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日本和欧洲由于国内燃油价格问题,一直专注于生产小排量发动机和轻量化车型。然而,在美国这个地广人稀、石油价格低廉的国家,这种车型并不受欢迎。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都以生产后驱、大排量车型为主。1978年,美国通过了燃油税法案,要求汽车企业生产的车辆达到一定的燃油经济性标准。这使得美国汽车企业不得不从大排量发动机转向小排量,从四驱、后驱大型车转向前驱小型车。由于缺乏小型车研发经验,美国汽车的质量严重下滑,消费者怨声载道。此外,美国汽车企业在设计上也出现了问题。通用汽车的设计部门失去了主导地位,导致汽车外观变得平庸。为了节省成本,美国汽车企业开始共享设计,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吸引力。与此同时,日本和欧洲汽车企业坚持小型车和经济性开发,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高品质、高可靠性的汽车。日本还利用媒体抹黑美国汽车企业,离间了美国人民和美国汽车之间的关系。美国汽车企业试图通过皮卡来重振辉煌,但日本人利用环保舆论攻击美国汽车的燃油性不好。此外,日元贬值为日本汽车带来了成本优势,而美国汽车企业则面临劳动力成本的压力。进入21世纪,全球变暖问题再次指向美国大排量汽车。通用和福特开始与爱信合作开发变速箱,以解决前驱变速系统的问题。然而,由于媒体的负面宣传,美国汽车企业的形象受到了严重影响。美国汽车企业也进行了反击,如通用汽车推出了土星品牌,收购了萨博,但效果并不理想。通用汽车在柴油机、可变气缸管理技术等方面也出现了问题,导致故障频出。总的来说,日本汽车凭借高品质、高可靠性以及媒体宣传,成功击败了美国汽车。而美国汽车企业在设计、质量、成本等方面出现问题,加上媒体的负面宣传,导致其形象受损。尽管美国汽车企业进行了反击,但效果有限,最终难以扭转局面。美国汽车企业在面对日本汽车的竞争时,需要加强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在设计上寻求创新,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外,美国汽车企业还需要关注环保问题,开发更节能、更环保的车型。只有这样,美国汽车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很抱歉,这个回答我没有注意选材的平衡性,过多的强调了美国汽车的做法,并表达了同情。同时,文中也没有交代1978年第二次经济危机伊朗亲美派下台的大背景,所以本答案比较片面。
—-正文—-
起初的日本、欧洲由于国内燃油价格问题一直执着生产小排量发动机、轻量化车型,这在地广人稀,石油价格是其他地区四分之一的美国几乎是吃不开的,所以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都以后驱、大排量车型为主。
因此,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三大巨头一直是独领风骚的,其中通用在美国的市占率一直在46%左右(那时候通用可是扬言要做到60的,股票60美金,核心高管60岁,俗称60-60-60计划),但变化出现在1978年。那一年,美国通过了燃油税的法案,开始注重燃油经济性,明确要汽车企业生产的车型需要达到每加仑18英里的水平,也就是现在百公里13升左右,并在1985年实现27.5MPG的水平,也就是现在的8.5升左右。
这项法案对美国汽车打击几乎可以说是空前的,燃油税政策让美国开始从大排量发动机转投小排量,从四驱、后驱大型车转投前驱小型车,三大汽车巨头不能不投入巨额资金缩减车型尺寸,但又由于长期在小型车研发方面没有经验,因此每一项设计都是全新开发,所以导致了美国汽车质量严重下滑。消费者经常怨声载道的去修车。
不仅如此,以通用为例,通用在米切尔主导的设计部门失势之后,继任者雷比次基一直认为设计部门不应该作为主导部门存在,它应该是汽车研发的一个环节而不应该是发起人。因此,通用汽车的设计开始了“工程部门做好结构、空间、尺寸上的设计,交给设计部门,由设计部门把这些地方组装起来”的时期,外观上开始平庸起来。(你可以想一下,2000年通用庞蒂亚克阿兹特克的造型,AZTEK,就是《绝命毒师》里老白开的那辆,就知道通用的造型是多么的逆天,那时候的设计主管韦恩的意见完全被无视)
由于重新设计实在太耗费资金,所以美国汽车企业开始试图通过共享设计的方式节省成本,比如同样的翼子板、后备箱盖等用在不同的车型上。这样就导致了出厂的产品几乎没有吸引力,同质化过于严重。
完全抛弃了自己的后驱大型车优势,老一代的工程师开始退休,全新开发的前驱车可靠性差,消费者一遍遍的修车,造型上又很鸡肋,美国人民对底特律汽车开始有些失望了。
此时,欧洲和日本一直坚持小型车和经济性开发,在这场改革中吃劲了好处。尤其是日本,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高品质和高可靠的汽车。不仅如此,日本人还利用媒体趁势抹黑美国当地的汽车企业,说他们是顽固不化,不环保等等,离间了美国人民和美国汽车之间的关系。那时候的美国媒体都是胳膊肘往外拐的。
