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7岁上神秘大学,47岁任陕汽厂长,带领陕汽越过难关,创未来?

他,17岁上神秘大学,47岁任陕汽厂长,带领陕汽越过难关,创未来?_58汽车

在汽车行业,提到陕汽,人们无不称奇。20年前,陕汽作为一家濒临破产的三线军工企业,还在秦岭的一个小山沟里。如今,陕汽已然成为中国重卡界的主流企业,并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张玉浦,这位陕汽的传奇人物,从17岁被保送进神秘的北京工程技术大学,到47岁成为陕汽厂长,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他的领导下,陕汽不仅度过了破产的危机,还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中国重卡行业的佼佼者。张玉浦的故事,是陕汽成功背后的秘密,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张玉浦的一生,是与陕汽共同成长的历程。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陕汽的厂长,带领企业走出困境,实现了从濒临破产到行业领先的华丽转身。在他的领导下,陕汽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更在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张玉浦提出的“德赢天下,品质成就未来”的品牌宣言,不仅为陕汽赢得了市场,更赢得了人心。他的领导智慧和人格魅力,为陕汽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汽车行业,提到陕汽,人们无不称奇。

20年前,陕汽作为一家濒临破产的三线军工企业,还在秦岭的一个小山沟里。如今,陕汽已然成为中国重卡界的主流企业,并跻身中国企业500强。

今天,我就带你挖掘陕汽成功背后的秘密。

一,上保密大学

张玉浦,1943年出生于河北省南皮县。

那个年代,普天下都是受苦受难的穷人。为摆脱这种命运,老百姓跟着共产党打倒日本鬼子和国民党,最后终于迎来了新生活。

当年,张父也曾经参加过游击队,经常在晚上揣着猎枪,趴在墙头放哨。张玉浦的童年就是在炮火连天的年月里度过的。

上学时,他是典型的好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后来,张玉浦从泊镇一中毕业时,家人希望他上师范,因为师范不收学费。结果,他被保送进了高中,上不上?

张家有五个孩子,张玉浦在兄弟中排行老大,理应早早回家帮助父母承担家庭责任。但父母觉得,老大既然都考上了,那就再坚持两年,能上大学才有出息,以后就是国家干部,吃公家粮了。

1960年,17岁的张玉浦被北京工程技术大学录取。

可能有人对这个学校有点印象,这不是“野鸡大学”吗?对,北京并没有这所大学,2018年人民日报公布了392所“野鸡大学”,其中就包括这个。

不过,这所大学的确曾经诞生过。

当初,张玉浦填写志愿时,他看到北京工程技术大学后面没有任何专业供学生选填,便认定这是保密学校。而保密学校是不收费的,于是,他填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工程技术大学,第二志愿才是清华大学。

张玉浦猜对了,这所学校的确是保密型学校,办校目的是依靠苏联专家搞原子能研究。

可以免费读大学,让张玉浦十分欢喜,这样可以减轻家庭负担。他高高兴兴来到北京上大学,到了地方才知道,学校还在筹建中。

而当时是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闹饥荒。他和那批同学先后在北京、衡阳、西安等地辗转上课,也吃不饱饭,经常到外面挖野菜充饥。

一年后,由于中苏关系破裂,北京工程技术大学被撤销了,胎死腹中。

这所大学的学生一部分被转到西安交通大学,一部分去了西安石油学院。张玉浦则被分到西安交大锻压专业。

1965年,张玉浦本科毕业,老师让他留校,他就继续上了两年读研究生。

二,进保密工厂

1967年底,张玉浦分配到陕西汽车制造厂(陕汽)。

陕汽是三线企业,负责生产军车,也是保密工厂。1968年1月,张玉浦去陕汽报到,结果不是去陕西,而是去北京。为什么呢?

因为那时候陕汽还没开始建。

上大学和踏入就业岗位,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可张玉浦总是那么“倒霉”,上大学,大学没建好;进工厂,工厂没建好。这种人生经历能遇上两次也堪称传奇了吧。

到了北京后,行李还没解开,他被通知先到济南汽车制造厂(现中国重汽)上班。他又马不停蹄,南下济南,在冲压车间干了3个月。

1968年6月,张玉浦又被派到北京汽车厂(北汽)下面的一家修造厂干活,当钳工、刮平板、修机床,接受劳动锻炼。

1969-1970年间,陕汽在北京招收数千名职工,很多人都抢着去,因为去陕汽比上山下乡好得多。

陕汽建在岐山县的麦李西沟,那是一片荒郊野岭,要什么没什么。所以,很多人从北京背着米、糖、面粉、纸等物品登上火车,挥泪告别亲人。

1971年,张玉浦也携全家搬到陕汽。刚开始的时候,沟里没房子,他们只能借住在老乡家,几平方米的空间住着一家三口。

陕汽初建时,大家的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是过得很充实,很有激情。

1976年,张玉浦从技术员、技术组长一步步被提拔为车间干部,成为当时陕汽厂里仅有的几个不是党员的中层干部。

其实,张玉浦从上大学时就开始申请入党,每年都申请,思想汇报写了一叠又一叠,但总是不通过。他出身贫农,本人没什么问题。不过,他的夫人是地主家庭,伯父是曾经剿过共的国民党少将师长。所以他每次申请都石沉大海。

