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曾是动力电池技术的领头羊,但由于错误选择和市场变化,导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再处于领先地位。相反,中国逆势崛起,抓住机遇,通过转向锂电池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成功称霸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国的电动汽车产量和市场份额不断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和动力电池制造基地。而日本之所以不大力发展纯电新能源汽车,原因在于技术成熟、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以及对废旧电池回收问题的考虑。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让新能源汽车真正融入生活。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命脉。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的动力电池技术就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不论是研发布局的广度,还是研发成果的深度,都堪称独步全球。然而这个电池领域的大哥大,又是如何在之后的竞争中节节败退,最终败倒在了中国的脚下?
拿下电池市场
日本地狭人稠,经济发达,但煤炭、铁矿以及石油等资源却是十分匮乏。197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为了打击以色列国家,收回了石油的定价权,这也间接导致了全球的石油价格大幅度提升。
这场石油危机持续了三年之久,在这场危机的冲击下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然而日本是一个忧患意识很强的国家,他们很快就意识到了,如果一直把能源命脉掌握在别的国家手中无疑是自我毁灭,因此摆脱对石油的严重依赖对于日本来说是急不可待的。
日本在重新审视自己后下定决心踏上电动汽车的研究道路。1977年日本的电动汽车研究由于在蓄电池技术方面未能突破之前的不足,最终还是未能一鸣惊人。随后日本科学家吉野彰设计出了以碳基材料为阳极,以钴酸锂为阴极的锂电池,此次的设计在确保电池安全性的基础上,完全去除了电池中的金属锂,确立了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概念。
1991年锂离子电池被索尼大规模生产并推向市场,此次索尼以惊人的速度占据各国的电池市场,随后松下等企业不甘示弱紧随其后,日本逐渐在锂电池技术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的局面,这也侧面反映了日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
1997年日本乘势而上,组建了锂电池电力存储技术研发联盟,加快速度对电力中央研究所、电池和材料厂商等资源进行了整合升级。
日本并没有因为短期的成就而有所松懈,一直把动力电池作为其技术研发重点和突破口。一路从最初保证本国能源安全,逐渐发展到了在电动汽车领域“独孤求败”的境界。然而这个曾经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称霸一方的强者,为何会在该领域一退再退?
日本的错误选择
2000年由于韩国的企业迅速侵占了电池领域的中端市场,日本的电池企业为了维持生存发展,纷纷决定到国外投资设厂,并开始做回“老本行”不断地转移低端市场。随后日本的锂电池企业进行了多次的并购和重组,最终日本的电池企业数量缩减到了仅剩五六家。
而日本出于核心技术的安全性考虑,对于在国外的工厂往往只生产一些后端工序的产品。也正是这样,导致了日本产品的定位以及价格始终没有做出改变,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与电池行业的中低端市场的发展格局背道而驰。
于是从2005年开始日本锂电池的国际市场份额就不断地在走下坡路,许多企业因为利润大打折扣,纷纷选择抛弃自己公司旗下的电池业务。
例如索尼企业就以仅仅11亿人民币将其锂电事业部贱卖;日产将其所持有的AESC的51%股份以10亿美元出售。更致命的是,在2010年日本对动力电池的定位发生微妙变化,许多企业由最初专供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模式,转变成了供应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双驾齐驱,也就是油电混动
日本汽车领域的两个龙头老大丰田、本田在这场“赌局”选择把赌注全部押在了燃料电池汽车,而像三菱、日产这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则选择押注纯电动汽车,这种差异直接决定了动力电池在日本的命运,导致日本在最新一轮的电池争夺战中,败在了中国的脚下。
20世纪90年代,亚洲锂电池行业的整体格局可以概括成是:“日系企业垄断市场,韩系企业破门而入,而中国企业在门外张望”。那么中国又是如何从最初的“门外汉”,逐渐变成在动力电池领域称霸一方的强者?
逆势崛起的中国
1997年发生了亚洲金融风暴,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的电池产品价格暴跌了20%-40%,而日系厂商也深受其伤,因为负担不了巨额的亏损,纷纷退出镍镉电池市场。这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国的镍镉电池生产商抓住时机,迅速占据镍镉电池市场。
但是在1998年的时候,日本锂电池的生产能力就已经能够达到每年生产4亿支,占据当时全球90%以上的份额,因此尽管中国企业在镍镉电池这个低端市场占住了脚跟,但对日系企业根基稳固的高端锂电池来说,中国的这点小波澜对他们毫无威胁。
其实中国对于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也算是有些时日了,早在1990年,中国就已经开始研究锂离子电池了,1996年成功研制出了移动电话、摄像机专用的18650型电池,该电池容量与索尼电池相比,并无太大区别。
但因为该技术还不够成熟,跟不上后续市场的迭代升级需求,再加上镍氢电池这个舒适圈能给我国企业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因此几乎没有中国企业愿意顶着压力,主动的转型到锂电池的研究中。
市场总是残酷的,中国占领镍镉电池市场两年后,镍氢电池逐渐被锂电池替代。2004年中国整个镍氢电池行业的收入相比2000年下降了37.5%。这给了中国企业当头一棒,也让他们意识到了要想继续在动力电池领域站住脚跟就必须转向锂电池。
2001年中国的电动汽车开始建立矩阵式“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也即采用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三箭齐发的模式。
2006年中国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将电动汽车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项目,并将发展电动汽车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希望可以通过电动汽车完成汽车技术转型,成功进入汽车强国的行列。
2015年工信部发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日韩的企业被“驱逐出境”,中国企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仅仅2019年中国动力电池的出货量就达71千兆瓦时,而全球锂离子动力电池出货量为116.6千兆瓦时,中国企业的市场占比高达60.89%”。
从2015年的产销24.75万辆,增长到2019年的97.2万辆。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自然而然也成了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基地,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动力电池行业的“大鱼”在中国的动力电池发展过程中脱颖而出,最终成功的把日本和韩国狠狠的甩在了身后。
日本不推行新能源汽车,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日本的技术现在是非常发达,他们研究车辆基本上研究的都是一些混动车型,第二:日本国土面积非常小,但是人口密度却非常高,虽然说他们可以用新能源汽车,但是如果推行新能源汽车的话,那就要在各个地方设立充电桩,本来国土面积就小,再弄上充电桩的话,那就更加紧张了,而现在日系车的混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不光节油而且环保,所以他们根本就不会购买新能源汽车。
还有一个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应该都知道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主要是电池组,而电池组的寿命一般都是3~5年,到了年限之后就得更换电池组,如果说家家都用新能源汽车的话,到时候这些老化的电池组却没有更好的回收方案,日本人认为这些废旧的电池会对他们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所以说综上考虑,他们就没有发展新能源汽车。
日本人不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原因,就是以上这几个,现在看来还是非常有道理的,新能源汽车有好处也有坏处,虽然说使用新能源汽车会减少燃油车的使用,对环境也能有所改善,但是如果都用新能源汽车的话,换下来的废电池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而这也是目前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希望有朝一日这些问题都能够被解决,让新能源汽车真正融入到百姓的生活当中。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17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