美国汽车在开发小型车不利的情况下,试图通过皮卡来重振辉煌。美国汽车企业认为,燃油经济性只会刺激消费者消费更高级别的车型,不会真的在意环保。它们认为原本一个家庭只能负担中级车的油耗,但由于燃油税法案的推广,中大型车的油耗逐渐优化到中级车的标准,所以家庭购车方面会逐渐向上攀爬而倾向选择更高级别的车型。理论上的确如此,美系皮卡的销量大涨。
这个时候,日本人看出了这一点,利用当时环保的舆论优势大肆攻击美国汽车燃油性不好,正在通过提高车辆售价的方式蒙蔽美国消费者,蛊惑美国人购买皮卡没有社会责任感。这是在卖情怀。
美国人在汽车生产上遭到了巨大的灾难,但局势往往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
七八十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让美国很不舒服,它有意把日本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此来遏制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所以很乐意帮助日本发展经济。日本向美国提出自己控制日元汇率,让汇率降低。有了日元走低,汇率的成本优势,日本在美国的汽车、消费电子产品、相机方面优势逐渐增强。
同时因为日元的贬值,日系汽车有了很强的成本优势,单凭汇率差价每辆车都可以有4000美元的成本,此外当时美国劳动力成本为美国汽车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比较著名的是,美国工人不断的罢工,以求增加医保政策的运动,更是让美国汽车经济十分头疼。此时的美国汽车,不仅要面对工人的抗议还要设法开工,因此同意了不断走高的医保,还有不菲得剩余劳动力酬劳。美国工会甚至为这些没事做的工人争取到了全额工资,美国汽车工业走在了沉重负担的道路上。
不过因此,媒体的宣传几乎又给了美国汽车工业沉重得打击。事后很多通用大佬的回忆录都提到了媒体的“反向沙文主义”,也就是说喜欢进口品牌大过喜欢本土品牌。
当时,美国汽车企业也游说过政府限制进口车数量,给美国汽车工业以喘息之机发展小型车。但实际上美国汽车企业认为自己已经无法开发出完美的小型车汽车车型了。同时也因为太多小排量车型的投放,让消费者越发追求大排量车型,因此美国汽车企业还是在那个时期发展大排量汽车,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商业头脑更精明的日本人,利用前后两个阶段美国汽车的售价数据再一次煽动了美国人。由于大排量车型售价高而且销量好,所以导致美国汽车平均售价不断走高,被日本人拿来攻击美国汽车只会涨价欺骗消费者。此时,美国汽车彻底失去了美国政府的信任。
进入21世纪,全球变暖的大论调再一次把矛头指向了美国大排量汽车,因此我们看到通用的很多车型都停产了。通用福特开始和爱信合作开发变速箱,以求解决美国汽车企业在前驱变速系统上的问题。
对于有了成本优势的日系车,手里又牢牢的攥着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自然而然让美国汽车三大巨头破产的破产,卖身的卖身,收购的收购。
日系在北美迎来了胜利…
———-更新——–
美国汽车进行过反击,只是不奏效的居多。了解通用多一些,所以下面的反击以通用为代表。
你可以看到,在全球变暖媒体大肆报道的时候,报刊的头条都一一指向了汽车尾气排放。这就跟现在一样,媒体的不负责最终把通用推向更深的深渊。媒体指出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了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0%,后来这一批记者回去考证了一番证明自己的确是失误,但拒不道歉。民众被日系的高尚情操给感动了。
在这样情形下,任何一家美国汽车企业都不能出错,偏偏这个时候美国的汽车企业连连出错。通用为了应对日系品牌的竞争开创了一家全新的品牌—土星(Saturn),另外就是选中别克向中国市场进军,收购捷豹失败之后收购了萨博。只是,这些措施最终效果没有达到,反而拖累了通用的发展。
比如土星汽车,为了不同而不同,长时间只有一辆车在售卖,然而销量起来之后,通用却舍不得花钱继续投资了。令大有前途的土星陷入了经营危机,土星费劲千辛万苦从欧宝威达身上引进了一款中级车。为了土星的高傲,这款中级车不是简简单单的引进而是进行了大量的改造,但是改造的十分廉价。最终土星寿终正寝,因为VUE的差评而一蹶不振。
通用想发展柴油机,又不想重新研发,所以执拗从汽油发动机的基础上改装成柴油发动机,最终造成了量产之后的大规模故障。在福特以及德国汽车都在坚持后驱的时候,通用唯独坚持前驱车型,缺乏车型的凯迪拉克从一些雪佛兰的车型上进行了凯迪拉克式的改进,最终对宝马的挑战也以失败告终。
凯迪拉克的品牌塑造也是如此,为了扩大品牌影响力,塑造独有尊贵的概念,通用与林肯竞争的十分激烈,最终向租车公司低价出租很多全新凯迪拉克轿车,造成了一种满大街尽是凯迪拉克、林肯轿车的局面。一旦销售范围放大,那些希望独有尊贵的车主又怎么会选择凯迪拉克呢?最终在品牌影响力上又落后奔驰、宝马、捷豹了。
一些可变气缸管理技术,由于电子技术不成熟,通用着急上马,导致上市之后故障频出。通用汽车故障率高已经开始让某些高层头大了。
所有的所有,通用不断的在犯错…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11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