句:”无它,但脚熟而”,会不会很爽。
毕竟,人生装逼的机会本来也没那么多不是。
现在你在回去看文章一开始的图,是不是有一点不一样的意思了。
是不是觉得,同样一张图,却看到不一样的信息流,是不是觉得不再是你一开始看见的那张图了。
如果是的话,这篇文章的目的也达到了。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请你去公号后台留言告诉我,我真的会开心死的。
再唠叨几句和离合器可能不太直接相关却也挺在意的事情。比如:
当你一直一直埋头苦练而没有长进的时候,一定要停下来想一想
练车练到瓶颈的时候也一样,要停下来想想哪里卡住我们了,是因为熟练度还是因为不对的认知。
离合器踏板在某个微妙的地方停一下的状态也一样,我们在再怎么小心翼翼的话,也是会让滑动摩擦突变为静止摩擦的。
除非我们可以让这个小心翼翼的时间单位是一万年。
在我们发现了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的时候。
那么果断的做出资源的倾斜是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亲密关系除外,这里不能用重不重要来衡量)。
对于离合器操作这件事,虽然起效的是所有行程中的1/10不到,但是可能要花费我们99%的精力来对待。
现实的话,有离合器踏板的车会越来越少,甚至以后人们可能都不需要再自己开车了。
这我不否认。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对这块即将灭绝的踏板深究呢?
濒临灭绝的另外一个说话,是稀缺。
当这项技能越来越缺失的时候,哪怕这项技能已经不再是刚需,它还是有那么一点点观赏性在里面的。
而我们有这项技能,虽然可能不能再用来在马路上驰骋了,我们也可能再也不需要坐上驾驶位了。
况且,我们现在还在一个可以用一台有离合器踏板的车,载上自己喜欢的女孩的时代。
这可以是我们西装革履之下一个Bug级的隐藏技能。
不试着了解下这现在可以耍酷未来可以进马戏团甚至博物馆的技能吗?
即使,不需要自己开车的一天真的在我有生之年到来。
这也并不意味着就剥夺了我自己开车的权利,我只是不需要而已,
开车挺好玩的,坐车挺享受的。我希望那天到来的时候,我可以有能力去选择,这个能力包括金钱时间和开车的能力,这些我都还在努力中。
这里说的可能的意思是:你还是得有台车可以让你是实践你的理论。
上面说的这些,其实我自己也不能完全的开的那么好。
应该还有很多很多并不知道这些狗屁理论的人开得比我好得多得多得多。
只是,对我来说,梳理清楚这些后,让我练车的进步快了那么一点点。
我是没有天赋的人,我只能尽量去了解一些东西的真相。
然后一步一步扎实的去将这些真相实现。
今后可能会朝这个方向写文章:
以尽量能够用浓缩的图配上详细解释的形式,来分享一些我关于对车及对车以外的事情的一些理解。
现在好像还没看到这种形式,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也不知道我肚子里这么一丢丢关于车和对世界的理解能够画几张浓缩的图。
不知道能不能把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没有实践过得人看看文章也能秒懂的结合的路给走通。
反正,先试试吧,我会把我知道的全部画出来。
如果你看着还可以,那么请一定关注我的公号:小林的杂七杂八
来第一时间获得我的新感想,期待你的到来。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077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