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高速的出入口设计独特,采用了环岛式高速立交,这在全国是独一份。虽然看起来线路迂回,但其核心是环岛。环岛式高速立交在香港和西方国家比较常见,主要有以下特点:1. 环岛有很强的集散车流功能,适合处理复杂车流;2. 节省土地,内圈可设置收费站;3. 避免车流交织,提高通行效率。广深高速出入口采用这种设计,可能是综合考虑了以上因素。当年全镇车辆汇集在此上高速,前往香港、广州,受香港设计影响,采用环岛式也算合理。但随着交通需求变化,弊端逐渐显现,如车流交织、不适应大车流等。目前,很多出入口立交已改造升级,最原始的设计已不多见。总的来说,广深高速出入口的独特设计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但随着时代发展,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以适应现代交通需求。这些立交作为广东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注脚,继续存在下去也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广深高速出入口的独特设计,采用了环岛式高速立交,这在全国是独一份。虽然看起来线路迂回,但其核心是环岛。环岛式高速立交在香港和西方国家比较常见,主要有以下特点:1. 环岛有很强的集散车流功能,适合处理复杂车流;2. 节省土地,内圈可设置收费站;3. 避免车流交织,提高通行效率。广深高速出入口采用这种设计,可能是综合考虑了以上因素。当年全镇车辆汇集在此上高速,前往香港、广州,受香港设计影响,采用环岛式也算合理。但随着交通需求变化,弊端逐渐显现,如车流交织、不适应大车流等。目前,很多出入口立交已改造升级,最原始的设计已不多见。总的来说,广深高速出入口的独特设计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但随着时代发展,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以适应现代交通需求。这些立交作为广东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注脚,继续存在下去也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广深高速的原始出入口互通的确是全国独一份得设计。题主的问题描述中,东莞石鼓已经是改良过的,道滘和望牛墩才是原始的设计。虽然它们看起来线路迂回,像肠子一样,但其核心还是环岛。
去繁就简,我用一款城市模拟游戏来画图,可以更直观感受其基本思路:
实际上就是这样。不过一般的环岛都是统一外圈进出。但是广深高速出入口的外圈都留给了城市道路,高速匝道放在了内圈进出。我细细回想了这么多年走过的路,印象中好像没有环岛有内圈出入口的。(有的话欢迎评论指出)
因为如果内外圈都有出入口的话,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车流交织程度会显著加剧。一般的环岛通行规则,就是从内圈到外圈逐渐驶出出口。但在广深高速这种出入口中,比如你要上高速,驶入环岛后第一出口就是高速入口,你就要从外圈紧接着进入内圈再驶出,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实际上,经常路过沙井立交,基本每次都遇到过剐蹭事故,尽管深圳道路的标识标线已经相当清晰和努力。
为什么采用这种设计呢?说法众说纷纭。正如我答过的虎门大桥,考虑到资方背景,我本人看待广深高速的一些问题,首先考虑到的都是香港因素。
用环岛来做高速出入口互通,其实在香港是比较多见的,随便举两个例子:
其实环岛式高速立交,最基本思路是这样的:
看到我画的这幅图,是不是更一目了然?其实环岛式高速立交当然不是香港特色,而是西方国家经常采用的一种立交。(特别是英国)
综上浅析环岛式高速立交的设置,主要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中,第三点最为重要。由于环岛有很强的集散车流功能,用来处理这类车流是很合适的。
回看广深高速的出入口设计,当年应该也是有综合以上三点的考量。全镇车辆在这里汇集在一起上高速,前往香港、广州,加上香港设计的影响,用环岛式其实还算合理。
至于用内圈出入高速,我猜测大概是不想浪费环岛圈内土地。之所以像肠子一样,也是因为要在内圈设置收费站的缘故。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弊端也逐渐显现了。除了上述的车流交织的影响,还有环岛无法适应大车流和跨高速线车流。比如道滘立交:
西部干道、振兴路——万道路的跨广深高速线车流是很大的,但是在环岛的设计下,它们不得不绕着这复杂的道滘立交走。
为了适应现代交通需求,诸如石鼓、长安、新塘等,广深高速出入口立交很多已经改造了几代,最原始的其实已经不多。如果不太影响的话,这些立交作为广东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注脚,继续存在下去亦无妨。
补充:
评论区有一些朋友,可能将环岛式高速立交理解成这个了
这个的确在全国各地都很常见,但这不是本文或者本题要探讨的立交。这种其实就是平时连接高速的十字路口改成环岛的意思。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14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