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车不挣钱新造车企业有他们另类的赚钱方式吗?

卖车不挣钱新造车企业有他们另类的赚钱方式吗?_58汽车

新造车企业在商业模式上各具特色,有的以服务为核心,有的以产品为王,还有的通过与政府合作或业务延伸实现盈利。蔚来以用户为中心,打造品牌店、充电车和车主俱乐部等服务体系;威马则注重产品的成本与品质平衡,以优秀的成本控制能力获得市场认可。华人运通则将目标转向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政府订单实现盈利。大华控股旗下的零跑汽车则利用大华的技术优势,实现业务的延伸。此外,还有企业如神州租车、恒大、宝能等,通过自建出行平台或结合小镇经营等方式,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新造车企业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尝试,为电动车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同时也需要在技术上实现突破,才能真正脱颖而出。目前,新造车企业的交付量尚不高,但随着交付企业数量的增加,整体销量有所增长。在商业模式探索的同时,技术创新仍是关键。新造车企业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尝试,为电动车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卖车盈利模式,而是通过服务、产品、政府合作、业务延伸等多种方式实现盈利。蔚来以用户为中心,打造服务体系;威马注重产品的成本与品质平衡;华人运通转向智慧城市建设;大华控股利用技术优势实现业务延伸。此外,神州租车、恒大、宝能等企业也通过自建出行平台或结合小镇经营等方式,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新造车企业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为电动车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然而,技术创新仍是关键,只有实现技术突破,才能真正脱颖而出。目前,新造车企业的交付量尚不高,但随着交付企业数量的增加,整体销量有所增长。在商业模式探索的同时,技术创新仍是新造车企业发展的核心。

每个新造车企业都有自己一套的逻辑。蔚来是以用户为核心,认为服务即一切商(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业模式的源头,因而在蔚来的商业逻辑中,其一切布局都是围绕着用户来的。从品牌店到充电车,再到车主俱乐部,蔚来大思路是做服务。威马的想法有一点不一样,威马先将产品做到极致,这个极致是成本与品质的平衡,其优秀的产品成本控制能力甚至将一些传统的大集团甩在后面。优秀的产品获得人户认可,继而实现良性互动,威马的基本逻辑是做产品。如此,在众多的新造车企业中,每一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商业逻辑。

有一些企业,在商业逻辑中,目标已经不是造车。比如华人运通,造车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车只是一个小环节,他们的目标是拿下地方政府的智慧城市中智慧交通的建设。简单来说,C端的消费可能不是目标,而获得来自政府的订单,从B端赚钱才是真实的意图。华人运通说,在这一块他们成立才一年多就赚钱了,是不是很意外?这可能是新造车企业中第一个真正赚到钱的公司。

还有很大一部分公司,他们造车的目的是来实现自己商业的闭环或者说是延伸。比如大华控股,这个做监控全球第二的企业,前不久还出现在美国制裁中国企业名单中。大华的创始人来造车,当然不会少了大华的支持,也更不会少了大华的技术。他们的所建立的名为”零跑”的汽车,其中最骄傲的部门就是大华的技术,这主要体现在图像处理技术等方面。零跑对面公开称,大华的人工智能研究院、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的研究院、芯片研究院以及5000多科研人员,是零跑的”智库”。

从仅仅在B端获得政府采购等大客户市场已经不够,大华与零跑之间技术延伸也是未来的业务延伸。同样的,还有董明珠和格力,董明珠想把格力的空调技术用在汽车上,实现业务板块的扩大。而诸如恒大、宝能等、华夏幸福等,他们也在试图将小镇经营和汽车概念结合。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鹏汽车的目标也是阿里战线扩张。作为阿里系造车的典型代表,小鹏被认为是阿里在BAT抢夺汽车入口的关键布局。小鹏汽车是斑马(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高德之后,在汽车领域的接口抢占着。

作为业务线延伸的另一个代表是神州租车。这个每年消耗庞大汽车的汽车出行公司,在2017年决意自己造车。神州的盘算是,一年自己消耗的汽车至少超过5万辆,反正都是要买的,为什么不买自己造的车呢?于是先要入股长江汽车,后来花费百亿元(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买下了宝沃汽车。其实宝能旗下也有一个出行公司,宝能的逻辑和神州有相似之处,但具体商业模式不一样。

同理,造汽车零部件的也希望造车,做汽车软件的也希望硬件自己来,汽车原材料上下游的也对此蠢蠢欲动。典型的代表是多氟多、京威股份等,但这两个造车的命运都不太好,如今一个陷入困境一个已经放弃了造车。在造车的逻辑上,还有一些出乎意料外的事情,比如新特汽车,这家新造车企业将自己定位在深耕西南三省。这对于大多数吧目标瞄准全球的车企来说,有点意外。

新特有一些很另类的想法,除了聚焦在西南三省,其在出行战略上也和其他企业试图打造自己的出行平台想法不一样。新特在这三个省拿下了网约车牌照,这家公司认为牌照未来会比较稀缺,而掌握车队将是资源所在。新特的出行是建立车队,并为出行平台提供在本地的”司机+车队”。这是可能让外界有点迷惑,这到底是一家怎样的新造车企业?

如果说多达上百家的造车企业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什么,第一个就是新商业模式。他们几乎每一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并将之付诸实践,这是走向电动车时代很好的尝试,并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但摆在面前的问题并不简单的是商业模式,要让一个商业模式完成的运转,中国汽车仍需要技术的突破。在商业模式探索之外,我们希望能够有企业能够在技术上实现突围,并由此脱颖而出。

新造车企业目前的交付量都不太高,由于统计口径不同,排名有所不同。保监会最近公布的造车企业机动车交强险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威马EX5(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以累计交强险上牌量8548辆的成绩位居第一,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紧随其后。其中,小鹏汽车G3(参数图片)上半年累计交强险上牌量为8494辆,位居第二;蔚来汽车ES6(参数图片)、ES8(参数图片)两款车的上半年累计上牌量为7656辆;哪吒N01(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累计交强险上牌量3814辆,排在第四,而其他车型均未超过1000辆。

值得注意的是,在乘联会统计的2018年上半年销量中,新造车企业销量仅为4544辆,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中仅占比1.3%。其中,云度和电咖汽车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半年销量分别达2261辆和1953辆。在2019年上半年,造车新势力企业整体销量有所增长,这缘于交付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截至目前,已经实现交付的有9家,包括蔚来、威马、小鹏、合众、新特、云度、前程、电咖和零跑汽车。

不过,从商业模式来看,别人不卖车似乎也是可以赚钱,从制造端来赚钱似乎是最传统的方式,毕竟这是一个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时代。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11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