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业余跑者需要购买碳板跑鞋吗,碳板跑鞋有什么特点?

普通业余跑者需要购买碳板跑鞋吗,碳板跑鞋有什么特点?_58汽车

碳板跑鞋的设计需结合中底结构、材料,主要目的是激发力学效应,提高回弹性能。不同碳板设计理念影响鞋子的稳定性和效率。SCElitev3使用全掌弧形碳板设计,结合EnergyArc技术,最大化回弹性能,并保持稳定性。中底采用双密度FuelCell材料,平衡缓震和回弹。鞋底抓地性强,适合速度训练。整体来说,SCElitev3是非精英选手最适合的顶级碳板跑鞋,具有优异的舒适性和性能表现。虽然存在一些可提升之处,但总体而言,全民碳板时代已经到来,SCElitev3是其代表之作。

竞速跑鞋呈现出性能、即最关键的速度表现背后,是整个中底系统共同协作的结果。这几年顶级路跑竞速鞋“厚底”、“碳板”之所以成了标配,是因为中底材料性能的革命——所以要聊碳板的设计,一定要结合中底结构、中底材料。

本质上,碳板最主要的目的还是通过激发中底结构在跑动中的力学效应+最大程度发挥中底材料受力后形变恢复的上限。

此前我们解构过很多双顶级竞速鞋的碳板设计理念。比如李宁飞电2.0Elite的全掌铲型异构碳板:

就是通过前掌和中足前段碳板组成的高刚度铲状结构,减少跖趾关节在跑动中的弯曲,从而降低跑动能量损耗,同时提升了蹬地冲量(即有被推动的助推感),确保从落地到蹬地过渡的稳定性和效率;后跟部位刚性最高的碳板区域则保持稳定支撑,避免落地瞬间过度外翻(内旋不足)的情况——这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碳板设计思路。

最近解构的nbSCElitev3全掌弧形碳板,则又是另一种理念,且相比传统的铲型/异构碳板,它和中底构造的关系更大了:

下面就以SCElitev3这双鞋的碳板和中底设计,来解读碳板在竞速跑鞋上发挥的作用(SCElitev3上一代为RCElitev2,下文也会提到不少这双鞋。RCElitev2全掌铲型碳板比较接近近年更常见的碳板设计)。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用两张纸来模拟前后碳板的这个拱弧。

SCElitev3中底系统三大部件,双密度的FuelCell材料、全掌弧形碳板和EnergyArc能量弓科技——

NewBalance之前尝试过各种基材发泡,最终在近年顶配鞋上确定了EVA混入TPU、而后超临界物理发泡的中底材料FuelCell。具体到不同定位的鞋款,中底材料密度和回弹性都有所不同。

总体来讲,EVA+TPU这种搭配的超临界发泡材料受力后形变会很明显,脚感非常的软(甚至比有些peba尼龙板材发泡的更软一些)。但过大压缩形变+过软脚感,对追求速度的鞋款而言不见得就是好事,反而会在落地-蹬伸过程中感觉拖泥带水。

所以SCElitev3使用了两种密度的FuelCell,偏硬弹的放于上层紧贴足底,偏缓震的放于下层。一硬一软再加上中间碳板“夹心”,就很好的平衡了缓震和回弹。

——相比RCElitev2,SCElitev3的中底卸力感减少了很多。官方给出的数据,能量回弹效率提升27%,能量储存效率提升24%。可以理解为相同大小的力作用在两双鞋中底时,SCElitev3更好吸收了冲击,形变后又能更有力的恢复材料、形成回弹反馈。

夹在两种密度中间的弧形碳板,也会比RCElitev2的碳板承担更多稳定性的作用。经典的例子是,如果我们将较厚的瑜伽垫叠起,站立在上面往往感觉又软又不稳,如果中间夹一层硬物(哪怕只是硬纸板),软弹感不下降太多的同时,稳定性却提高了很多。

还有一点,传统EVA发泡(哪怕多次发泡)的中底,在低温下性能下降明显,长距离后的衰减也能直接感觉出,而EVA加入其它材料(如TPU、peba尼龙)再超临界物理发泡的材料,则无需担心这点。

