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产的日本车到底有没有偷工减料,选择日本车到底是看重它的安全性还是它的车身耐撞程度?

在中国产的日本车到底有没有偷工减料,选择日本车到底是看重它的安全性还是它的车身耐撞程度?_58汽车

关于是否国产车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国产或进口车的问题。《拆车坊》曾拆解过某国产德系车,其偷工减料的行为令人震惊;而某款在葡萄牙生产的进口车,其制造工艺也差强人意。要了解真相,可能需要咨询内部人士。但我认为,很难有人了解所有国产车的实际生产过程,然后给出一个结论,说谁家的偷工减料,谁家的没有。在碰撞事故中,一辆安全性优秀的乘用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 碰撞过程中驾乘人员身体承受的最大加速度及其持续时间不能超过限值;2. 乘员舱的变形不能超过限值;3. 驾乘人员不能与乘员舱内附件发生造成伤害的碰撞;4. 乘员舱外的部件不能入侵乘员舱并造成伤害;5. 电路、油路自动切断;6. 事故后车门能正常打开,车体易于切割;7. 各方面设计之间的匹配与协调。现代乘用车的车架设计,强度最高的钢环绕在人周围,其他部分材料强度不那么高,也不仅仅是出于成本和轻量化的考虑。车头设计就是要在碰撞时起到缓冲作用。如果车身强度达到坦克水平,车内人员受到的反向加速度将是极大的,血肉之躯无法承受。日本车被认为漆面薄、钢板薄,但这主要影响的是用车成本,与安全性关系不大。如果看中日本车其他方面的优秀性能,小心驾驶即可。事实上,日本车在许多方面表现优秀,耐撞程度未必差。二十多年前,美国车普遍费油,日本车普遍皮薄。但今天的汽车行业已完全不同,讴歌、英菲尼迪等日本品牌在碰撞测试中表现优异,美国车企也推出了高效率的小排量发动机。购车时,不必过分看重“国籍”和“出生地”,而应根据需求综合考量,尤其可以考虑自主品牌。安全性远比耐撞程度重要。本人非专业人士,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尤其是涉及安全的部分。恳请各位前辈批评指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车上有人没有正确使用安全带,多么先进的安全设计都是徒劳。

外行,随便说说个人观点。第一个问题,偷工减料,这不是是否国产,或者是哪国车的问题。《拆车坊》里曾经拆解过的某国产德系车,其偷工减料的行为简直是令人发指;而某款在葡萄牙生产的进口车,其制造工艺也是差强人意。想知道真相,恐怕得咨询内部人士。我认为不太可能有人了解所有国产车的实际生产过程,然后给出一个结论,说谁家的偷工减料,谁家的没有。

外行,随便说说个人观点。

第一个问题,偷工减料,这不是是否国产,或者是哪国车的问题。《拆车坊》里曾经拆解过的某国产德系车,其偷工减料的行为简直是令人发指;而某款在葡萄牙生产的进口车,其制造工艺也是差强人意。

想知道真相,恐怕得咨询内部人士。我认为不太可能有人了解所有国产车的实际生产过程,然后给出一个结论,说谁家的偷工减料,谁家的没有。

第二个问题没太看明白……首先必须保证安全第一。在碰撞事故中,我认为一辆安全性足够优秀的乘用车大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以正面碰撞为例):1.碰撞过程中驾乘人员身体(及某些身体部位)承受的最大加速度及其持续时间不能超过某一限值;(车头缓冲区设计,安全带,安全气囊)2.乘员舱的变形不能超过某一限值;(乘员舱结构、材料)3.要保证驾乘人员不能与乘员舱内附件(方向盘、仪表盘、前风挡等)发生能够造成伤害的碰撞;(安全带,安全气囊)4.乘员舱外的部件(发动机、车轮、转向柱等)不能入侵到乘员舱并造成伤害;(车头缓冲区和各连接部件的导向设计)5.电路、油路自动切断;6.事故后车门最好可以正常打开,车体易于切割;7.以上各方面设计之间的匹配与协调。等等(以上都是自己瞎总结的)。为了做到这些,现代乘用车的车架设计大概就是这样:强度最高的钢(红色部分)都环绕在人的周围。其他部分的材料强度不那么高,也不仅仅是出于成本和轻量化的考虑。正如问题描述中所说,车头就是要撞烂,以达到缓冲的目的。假如您的车在保持轿车重量的同时,车身强度达到坦克的水平,那么它在主流的碰撞测试中车头几乎不会变形,车内人员受到的反向加速度将是极大的,血肉之躯无法承受。简单解释一下不同程度的碰撞造成的不同后果(以正面碰撞为例)。我们在车外直接看到的“保险杠”,其实是保险杠外壳,它的设计主要考虑美观和空气动力学性能。上图中绿色的铝制部分才是真正的保险杠,再往后是吸能盒(黄色),再往后才是车架主体(蓝色,前纵梁)。低速碰撞时,伤到的基本就是保险杠外壳,补个漆,顶多换个壳就OK了;稍严重一点,就会撞到保险杠,可能造成保险杠和吸能盒的变形,那就再把变形的部分换掉就可以,或者在某些修理厂让师傅用锤子把变形处砸回去(成本低,但强烈不建议);更严重的情况,前纵梁就变形了,这次车子可就是真正伤筋动骨了。即使是这时,只要您正确使用安全带,今天的乘用车都能保证您安然无恙(从各种碰撞测试的结果来看是这样)。跑题了……现在回到“日本车”这件事上面来。大家都说日本车漆面薄、钢板薄(本人没验证过,但好多人都这么说,暂且认为是真的),就是题主所说的“耐撞程度”差,这基本上只会导致驾驶熟练度还有待提高的日本车主的用车成本的增加(经常去喷漆什么的),跟安全性关系不大。皮破了贴个创可贴就是了,动不动骨折就太严重了。如果您看中了日本车其他方面的优秀性能,小心驾驶就是了,没有车可以十全十美(话说日本车在好多方面确实是十分优秀,而且“耐撞程度”未必差)。

