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手在弯道中点油门是为了达成什么样的目的?这项技术是否已经失传?

车手在弯道中点油门是为了达成什么样的目的?这项技术是否已经失传?_58汽车

在F1赛车中,车手在弯道中点油门是一种高难度技术,被称为“循迹油门(trail throttle)”。这项技术在2010-2013年由红牛车队的维特尔发挥到极致。当时红牛赛车采用了一种黑科技——blown diffuser,通过将引擎排出的高能尾气吹向车尾扩散器,增加额外的下压力。油门踩得越深,尾气能量越大,下压力也越大。为了实现这一效果,引擎供应商雷诺为红牛专门开发了一套特殊的engine map,让发动机在车手松开油门的情况下,依然会喷油但不点火,油气混合物被直接排出到排气管并点燃。不过这一花招很快被FIA取缔。随后,雷诺调整了引擎输出曲线,让车手在减速入弯时轻踩油门,提升后轮下压力。维特尔将这项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使得他在入弯时能够用油门让后轮稳稳地贴在地面上,采用更极端的走线。然而,这项技术属于”邪道”,对于不采用blown diffuser的赛车几乎用不到。随着F1规则的变革,气吹扩散器这一研发方向被FIA统一规范,曾经的黑科技也渐渐淡出人们视野。这项技术虽然已经失传,但它曾经为赛车运动带来了无限可能。维特尔的”循迹油门”技术,让我们见证了赛车运动的创新与突破。虽然现在无法再见到这项技术,但它曾经的存在,为赛车运动增添了一抹亮色。车手在弯道中点油门,是为了利用blown diffuser技术,通过引擎排出的高能尾气增加车尾扩散器的下压力。这项技术在2010-2013年由红牛车队的维特尔发挥到极致。然而,随着F1规则的变革,这项技术已经失传。尽管如此,它曾经为赛车运动带来了创新与突破,让我们见证了赛车技术的无限可能。

说一个冷门的“弯道中点油门”的技术,一个目前已经“失传”了的技术。那就是2010-2013年,F1红牛车队的维特尔的“循迹油门(trailthrottle)”的入弯绝技。

那段时期,红牛赛车有一个黑科技,叫做blowndiffuser(其实后来大家都在模仿,但红牛玩得最溜)。这玩意儿把引擎排出的高能尾气,吹向车尾扩散器。油门踩越深,尾气能量越大,产生的额外下压力越大。

早期,引擎供应商雷诺为红牛专门写了一套特殊的enginemap,让发动机在车手松开油门的情况下,依然会喷油,但是不点火,油气混合物被直接排出到炙热的排气管,然后被点燃。这个花招马上就被FIA给取缔了。

雷诺调整了引擎的输出曲线,让车手可以在减速入弯期间轻踩油门,提升后轮下压力。

但是啊,这个驾驶技术属于“邪道”,对于驾驶不采用blowndiffuser的赛车,几乎用不到。

四届F1冠军维特尔把这项技术玩得出神入化。这就是为什么车迷圈总说,“歪头需要稳定的车尾”,或者,“歪头偏好高下压力的赛车”。红牛时期的歪头,在入弯的时候,可以用油门让后轮稳稳地贴在地面上,然后在低速弯采用更“极端”的走线。

后来meta大改,歪头被削,变成陀螺,风评被害。

你听个乐子,没必要模仿(狗头)

补充1:

Blowndiffuser(气吹扩散器?)不是红牛首创。

早期的应用受到了车手能力和工程技术水平的局限,效果一般,时常副作用明显。下图是1991年,塞纳在墨西哥大奖赛排位赛翻车的照片。注意看一下引擎排气管的开口,直接开在了车底扩散器处,属于最原始暴力的气吹扩散器。

其他答案里有提到,塞纳在弯中喜欢点踩油门,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涡轮延迟。另一方面,也能产生些额外的下压力。那时期的气吹扩散器的On/Off效果明显,踩油门时才起效,松开油门则立马失效。除了塞纳之外的车手,通常只把气吹扩散器用于提升中高速的下压力。

然后就是纽维,这位赛车设计界的大佬,对于气吹扩散器有着强烈的执念。他从90年代起,就一直尝试把引擎的尾气用于提升下压力。迈凯轮的MP4/17就采用了类似后来RB6的气吹扩散器设计。为此,纽维不惜牺牲引擎的极限转速(排气管越简单越短,则极限转速越高/不严谨)。

这个起初并不完美的气动设计概念,有了纽维这个忠实的信徒,加上若干年的技术积累,于V8时代迎来了维特尔这个最后的拼图。我一直反对将歪头的成功都归结于“火星车”,歪头也成就了纽维的设计理想。同时期的佼佼者,后来的GOAT汉密尔顿,就没那么适应气吹扩散器的meta。汉密尔顿拥有历史级别的刹车技术,循迹油门技术和他并不来电。

F1进入V6混动时期后,FIA统一了排气管的规格与布局,彻底终结了气吹扩散器这一研发方向。这就相当于某游戏机制过于op,为了meta的平衡性,在dev尝试削弱该机制无果之后,直接把它砍了。曾经的“人权角色”,不幸沦为路人。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15227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