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上的物理按键正逐渐被触摸屏和语音控制所取代。触摸屏提供了更直观的操作方式,而语音控制则进一步简化了用户与车辆的交互。尽管物理按键在某些情况下仍具有其优势,如提供即时反馈和在驾驶时的盲操作,但它们的数量正在减少。特斯拉Model S等车型已经展示了全触控操作的可能性,而未来的汽车设计,如大众I.D.BUZZ概念车,更是将自动驾驶和“骑行”体验放在了首位,预示着物理按键可能最终会被淘汰。尽管一些用户可能对这种变化感到不适应,但技术的演进和用户习惯的适应性表明,物理按键的时代可能正在走向终结。
说到物理按键,其实从来没有人给它下过明确的定义。也许是因为人们早就习惯了吧。任何能给人物理反馈的东西都可以称为物理按钮。对于汽车来说,从诞生之日起,物理按键就一直存在。但随着触摸屏逐渐渗透到汽车行业,汽车上的物理按键越来越少,有被虚拟按键取代的趋势。你想过吗?如果有一天,车上所有的物理按键都消失了,你能接受这个改变吗?
●被拒绝的“物理按钮”的寿命
人,年龄越大,改变一些旧习惯就越难。当一件陪伴我很久的东西日渐式微,我就越怀念它,以至于忘记了它给自己带来的困扰。其实,如今,我们曾经讨厌物理按键“形影不离”。
不得不说,在那个时代的经典车型中,简单的按钮和旋钮加上带有设计感的皮革拼接内饰,在今天看起来依然特别迷人。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汽车功能越来越复杂,物理按键的数量直线上升,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控台上的按键数量已经到了失控的地步。
物理按键的缺点在于:使用时复杂、众多的按键学习成本极高。再加上键帽上的空限制,大多数车型的物理按键上只印有功能的英文缩写。如果不仔细研究说明书,很多老司机开了很多年车,车上的一些钥匙还没有想通它们的具体功能。
进入2000年后,中控彩色大屏的“高端”配置开始在汽车上普及,但一开始很多工程师并不明白这块占地面积大的屏幕有什么价值,所以在很多车型上,虽然有了大屏,但并没有缓解物理按键太多的问题。
在中控大屏之前,因为无法区分“级别”,所有功能的权重都是“并行”的。虽然电台收纳功能不常用,但一定要像空风量调节一样,与中控台上的物理按钮叠放在一起。既然“视觉”系统自带了“分层”的概念,最重要的功能还是由常用的物理按键来控制。不经常调整的功能放在二级页面甚至更深的页面,大大减少了中控台上的物理按钮数量,也是屏幕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按照这个理论,2021年在宝马7系(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投入使用的第一代iDrive系统,可以算是真正引领屏幕使用走向“正确方向”的先锋。
这套人机交互逻辑相当直观便捷,但人类对“更好体验”的探索又怎么能止步于此,但与之前让“主次”更清晰的操作逻辑不同,下一个主角“TouchOperation”打算直接“干掉”物理按键。
●触摸屏的“时代”不小。
其实屏幕已经存在很久了。对于中国人来说,家里的老式黑白电视可能是第一个给我们“屏幕”概念的东西,但在我的印象中,触摸屏的兴起似乎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触摸屏传感器被美国《工业研究》杂志评为“百大最重要新技术产品”之一,预计该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这个预言后来真的实现了,但只是在多年以后。
我当时就想:这东西有什么用?然而,你可能对下面的故事很熟悉。第二年,2021年,第一代iPhone发布。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这款“神奇”的屏幕迅速走红,被大家“捧在手里”,以至于如果你今天问一个人:消费类产品中的第一款触摸屏是什么?估计大部分人都会告诉你是手机。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触摸屏在汽车上的首次应用比手机早得多。
然而,当时各方面的时间还不成熟。充满“像素感”的图像、抽象的图标和缓慢的响应速度都让这个系统的体验不尽人意。里维埃拉的尝试显然没有成功。
“全触摸”的春天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硬件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汽车设计领域的人觉得触摸是最直观的操作方式。的确,在现代产品设计心理学中,“直觉”是评估产品交互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当人们对某样东西感兴趣的时候,直接在屏幕上点击这个图标显然比旋转点击一个旋钮要“直觉”得多,于是触摸屏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没有了启动按钮和空控制按钮,ModelS(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在17英寸的大触摸屏上集成了大量功能,让全世界为之惊叹。跟随特斯拉的脚步,很多厂商(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相继推出了超大中控屏的车型,包括电动车和汽油车型,但在我看来,大部分都只是刚学步的孩子,只学了一点皮毛。
其实这更符合“本能”的操作流程。虽然在传统燃油车上很难实现,但对于一辆电动车来说,它需要一个启动按钮是什么原因呢?
因此,不应为了取消而取消触摸屏而不是物理按钮。更重要的是背后的逻辑是否更“直观”。许多制造商实际上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汽车需要这么大的屏幕。
除了这种剧烈的“变化”,温水煮青蛙是现阶段物理按键面临的最大困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物理按钮被触摸面板所取代。除了追求所谓的“综合美感”,说实话,我找不到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但这个设计还是越做越差。
全触控操作的问题在于按键没有突起,点击时没有反馈,要花很长时间把视线移开才能进入几个菜单找到某个功能,对行车安全没有好处。
正因为如此,有些机型会对触摸区域设置振动反馈。就像iPhone一样,电机是用来模拟物理按键的“震动感”的。在“全触感”不可逆转的趋势下,如何让“飞机”有更好的“手感”成为体验的重中之重。
然而,这并不是它最大的价值。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理想情况下,在“多级”系统中,语音控制可以一层一层跳过菜单,直接转到你想要的某个功能。你只需要说你想做什么。在所有操作模式中,语音控制最直观,学习成本几乎为零。
虽然目前语音控制的功能还不够丰富,但在未来几年,它将成为触控操作不可或缺的助手,在更远的未来,你在车内的所有操作可能只需要交给人工智能AI即可。
●物理按钮最终会“失效”?
很多人认为特斯拉Model系列是未来汽车的样子。毕竟已经很科幻了,可惜不是。
这款大众I.D.BUZZ概念车的外形向大众T1致敬,之前在美国进行过道路测试。诚然,每个厂商对未来汽车的理解略有不同,但总的来说是相似的。全车没有物理按键,以自动驾驶为中心,服务于“骑行”而非“驾驶”。
●结束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这句话:科技为懒人服务。除了我们这些固执的老人,对于大多数人类来说,会说话就什么都不会做,会摸就不努力。对于汽车来说,物理按键的历史似乎就是“驾驶”的历史。过去,当汽车的“辅助和娱乐功能”开始逐渐盖过驾驶属性时,物理按键开始被“分级”系统所取代。未来,当“骑行”的重量逐渐变得高于“驾驶”甚至完全取代后者时,物理按键也将迎来它的终结。我们曾经对那些复杂的物理按键感到厌倦,摸不着头脑,咒骂街道,但对于我们这些固执的老人来说,当我们坐在满是屏幕和没有触摸的轻平板按键的“驾驶室”里,我们仍然会说:“这个不能点,真的很无聊。”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145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