第二个问题没太看明白……

首先必须保证安全第一。在碰撞事故中,我认为一辆安全性足够优秀的乘用车大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以正面碰撞为例):

1.碰撞过程中驾乘人员身体(及某些身体部位)承受的最大加速度及其持续时间不能超过某一限值;(车头缓冲区设计,安全带,安全气囊)

2.乘员舱的变形不能超过某一限值;(乘员舱结构、材料)

3.要保证驾乘人员不能与乘员舱内附件(方向盘、仪表盘、前风挡等)发生能够造成伤害的碰撞;(安全带,安全气囊)

4.乘员舱外的部件(发动机、车轮、转向柱等)不能入侵到乘员舱并造成伤害;(车头缓冲区和各连接部件的导向设计)

5.电路、油路自动切断;

6.事故后车门最好可以正常打开,车体易于切割;

7.以上各方面设计之间的匹配与协调。

等等(以上都是自己瞎总结的)。

为了做到这些,现代乘用车的车架设计大概就是这样:

强度最高的钢(红色部分)都环绕在人的周围。其他部分的材料强度不那么高,也不仅仅是出于成本和轻量化的考虑。正如问题描述中所说,车头就是要撞烂,以达到缓冲的目的。假如您的车在保持轿车重量的同时,车身强度达到坦克的水平,那么它在主流的碰撞测试中车头几乎不会变形,车内人员受到的反向加速度将是极大的,血肉之躯无法承受。

简单解释一下不同程度的碰撞造成的不同后果(以正面碰撞为例)。

我们在车外直接看到的“保险杠”,其实是保险杠外壳,它的设计主要考虑美观和空气动力学性能。上图中绿色的铝制部分才是真正的保险杠,再往后是吸能盒(黄色),再往后才是车架主体(蓝色,前纵梁)。

低速碰撞时,伤到的基本就是保险杠外壳,补个漆,顶多换个壳就OK了;

稍严重一点,就会撞到保险杠,可能造成保险杠和吸能盒的变形,那就再把变形的部分换掉就可以,或者在某些修理厂让师傅用锤子把变形处砸回去(成本低,但强烈不建议);

更严重的情况,前纵梁就变形了,这次车子可就是真正伤筋动骨了。即使是这时,只要您正确使用安全带,今天的乘用车都能保证您安然无恙(从各种碰撞测试的结果来看是这样)。

跑题了……现在回到“日本车”这件事上面来。

大家都说日本车漆面薄、钢板薄(本人没验证过,但好多人都这么说,暂且认为是真的),就是题主所说的“耐撞程度”差,这基本上只会导致驾驶熟练度还有待提高的日本车主的用车成本的增加(经常去喷漆什么的),跟安全性关系不大。皮破了贴个创可贴就是了,动不动骨折就太严重了。如果您看中了日本车其他方面的优秀性能,小心驾驶就是了,没有车可以十全十美(话说日本车在好多方面确实是十分优秀,而且“耐撞程度”未必差)。

最后给个结论。二十多年前,美国车普遍费油,日本车普遍皮薄,基本没错。而今天的汽车行业就完全不同了,我看到的是讴歌和英菲尼迪们频繁在碰撞测试中拿到最高分(美国车经常会垫底,还好这些车型基本不在中国卖),美国车企也拿出了好多高效率的小排量发动机,所以现在不必一提到日本车就觉得怎么样(民族偏见另说)。

准备购车时,也许不必那么看重“国籍”和“出生地”,要根据您的需要综合考量(个人认为可以适当地多考虑一下自主品牌)。另外,安全性远比什么“耐撞程度”重要。

本人不是专业人士,充其量是个爱好者,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尤其是涉及安全的内容)。恳请各位前辈批评指正。

但有一点我是绝对肯定的:如果车上有人没有正确使用安全带,多么先进的安全设计都是白扯。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1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