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ergy在自动驾驶潮流中迷失了方向?

Quanergy在自动驾驶潮流中迷失了方向?_58汽车

自动驾驶汽车的兴起带动了相关设备研发的热潮,其中Quanergy Systems作为激光雷达产品的初创公司备受瞩目。然而,这家曾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估值高达15亿美元的企业,如今却面临产品交付困难、性能不达标、高层离职等一系列问题。Quanergy的困境并非个案。激光雷达行业竞争激烈,技术瓶颈和产品商业化问题普遍存在。自动驾驶汽车的大规模部署尚需时日,初创企业在技术承诺与现实之间挣扎。与此同时,投资者的关注点也在向高精度地图、软件等其他汽车技术领域转移。Quanergy曾试图通过开发固态激光雷达降低成本、缩小体积,但其S3产品并未达到预期效果。M8设备的覆盖范围也一再缩水,实际测试结果更是令人失望。公司内部管理风格激进,产品开发缺乏有效沟通和问题解决机制。面对挑战,Quanergy计划进军其他市场,如机场、监狱等,但这一策略也引发了员工的反感。目前,公司正在寻求更多资金支持,但未来的发展前景仍不明朗。整个激光雷达行业或将面临整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初创企业需要在技术突破与商业化之间找到平衡,投资者也应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一领域的机遇与风险。只有不断优化产品、提升性能、加强团队建设,才能真正在自动驾驶的浪潮中站稳脚跟。激光雷达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自动驾驶技术的兴起带动了激光雷达行业的发展,但这一领域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从Quanergy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瓶颈、产品商业化难题、内部管理问题等多方面的影响。1. 技术瓶颈: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关键传感器,其性能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安全与可靠性。然而,目前许多激光雷达产品在探测范围、精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难以满足自动驾驶的需求。2. 产品商业化难题:尽管激光雷达市场前景广阔,但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并不容易。一方面,激光雷达的研发成本高昂;另一方面,市场对激光雷达的需求尚未完全释放,导致许多初创企业面临资金压力。3. 内部管理问题:Quanergy的案例反映出一些初创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存在问题。激进的管理风格、缺乏有效沟通和问题解决机制,这些都可能影响到产品的开发进度和质量。4.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激光雷达领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5. 投资者态度变化:面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不确定性,一些投资者开始将关注点转向其他汽车技术领域,如高精度地图、软件等。这给激光雷达企业带来了更大的融资压力。面对这些挑战,激光雷达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产品优化、团队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投资者也应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一领域的机遇与风险,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这是一个被高调宣传的领域,面临的问题却不少。

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兴起,同时也涌现出不少专注于相关设备研发的初创公司,QuanergySystems就是其中一家,生产激光雷达产品。

Quanergy成立于2014年,没过多久就与梅赛德斯-奔驰展开了合作,第2年的CES展上,奔驰展示的E350轿车配备的正是Quanergy的激光雷达。

当时,此领域的主导企业是给谷歌自动驾驶项目提供产品的Velodyne,但他们的设备不仅昂贵,安装在车辆上,体积也过于巨大。而Quanergy瞄准的正是这两点,目标是造出体积小、价格低廉的激光雷达。

如今,这家初创企业已经筹集到1.6亿美元(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资金,对公司的估值一度超过15亿美元,还曾有意进行IPO,这样来看,Quanergy的发展前景应该不错。

但有意思的是,作为梅赛德斯-奔驰母公司的戴姆勒在7月份公布了一项其在进行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测试项目,有多家公司参与其中,却惟独不见Quanergy的身影。在激光雷达这一项上,戴姆勒选择的品牌恰恰是Velodyne。

这只是Quanergy自身的问题?还是说,其它激光雷达公司也会面临困难?答案是两者都有。

(Quanergy联合创始人兼CEO洛伊•埃尔达达)

先来看看Quanergy的情况。他们不仅挣扎于按期交付产品,实际发出的设备也没有之前宣传的那么好。

就在8月,Quanergy联合创始人兼CEO洛伊——埃尔达达(LouayEldada)表示,公司具备每年出货100万台激光雷达设备的能力,同时,他也承认之前的产品确实会出现故障,但已经对其进行了改进。

