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板薄就不安全是谬论?真相何在

钢板薄就不安全是谬论?真相何在_58汽车

车身钢板厚度并非衡量车辆安全性的唯一标准,其更多关联于车身吸能结构和主车架设计。钢板厚度更多影响的是车辆燃油经济性和后期维护成本。消费者在购车时应参考专业碰撞测试机构的评级,同时牢记遵守交通规则是确保行车安全的首要条件。

钢板的厚度能代表安全吗?能不能成为我们的购车标准之一?先说说敲钢板后的故事。

●敲钢板的是买车的“老中医”?

其实我们能看到和感受到的车身钢板一般属于车身的外覆盖件,主要起到外观装饰、降低风阻系数和风噪的作用。在碰撞过程中,车辆并不依靠车身面板来抵抗冲击,因此标致307、408、三菱金萱ASX等车型在翼子板、引擎盖等位置都采用了塑料材质,甚至最新的雪佛兰科尔维特也将塑料面板集成到了整个车身中。

●车身面板做薄简单吗?

汽车厂商会因为节省钢板材料而使车身面板变薄吗?相反,从制造的角度来看,有时让车身钢板的厚度变薄比变厚更难。汽车钢板的厚度通常有一定的范围,太薄的钢板会对钢板本身的冲压工艺和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如果外板的厚度太薄,则应在以后增加额外的阻尼垫和其他补救措施,以避免面板共振。其实钢板做薄更大的意义是减轻车身重量,从而间接提高燃油经济性。

●日系车“软”,德系车“硬”?

很多人说日系车“软”,德系车“硬”。其实从吸能的角度来看,目前安全性高的车辆应该是“软”处“硬”处“硬”处“硬”,而典型的德国品牌奔驰率先量产吸能设计。早在1959年,毕拉就为奔驰工作•;巴尼率先在第三代奔驰S级上应用了塌陷能量吸收的概念。

大量碰撞试验证明,车身前后的缓冲区可以有效保护车内人员。目前,汽车的碰撞安全除了安全带、安全气囊和主动安全装置的设计外,更多地依赖于车身的吸能结构和主车架设计。

缓冲区需要“软”,但车身的客厢体需要足够“硬”,因为它的强度关系到驾驶舱是否会变形。如果碰撞时力量不够,人体也会因为在生存空之间被挤压而受伤甚至死亡。因此,安全性高的汽车整体车身结构需要软硬结合。

●我们如何知道汽车是否安全?

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们如何知道一辆车的安全性?目前国内外碰撞测试中心的新车评价规定给了我们权威参考,如欧洲E-NCAP、中国C-NCAP、美国IIHS、NHTSA等。它们的试验标准比国家强制性标准更严格、更全面,可以模拟正面碰撞、侧面碰撞、立柱碰撞、鞭打试验、主动安全评价等。,并将通过星级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估。

●纠结钢板厚度真的实用吗?

根据碰撞试验的结果,车身钢板的厚度不能与安全直接挂钩,但从使用和维护方面来看,车身钢板的厚度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比如小的划痕或者石头和冰雹的撞击,厚钢板可能不会受到太大的损伤,而薄钢板可能需要用金属板进行修复,严重的话甚至需要整体更换。薄钢板也有它的优点。当钢板材料相同时,薄钢板意味着更轻。车身轻量化将对整车的燃油经济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结

所以,不能光凭厚度谈安全。钢板厚度对燃油经济性和后期维护影响较大。车身被动安全主要与安全气囊、安全带、车身吸能结构和主车架结构等有关。最后,我们也要告诫大家,不管车有多安全,最重要的是遵守交通规则,安全出行。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08507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