SCElitev3使用了一块全掌弧形碳板,弧形并不只指碳板的形态,也指前后掌分别有中间凸起的拱形。官方拆解能看到前掌/后跟的两个弧度凸起。与常见的铲型碳板或异构碳板比,存在明显的曲线:

仔细看外露部分的纹路,NB把碳纤维十字交叉编织铺叠,而后浸润树脂模压固化,这种交叉编织碳纤维的方式与此前一些铲型碳板单方向铺叠有所不同。

猜测这种碳板不光为了受力后的回弹刚性,也为中底明显压缩形变后的稳定性服务——落地瞬间中底的EnergyArc能量弓设计会极大形变吸收压力、而后再释放回弹,这个过程对碳板的稳定性要求很高。

整块碳板后跟部位靠近足底、几乎与足底平行,中前掌明显下降,接近地面,而后在跖骨-趾骨下方出现陡峭的上翘,形成一个弧形。因为这两种弧形的存在,前后左右维度尝试弯曲它时,刚性都比较强,很难曲折。

跑动力学上呈现出来的,因为这种刚性(极难弯曲性)的存在,推蹬时跖趾关节的弯曲程度很低,在双脚落地-抬起-推离地面时,整个跑鞋中底的前后曲折度很小,更多依赖跟腱和腿/腿部肌群的提拉发力,步幅会变得更大。

而前掌夸张的上翘,也会起到一个像“摇木马”一样的过渡主力,让推蹬时的滚动更为顺畅。

因为EnergyArc能量弓设计的存在,SCElitev3中底镂空体积几乎是当下所有厚底碳板鞋中最大的,碳板的外露面积也很硕大。为此NB在中前掌碳板下额外增加了一块橡胶,想必是在较大施力形变时,这块橡胶能接触到地面,起到抓地和防滑的效果。

原本我们质疑过这块橡胶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毕竟额外增加了好几克的重量。实际跑下来看鞋底,这块橡胶还是出现了一定的触地/磨损痕迹,也可以看出中底fuelcell、拱形形变确实比较夸张。

通过把中底设计成拱形来达到减震效果,在运动鞋上并不算新鲜事。上世纪80年代就有不少篮球鞋出过类似的科技,相似的拱状-弓形在跑鞋中底上也有很多应用。

不过早些年跑鞋中底的性能和现在完全没法比,所以拱形自身就承担了更多形变(吸收缓冲+释放回弹)的工作。如今SCElitev3这种拱形结构,更多是将拱形——这块全掌弧形碳板和中底材料构成的空间——受到的竖直向下的压力转化为内外两边FuelCell间相互的垂直压力。

受力后,整个镂空的拱形自身结构并不会有明显变化,但能最大化的逼出了中底的回弹性能,且稳定性不受影响(碳板刚性的意义就在于此)。

贯穿几乎整双鞋中底的镂空上方,碳板前后掌各自的弧形,保证了即便不同部位落地,依然是稳定的提供垂直向足底的回馈力。

这也是EnergyArc能量弓科技最大的意义,储存尽可能多能量的同时,将其尽量无衰减的回馈回去。

另外多说一点。

中底镂空能减少很多重量,且为缓震形变创造更多空间,听起来非常理想——实际上玩砸了的品牌不少。镂空中底后,缓震确实变得更为明显,可回弹性能则很可能出现变数,比如受力后中底材料向其它方向形变,导致回弹的刚性大幅下降。

跑起来没那种很韧很清晰的回弹,对竞速跑鞋是很致命的,中底镂空后落地的稳定性也都需要重新设计。因此,这同样也是碳板存在的意义。

虽然SCElitev3并非前后掌分离式结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alphaflynext%),这块碳板依然承担了相当多的稳定过渡工作。

相比上一代RCElitev2最直观的感受,SCElitev3维持缓震脚感同时,踩塌感会少很多(虽然中底形变依然很强烈),且跑动时的前后滚动相当顺畅。这一点在40mm厚底跑鞋中并不多见。

平心而论NB对FuelCell的调校相当成功,它肯定是这两年脚感最出色的跑鞋中底材料之一。同上一代RCElitev2一样,SCElitev3上脚就能感受到非常明显的软弹感,但原地跑跳就能体验到稳定性的差异,SCElitev3的回弹更具韧性/刚性。