除了产品本身,过去1年半的时间里,已经有大批员工离职,其中不乏多位高层领导。

其中的一位是安格斯——帕卡拉(AngusPacala),离职后,他创立了Ouster公司,成为了Quanergy的竞争对手。对此,埃尔达达却不屑一顾,说帕卡拉”只是一个机械工程师,他造不了固态激光雷达”。

其实,埃尔达达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的时候就有了创立Quanergy的想法。毕业后,他先后在霍尼韦尔和杜邦光电任职,后来还去通讯和能源公司上过班。正是在这些经历当中,他找到了合适的技术专家,最终组建起公司的核心团队。

6位不愿透露姓名的Quanergy前雇员认为埃尔达达的管理风格过于激进,还不能容忍任何人与他意见相左。至于产品本身,一位前雇员说他从没看到过成品是符合公司定下的所有规格标准的。

“新产品研发过程中,遇到挑战或测试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如果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就要开始找原因了。最糟糕的是,公司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很难让人提出建议并把问题解决。”一位曾在Quanergy担任高级职位的管理人员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但要说Quanergy遇到的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于自动驾驶业务未能按他们设想的那样发展下去。

(S3固态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发射出激光来对物体进行定位,但这种方法带来的问题是探测区域有限,Velodyne的解决方案是在产品里安装电动转盘,让激光可以360度发射出去,这就是机械激光雷达技术。

Quanergy早期也是销售这种旋转机械设备的,但后来,他们采取了另一种策略,开始开发固态激光雷达。因为这类产品可以不使用任何运动部件,所以可以节省成本并缩小设备体积。

Quanergy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确实做到了,他们在2016年的CES展上发布了S3固态激光雷达。”然而,他们后来提供的S3设备并没有达到发布会上宣传的那种水平。”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特约编辑埃文——艾克曼(EvanAckerman)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一般来说,想要应用的自动驾驶汽车上,那么传感设备至少要有200米的覆盖范围才行,这样才能让车辆在时速110公里的状态下,让系统能有6秒以上的反馈时间。

(Quanergy对其产品应用于交通领域的效果展示)

Quanergy的M8设备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款产品于2014年的12月发布,当时给出的覆盖范围是300米,但到了2017年1月,公司改口称其范围达200米,又过了半年,新的说明给出的规格是”最大射程超过150米”。这还没有完,到了2017年11月,Quanergy对这款产品射程范围的描述直接改成了很笼统的”长距离”。

那么,实际结果是多少?巴黎文理研究大学对M8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当射程达到11米时,设备就已经出现报错选项了。

对于这样的结果,埃尔达达并没有进行反击,而是说M8的版本一直在更新,现在的产品已经比当时好了不少。

即便如此,据相关人士透露,作为资助商(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的三星风投和森萨塔科技已经对这家企业表达了失望之情。

2013年至今,投向激光雷达企业的资金已经达到7.5亿美元,仅去年一年的投资就有3.5亿美元。而除了这个领域,投资者还将关注点放在了高精度地图、软件以及其他汽车技术公司上。

投资者不想错过交通领域技术革新带来的新机会,但自动驾驶汽车的大规模部署还要等到多年以后才有可能实现,这使得不少初创企业在对未来许下承诺后,却又不得不面对技术瓶颈和产品商业化问题。

(Quanergy位于美国加州森尼维耳市的生产厂)

“当你实际把新技术应有到产品当中时,就会发现(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想要商业化有多难,光靠承诺已经不管用了。”Gartner交通运输与移动出行分析师迈克——拉姆齐(MikeRamsey)解释道,他称已经有不少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把目标降低,从自己开发软件变成了给其他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Quanergy也有了进军其它市场的打算,但提议要在美墨边境建立起数字隔离墙的计划可不是明智的做法,已经让不少员工反感。

埃尔达达辩解称自己也反对特朗普提出的边境围墙想法,自己只是想通过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找到新的市场,比如机场、监狱等地方就可以使用激光雷达来加强安保措施。

目前,Quanergy正在寻求更多资金,埃尔达达称将有1/3的投资是来自于中国的企业,但没有透露潜在投资方是谁。

而对于整个激光雷达行业来说,目前差不多有50几家,”他们有可能会采取合并的方式继续发展,毕竟,市场能够提供的竞争席位可不多。”拉姆齐说道。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1628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