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发展哪些让我们自豪?

中国汽车发展哪些让我们自豪?_58汽车

中国汽车业近年快速发展,不仅在销量上取得显著成就,更在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上展现强音。理想汽车与大众等巨头的“交锋”,展示了国产车企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的自信与底气。小鹏汽车在城市智能驾驶领域的突破,让用户感受到更安全、更舒适的出行体验。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国际形象,也让国内消费者为中国汽车的崛起感到自豪。

中国汽车这20多年来快速地实现了做大,但做强这件事,我们自己也很清醒,谁都不会简单地去和销售数量挂钩。

相信大家近期就有一次直观又强烈的体验,阿拉斯加的鹰兔大战。追了人一路,突然有一天被人反过来咬的时候,心情堪称复杂。

所以说要看中国汽车发出强音的瞬间,别看销量、出口,倒不如谈谈最近掐过的架吧。

提前说一嘴,这势必涉及技术路线的讨论,我已经感到了开杠预警。砖家们不用在这里过多纠缠,我只会聚焦自己的角度和理由。

这场“战斗”时间线如下:

20年8月29日成都的理想汽车用户日上,理想创始人李想在演讲时爆粗回应外界对增程式汽车的质疑(过于激烈,被迫打码)

好巧不巧,10天后还是成都,大众媒体沟通会上中国区CEO冯思翰(StephanWöllenstein)说话。

第二天李想又进行了针对性回击,最终以双方“约架”不成而收场。

不少人认为李想对号入座,碰瓷强者,我有不同的看法。

不谈时间线的先后,李想是不是被动反击。冯思翰这样的企业负责人,不会有一时兴起的公开发言,他说话的时机和内容都值得细品。往前看,6月18日MEB国内首车ID.4上公告,8月底ID.4发官方预告图,节奏相当有趣。

虽然冯博士拿自家的PHEV举例打击REEV,但是我不认为这一代大众PHEV在技术和体验上有什么亮点(毕竟我就是途观PHEV车主),将将50km的纯电续航在拥堵的一线城市通勤工况下更是转瞬即逝。所以,MEB家族的登场也许才是这轮炮轰的起因。

李想的生气和底气不止在于冯博士在手里还没硬货的时候就对他人做出了一定成绩的领域进行炮轰;同时,大众的思维仍然停留在让用户接受技术而非用技术满足用户这个层面:“用户你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只能让我来告诉你”

从技术上来说,理想的增程式喷点可太多了。PHEV、BEV,谁都可以喷它简单的串联方案加两套系统低效而浪费资源。

即使同样是REEV,日产e-power为代表的“小电池直驱“方案也比理想的”充电宝“方案看上去更紧凑高效更”高级“。50%热效率(含4%余热回收)的发动机睥睨群雄。

可是问题来了,目前e-power搭载车型仍是note、轩逸这样的效率型代步工具,由于知识盲区,我不敢下结论这套动力系统就是无法往楼兰甚至途乐这样对功率要求更高的产品上移植。即使可以,除了日产也没有谁能够再为那些大尺寸车型的用户提供一个相对平衡油耗和动力的选择。

这里想起@一苒老师在解析蔚来商业模式时提到的概念:分层的社会里,总有那么一群人就需要开大车住大房子享受全面的好体验。如果理想ONE相比途昂就是更舒适更省钱,为什么不呢?

作为企业来说,不认同这种价值观没有问题,但如果因为有人去满足了自己不认同的价值观,就进行抨击,实在谈不上高级。

别说理想用户,如果充电条件尚可,我也觉得用30W+去买一台途昂或者汉兰达从价值获得感、使用体验和使用成本上都远不如理想。那作为用户,难道我真的只能等待某一天日产推出e-power的途乐或者大众丰田也推出30W级别与理想ONE动力性经济性相当的产品吗?抱歉等不住了。

彩蛋就是,2021年Q1理想ONE的终端销量已经超过途昂(不含途昂X)了,冯博士回想起来应该庆幸,发言一举两得,把ID家族和途昂都给照顾了吧。

这条时间线太难理清楚了。假如说李想和冯博士是平行车道上开车压线剐蹭了,那大师兄就是一直追着马教主开车,互相急刹、追尾、碰撞了。真刀真枪,指名道姓,因为动的奶酪都是对方家里最大的那一块。

近期吵的主题看上去也是围绕激光雷达这个技术路线,在此不展开赘述了。

因为自己是从业人员,当然会关注自动驾驶发展尤其是感知系统的技术路线,但从用户的角度来说,相同预算内追求的首先是安全,其次是省心。

如果我今天突然辞职去开了饭馆不再关心行业,也许三五年以后我买车,并不关心它是通过100个千万像素级别的摄像头还是通过10个64线激光雷达做到的L4自动驾驶。我只关心,我带着家人朋友的时候能不能放心地把方向盘交给他。

所以大师兄肉眼可见的越发强势,其实还是从体验上获得的信心。

全视觉感知系统下特斯拉的各种名场面就不多说了,最近百度58汽车各位看特家新闻也是看到疲劳。

这里放一段大V对比NGP和NOA的实测,供各位参考。

我自己也分别由有使用NGP从广州->东莞/顺德和NOA在上海高架环路上驾驶的体验。有一说一,NGP给到我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强太多了,能够把心放在肚子里,几乎完整地跑完了大几十公里的高速段。而NOA像个驾校莽汉一样的神经质操作太多,我基本只能忍受它两三分钟就需要接管。

随着P5带来的城市NGP体验升级,至少在结合中国路况的智能驾驶方案的方面,小鹏会让我觉得更踏实更值得信赖。

虽然引用的都是掐架,但我本不是个好战分子,自豪感不是两个企业间谁掐赢了谁,商业社会里,永远是用户说了算。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17307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