SCElitev3的中底偏软弹脚感,长距离全程下来也几乎感受不到衰减。

前面大篇幅解析中底的设计,SCElitev3大底其实也有很强烈的反差感——触地面积并不大,但中前掌依然表现出良好的抓地性,在湿滑的路面也可以很放心的落脚。

不过大底橡胶偏薄,FuelCell不可避免会接触路面,耐用性方面把它当竞速鞋、只在比赛日或速度训练日穿着更合适(文中大底磨损为50公里后)。

鞋面是SCElitev3比较值得商榷的一点,一整片鞋面外加袜套式鞋舌,包裹比较舒适,可支撑感偏弱。尤其后跟部位,明明很难按压,却几乎感受不到对跟骨的固定和支撑。高足弓的话,可能会出现压脚背的情况,建议买大半码。

我们穿着SCElitev3进行了包括长距离、逐渐加速的中长距离、T强度训练。比如从6分半配速开始,以15秒/公里每公里匀速提速直至4分,比较令人惊讶的是,SCElitev3也许是顶级厚底碳板竞速鞋里,最适合非精英选手的那双,不同配速都能感受到它的增益。

中底回弹柔软的同时能做到非常清晰,极少有那种拖沓感。整个EnergyArc中底系统的稳定性非常出色,也得益于非常明显的滚动感,穿着它跑并不会有踩高跷的感觉。

当然这种滚动感、包括前面提到的弧形碳板(的刚性)更多为了中底能量回馈的稳定性,也让SCElitev3并不具备那种强硬感——即提速时明显的碳板推进效应。这一点对不同水准的跑者有好有坏。能肯定的是,在如今T0档最快速路跑竞速鞋里,它的驾驭门槛或许是最低的。

SCElitev3值得肯定的点——

SCElitev3有待提升的点——

总结:SCElitev3的碳板设计和工作思路

SCElitev3使用了一块全掌弧形碳板,弧形并不只指碳板的形态,也指前后掌分别有中间凸起的拱形曲线。整块碳板后跟部位靠近足底、几乎与足底平行,中前掌明显下降,接近地面,而后在跖骨-趾骨下方出现陡峭的上翘。

因为EnergyArc能量弓设计的存在,SCElitev3中底镂空体积几乎是当下所有厚底碳板鞋中最大的,碳板外露面积也很硕大。仔细看外露部分的纹路,nb把碳纤维十字交叉编织铺叠,而后浸润树脂模压固化,这种交叉编织碳纤维的方式与此前一些铲型碳板单方向铺叠有所不同。

猜测这种碳板不光为了受力后的回弹刚性,也为中底明显压缩形变后的稳定性服务——落地瞬间中底的EnergyArc会极大形变吸收压力、而后再释放回弹,这个过程对碳板的稳定性要求很高。

通过把中底设计成拱形来达到减震效果,在运动鞋上并不算新鲜事。上世纪80年代就有不少篮球鞋出过类似的科技,相似的拱状-弓形在跑鞋中底上也有很多应用。不过早些年跑鞋中底的性能和现在完全没法比,所以拱形自身就承担了更多形变(吸收缓冲+释放回弹)的工作。SCElitev3这种拱形结构,更多是将拱形——这块全掌弧形碳板和中底材料构成的空间——受到的竖直向下的压力转化为内外两边FuelCell间相互的垂直压力。

受力后,整个镂空的拱形自身结构并不会有明显变化,但能最大化的逼出了中底的回弹性能,且稳定性不受影响(碳板刚性的意义就在于此)。贯穿几乎整双鞋中底的镂空上方,碳板前后掌各自的弧形,保证了即便不同部位落地,依然是稳定的提供垂直向足底的回馈力。

这也是EnergyArc的设计原理,储存尽可能多能量的同时,将其尽量无衰减的回馈回去。

PS:要不是国际田联对路跑竞速鞋有至高40mm厚度+至多仅一片非异形碳板的限定,想必各家运动品牌会竞相出现更多路子很野的设计。不过限制倒是也让各家竞速跑鞋的PK变得相对公平。

目前除了顶级竞速鞋外,几乎所有品牌都推出自己并不那么硬核的、针对初阶跑者的碳板竞速鞋(比如亚瑟士近期发了双AsicsS4,就是为目标马拉松跑进4小时的选手设计的)。

所以不管接受与否,全民碳板的时代近两年已经成为事实了。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17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