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玉浦才被批准入党。

他的信仰很坚定,整整18年,一直在坚持申请。虽然路程很漫长,但他走的方向绝对是正确的。

三,拯救陕汽

1984年,张玉浦担任陕汽副厂长,1990年9月成为陕汽的第六任厂长。

但这时候的陕汽,正站在濒临破产的悬崖边上。

当时,《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这样描述陕汽:亏损严重,资不抵债。陕汽职工4900多人,当年产量736辆,亏损近7000万元,实际上可能还不止。

张玉浦认为,陕汽最大的问题是人心不稳,所以一上任,他就给职工们树立信心,凭着一腔热血带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1991年,人心凝聚后的陕汽实现年产量1000辆,刷新了陕汽20多年的新记录。

然后好景不长,受汽车工业低迷的大环境影响,1994年-1997年陕汽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国企改革成为必然之举。

2000年,原中国重汽一分为三,陕汽下放至陕西地方管理。陕汽1999年的产量2000多辆,川汽是3500辆,济汽是7000辆。所以陕汽是三家里面基础最弱的,本来就很困难,再一分家就是雪上加霜,所以很多人断定:陕汽肯定活不了。

重汽分家后,国家补贴了62亿元,基本都给了济汽,陕汽什么也没分到。当时陕西省也没钱,帮不上陕汽。

陕汽只能自生自灭了。

张玉浦身为厂长,他深知自己要为几千名职工负责,为他们解决生存问题,更要让陕汽活下去。

为了替陕汽找出路,张玉浦到处求人。他曾找过东风苗圩、一汽竺延风和上汽高层谈整合,但他们对陕汽都不看好,不愿承担风险。

2001年,张玉浦与德隆系旗下的湘火炬接触,并于2002年签订合资协议,双方以49:51的股比组建“陕重汽”。

就这样,陕汽以51%的“陕重汽”股份换来2.5亿元的救命钱。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先救活企业才是根本。企业救不活,你说什么都没用。”当时陕汽只有这条路可以走,否则就是死路。

有了钱,企业就有了活力和创造力。

此后,张玉浦带领陕汽将车桥做到全国重卡里的最优品牌,还盘活了几家零部件公司。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提升重卡技术。

2003年,陕汽引入德国曼公司F2000的驾驶室、底盘、悬挂、桥等技术,不涉及整车和发动机,因为陕汽也拿不出那么多钱。

这就是陕汽德龙系列重卡的技术来源,它奠定了陕汽在重卡行业的地位。

2004年,陕汽准备在西安北郊建设现代化的生产基地,等好不容易拿到地了,德隆系那边却爆发危机了,陕汽也被卷入德隆风波。

那段时间,几家银行的分行行长轮番找张玉浦催还贷款,他很清楚,一旦把贷款还了,陕汽又要回到老路了。好在他与银行保持多年的良好关系,靠诚信打动了银行,最后没有一家抽资。

2004年6月,北郊基地开工建设。一年后,潍柴收购湘火炬,转而成为“陕重汽”的大股东。张玉浦带着谭旭光到北郊基地参观,谭旭光说,“以前从没看到过这么大的基地,非常壮观。”

2005年底,陕汽迎来两件大事:北郊基地一期建成投产、“西安康明斯”成立。陕汽从此快速发展起来,当年年产量1.5万辆,2006年3万辆,2007年6万辆,连年翻番,陕汽创下行业新记录。

2000年以前,陕汽产量是川汽的一半。短短五六年后,经过张玉浦的悉心运筹,陕汽在2006年超越川汽,并且2007的产量是川汽的2倍。

陕汽立于死地而后生,这就是企业改制和改革的成果。

四,德赢天下

2006年,张玉浦提出中国重卡行业的第一个品牌宣言—“德赢天下,品质成就未来”。

陕汽以“德赢天下”的企业文化,为广大卡车司机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陕汽重卡安全、可靠、舒适、动力强,是很多卡车司机的首选。

同时,陕汽是最关心卡车司机的重卡制造企业之一,陕汽发布了业内第一个《中国卡车司机生存现状蓝皮书》,并启动重卡客户关怀工程,给予卡车司机真正的关爱。

陕汽重卡以“德”赢得天下卡车司机的信赖,张玉浦也是以“德”赢得陕汽人的信任。

从1990年到2008年,张玉浦执掌陕汽18年,他是陕汽在任最久的厂长。

“先从干部做起”是他多年来形成的人性化管理的开始。张玉浦以身作则,抓生产,更抓人心,人心齐泰山移,这才成就了陕汽重卡和汉德车桥两个名牌产品。

产品质量好不好,主要原因在领导。

“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这是那个年代的三线军工精神。

张玉浦作为当年的一名三线建设者,他为陕汽鞠躬尽瘁一辈子,不仅带领陕汽挺过最艰难的时期,还为陕汽铺好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他对陕汽的贡献无人能及。

很多人说,如果没有张玉浦,就没有现在的陕汽。因为,陕汽是在张玉浦的领导下才发展起来的。

参考资料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142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