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S/AD自动驾驶技术解析,视觉为王,激光为辅

ADAS/AD自动驾驶技术解析,视觉为王,激光为辅_58汽车

本文是关于ADAS/AD自动驾驶技术的第四篇文章。L0到L2称为ADAS辅助驾驶,L3及以上称为AD自动驾驶,中间为L2+。文章主要探讨行车的技术方案。感知层面的传感器主要有五大类: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高精地图和定位。摄像头包括前视摄像头、后视摄像头、侧前视摄像头和侧后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包括前向毫米波、侧前角雷达和侧后角雷达;激光雷达主要用于实现盲区监测和变道的功能。从终局和算法的角度来看,尽管目前激光雷达基本成为了自动驾驶AD的标配,但从感知层面来说,核心还是在视觉摄像头。一是全面性,任何自动驾驶方案都包括了视觉处理;二是丰富度,视觉摄像头可以带来最大量的数据。自动驾驶究竟需不需要高精地图?从目前行业认知来看,L3以上的自动驾驶在中国当前的环境还是需要的。当前高精地图主要是跟着车企的自动驾驶需求以及能力在推进,整体上能力稍微落后一截,主要是因为建图成本和维护成本太高。总之,ADAS/AD自动驾驶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视觉作为核心传感器,其重要性和作用不可替代。但纯视觉自动驾驶方案是一个极为艰难的工程化问题,需要全链路的数据闭环,而且只有把算法做到极致,才能够解决摄像头深度、光照等问题。同时,高精地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其成本较高,且产业格局尚未形成。

本文为ADAS/AD全面分析的第四篇文章(L0到L2称为ADAS辅助驾驶,L3及以上称为AD自动驾驶,中间为L2+),基于第二篇行车功能,探讨行车的技术方案。

本文先介绍感知层面的传感器,侧重于视觉,也会探讨需不需要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两个话题,之后会探讨计算层面的域控制器,请关注后续更新。

如下图所示,依据自动化程度,汽车人参考梳理出行车功能演进的脉络:

L0关注于预警、实现主动安全,典型功能如LDW;L1加入横向或纵向控制,典型功能是AEB、LKA和ACC;到L2将横向控制和纵向控制结合起来,实现“脱脚”,典型功能是TJA和ICA。

到L3级别要实现“脱手”,最终收敛到了高速NOA和城市NOA;而L4是要实现“脱眼”,当前应用去掉安全员的Robotaxi,在L2与L3之间,长期存在一个L2+状态,是目前的形式,从ALC开始,加入A到B点的规划,收敛到了NOA。

要实现以上功能,在感知层面,依靠的是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高精地图、定位等五大类传感器,可以按照安装位置,将它们进行区分,如下图所示为较为“典型和齐全”的传感器配置方案:

摄像头部分,包括了前视摄像头,像素一般为2M,帧率15/60fps,位置在车顶前挡风玻璃后:

-前视主摄像头(MainCam,HFOV52):用于交通信号灯检测(识别红绿灯)、自动紧急制动AEB、自适应巡航ACC、前向碰撞预警FCW、车道偏离预警LDW,探测距离50-100米;

-前视窄角摄像头(NarrowCam,HFOV28):用于AEB、ACC和FCW,探测距离150-200米,可能分辨率1828*948,15fps;

-前视广角摄像头(WideCam,HFOV100),用于交通信号灯检测(辅助前视主摄像头)、雨量检测和防加塞(Anti-Cutin),探测距离0-50米,60fps;

后视摄像头(RearCam,HFOV52),一般为2M像素,帧率30fps,位于汽车尾部牌照灯位置,实现自动变道辅助ALC(AutoLaneChange)、盲点监测(BindSpotDetection)、后面碰撞预警(RearCollisionWarning)的功能,探测距离为50-100米。

此外,还有两颗侧前视摄像头(CornerCam)和两颗侧后视摄像头(WingCam),HFOV100,一般为1M像素,帧率30fps/60fps,探测距离50米左右。

-侧前视摄像头,主要关注侧前方目标,一般位于B柱上(特斯拉)或前后镜下方(小鹏),60fps帧率,分辨率457*237,防加塞(Anti-Cutin)和侧向车辆检测(CrossTrafic);

-侧后视摄像头,主要关注侧边和侧后方目标,一般位于前翼子板上往后看,60fps帧率,主要用于自动变道辅助ALC(AutoLaneChange)、开门预警(DoorOpenWarning)、盲点监测(BindSpotDetection)功能。

下图是用于行车功能的典型视觉传感器FoV图:

除了行车外,还是环视摄像头,也称为泊车的摄像头,主要指的是安装在汽车前后左右四颗鱼眼摄像头(FisheyeCame),主要满足全景环视功能(“给人看”)和融合泊车目标检测功能(“给车看”),因此常用色彩矩阵为RGGB。

在毫米波雷达方面,包括了中长距的前向毫米波(FrontCentralRadar)、侧前角雷达(Side-FrontRadar)、侧后角雷达(Side-RearRadar),主要是实现盲区监测和变道的功能。

从终局和算法的角度来看,尽管目前激光雷达基本成为了自动驾驶AD的标配,但从感知层面来说,核心还是在视觉摄像头,主要是从两个层面来看。

一是全面性,任何自动驾驶方案都包括了视觉处理,因为物理世界就是语义的世界,需要了解交通标志牌、车道线等是什么意思,本质都是语义问题,这些只能通过视觉来做。

二是丰富度,视觉摄像头可以带来最大量的数据,特别是从两百万到八百万像素的进化,分辨率进一步提高,会使得其每秒获得的数据量,即承载的信息内容,远远超过其他传感器。

以终为始的思考,视觉越来越重要,其作用是激光雷达无法替代的。

但是,纯视觉自动驾驶方案,这是一个极为艰难的工程化问题,需要全链路的数据闭环,而且只有把算法做到极致,才能够解决摄像头深度、光照等问题。

自动驾驶究竟需不需要高精地图,从目前行业认知来看,L3以上的自动驾驶在中国当前的环境还是需要的,即使特斯拉路子野没有用。

从功能上看,高精地图就如同一个人的“记忆”,从A到B,可以给车带来先验的信息,在能力不足前提下,是“NicetoHave”的特征。

当前高精地图主要是跟着车企的自动驾驶需求以及能力在推进,整体上能力稍微落后一截,主要是因为建图成本和维护成本太高,还需要保持鲜度,本质就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需要商业化价值的牵引,三大图商才有可能真真正正去落地,所以之后高精地图的产业格局还没有形成。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18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