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作为小鹏汽车董事长,他的观点“互联网拼长板,造车补短板”深刻反映了互联网和汽车行业的本质差异。互联网行业强调长板模式,即企业只需将某一优势发挥到极致,短板可以被接受。而汽车行业则遵循短板理论,企业的发展水平由短板决定,任何明显的短板都可能导致产品被市场淘汰。互联网造车势力与传统汽车厂商在产品理解、技术尺度把握和盈利思维上存在显著差异。互联网企业更注重用户体验和创新,而传统厂商则更重视安全和稳定性。互联网造车势力追求快速迭代和市场反馈,而传统汽车厂商则更注重技术和产品的成熟度。然而,无论是互联网造车还是传统汽车制造,最终目标都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中国汽车工业需要融合两种思维,既要有创新和突破,也要注重安全和质量,实现产品的全面优化。总之,何小鹏的观点提醒我们,在汽车行业,补齐短板同样重要。只有不断优化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互联网造车与传统汽车制造在产品理念、技术应用和盈利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互联网企业更注重用户体验和创新,追求快速迭代和市场反馈;而传统汽车厂商则更重视安全和稳定性,强调技术和产品的成熟度。然而,无论是互联网造车还是传统汽车制造,最终目标都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中国汽车工业需要融合两种思维,既要有创新和突破,也要注重安全和质量,实现产品的全面优化。何小鹏的观点提醒我们,在汽车行业,补齐短板同样重要。只有不断优化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何小鹏作为现任小鹏汽车董事长,这句话基本上代表了他从互联网创业到汽车创业这一路走来对两者的认知,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两个行业在诸多方面的不同。何小鹏说:“互联网是长板模式和长尾理论,造车是短板理论和资源模式”。意思大致是互联网行业内的企业只需要将自己的某一方面的特质发挥到极致即可,存在一定短板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汽车企业的发展水平是由该企业的短板所决定的,就算在某一方面极其出色,如果在另一方面出现明显短板,该公司的产品则很难被消费者买单,这背后蕴藏的是消费者在面临汽车产品和互联网产品时的不同选择态度。所以我们不妨就简单分析一下互联网行业思维和产品与汽车行业思维和产品的不同之处。1、对汽车产品的理解不同互联网造车势力对汽车的理解更具产品经理思维,能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里去思考车和人的关系,能够更在乎消费者的感知和体验,这是互联网思维的优势,例如蔚来的Nomi系统,与人沟通的界面就很友好。传统造车企业对汽车产品的理解更偏专业思维,长久以来的积累,能够帮助企业更高效地研发,但是同时这种积累也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会限制工程师的创造力,可能会在某一方面持续地去改进,但是创造性的跨界想法相对来说就比较难出现。2、对尺度的把握程度不同汽车是一种关乎到用户及其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商(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品,和一款软件或者一部手机不同,软件坏了就坏了,可能会造成一些不方便,手机炸了顶多伤到自己,但是汽车是一种行驶在公共环境里的交通工具,出现问题的后果相较于软件和手机来说要严重很多,传统汽车厂商在这方面会有严苛的控制,一项新的技术如若不能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验证,是不会轻易下放到量产车上的,尤其是关乎到安全方面的技术,但是新造车势力的互联网思维,会使他们想要更快地尝试最新的技术,通过大量的真实数据去不断迭代优化自己的功能。例如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其Autopilot顶多算到2.5级,已经在路上跑了很多年了,奥迪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到了L3级别了,但也只是在刚刚上市的A8L上首次搭载,这就体现了传统汽车厂商和互联网造车势力对于技术尺度把握程度的不同。所以说互联网行业思维希望更加快速地将自己的最新技术和产品推向市场,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成败。但是传统汽车行业思维不是这样人为的,一项技术和产品一定要经过足够的理论和实验验证,才会推向市场,如有风险,宁可不上,一旦出现事故,可能是毁灭性的,宁可花时间和精力将一款产品的每个部分都做到万无一失,也不会在某个方面刻意去博得眼球。3、当期盈利和预期盈利的思维方式不同传统汽车公司力争每一款投放市场的汽车都是需要盈利的,所以其在产品规划、投放策略、市场宣传等方面都是在保证车型能够赚钱的要求下来考虑的。但是互联网造车势力就不一样了,我只要按照目前规划将来能盈利就可以了,因为现阶段互联网造车势力的目的是持续性地获得融资,而获得融资的一大前提就是能让投资人看到未来盈利的可能。在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做出一辆各方面都很均衡,势必就会显得普通,这样一款车放在茫茫车海里,马上就会被淹没了。所以目前互联网造车势必会在某个方面去做得与众不同,但是这一招在PPT上是好用的,会让人觉得产品很厉害,但是真正到了要客户掏腰包购买或者购买以后形成口碑之后继续产生购买行为,这一点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车上要有亮点,但是更不能有短板。以上就是互联网造车和传统汽车厂商的差异。总的来说,希望将来中国汽车工业能够融合两方面的力量和思维,做出的产品不仅说得好,也要卖的好,更要消费者用得好。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12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