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动「个人名下第二辆及以上小客车」有序退出,这一举措有哪些实际意义?

北京推动「个人名下第二辆及以上小客车」有序退出,这一举措有哪些实际意义?_58汽车

北京在车牌、车辆保有量管控上的政策,我认为有许多矛盾、为难的地方。讨论具体政策前,出发点是更值得考虑的,因为它是政策出台的核心思路。出发点1:交通效率。北京车多,路不够用,停车位不够用,为了城市交通的效率,需要管制车辆的增长。出发点2: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北京需要比其它城市更注重维护「分配的公平」,如果什么都价高者得,这似乎有点像资本主义。出发点3:经济考量。首都不缺钱,但也不会完全不在乎钱。如果对一个重要的汽车消费行业打压太狠,不利于当地的税收。(但需要注意,打压当地的汽车消费和鼓励当地车企造车,并无太多矛盾。当地车企的车可以制造并销售到外地。)出发点4:生活水平。北京是首都,也是中国Top2的大城市,现代人类的优质生活方式中,汽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让京城人在汽车拥有和使用上,比其它地区的人差太多,那在服务居民的角度和政治角度,都是个坏信号。从北京实际的政策来看,这几个出发点之间在激烈的打架。出于出发点1「交通效率」和「生活水平」的考虑,理论上,北京的车流量需要降低,分拆下去就是每天开车的人要少一些。因为如果过于拥堵,交通效率一定差,而且开车不开车的人,生活体验都会下降。另一个单独需要说的是停车位,在车位有限的情况下,车太多了,也会造成找停车位困难,浪费时间,降低总的交通效率。于是,政策的制订者,自然想到提高购买门槛,压抑汽车消费需求。这时候出发点3「经济考量」就已经注定被牺牲了。如果北京不限制购买,当地汽车消费导致的税收和经济活动很可能会至少加强50%甚至100%。那么,具体该怎么压抑汽车消费呢?上海很多年前就推出了车牌拍卖的政策,来限制本地注册车辆的增长。并且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上海都是价高者得,车牌高峰期的价格超过了10万。这引发了舆论的质疑,于是上海选择了一个价格指导价制度,本质先当于在较高价格、但不至于太高的情况下,也就是9万左右,进行抽签。通过较高价降低抽签的人数,提高命中率,但通过不是特别高的价格,保证舆论的接收。同时,上海还是能靠路权出让获得大量的收入,用这些收入去修地铁和高架,服务整个市民。上海的政策是一个折中。在这样折中的情况下,每个月抽签的成功率,总体在5%左右,20人参加,1个人笑。北京因为是首都,由于出发点2「意识形态」,于是推出了「主要靠运气,其次看家庭人口」的抽签政策。这个政策里,李嘉诚的儿子抽签和你抽签基本是一个机率,媒体在2021年报道,说是0.05%。也就是每月有2000个人参与,1个人笑。有网友做了复杂数学计算,分析的结果是,北京人连续抽签1年,中的概率只有2%,连续10年,种的概率也只是10-18%之间。也就是说,上海人花了9万元,买到了比北京人高100倍的抽中概率。北京人不用花钱,但要花相当高的青春损失费、每个月抽签不中的精神损失费以及承担漫长不确定性的代价。可能让一些人没想到的是,这种压抑汽车消费、缓解交通拥堵的政策,起到部分作用的同时,也导致了对出发点1「交通效率」和出发点4「生活水平」的伤害。由于抽签免费、公平分配,又由于抽签概率低,从人性的角度,不管一个北京个人/家庭需不需要车牌,甚至不管他们内心想不想买车,也会立刻会加入排队大军,来凑这个热闹。这进一步让真正想买车的人,抽签概率大幅降低。之后发生的情况就是,不管想买车的人和不想买车的人,都会由于随机概率每年被分配车牌。想买的人自然获得了他想要的幸福,提升了「生活水平」。但不想买车的人,不幸中签,被迫买车,被迫每年支付保险、停车费,寻找给车能落脚的车位,这很可能导致他的「生活水平」是不增反降的。这些不想买车的人的车,因为反正买都买了,总会多少开一会,总会占用停车位,他们的出现又导致了真正想开车的人更加拥堵、更难停车。这导致了其它人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也就是说本来出发点是限制车辆,结果连不想买车的人都吸引来买车了,本来只买一台车的家庭可能会需要两台,扩大了用户基本盘,最终长期来看,车辆保有量甚至会增加。有人说北京可能有100万台车是睡车,极少开动,天天占着停车位。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现象长年累月叠加后的体现。它们导致其它真正有效率、提供交通价值的车辆们,非常难找到停车位。它们自己从功能上不是工业垃圾,但从效果来看,却比工业垃圾还糟糕——垃圾一般会迅速被回收处理,卖出废品的钱,但它们占着茅坑不拉屎,让别人憋的慌。我觉得正是由于这些长期的不合理,导致了政策制订者需要不断打补丁。比如让「个人名下第二辆及以上小客车」有序退出。这里我的疑问是,当年合法合规上的车牌,为何就要退出?是不是当年的法不合今天的规了?这样居民的财产安全感该怎么办?我觉得北京还是更应该相信经济手段。我们可以不学上海,搞车牌的高价者得——其实我坚持认为上海原有政策几乎是最佳政策。但我还是可以给北京出个其它的招数,那就是收拥堵费。在车辆越来越联网的情况下,在摄像头识别技术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让车辆的出行所导致的路权使用和费用精准挂钩。比如,买车以后,每年收城市拥堵费起步价8000元。然后每进一次65环内10元,4环20元,三环30元(每天累计最多收一次,价高为准)。这样一个较高频率在市区用车的人,每年需要为了使用车辆,额外支付1.5万左右。以一台车5年使用周期被置换的维度来看,周期内的总成本提升了7.5万。这个力度比目前上海的9万元牌照购买还要大了,因为后者是长期路权的保障,前者仅仅是5年周期内的。当然重要的是,这些收来的钱,都投入到修路和公交地铁补贴里,反哺大众的利益。这种对整车使用门槛的抬高,自然会导致:想买车的人会更谨慎的考虑,一些15万以内的经济型车在北京基本就会消失了;那些本来不太想买车、不需要车的人,更加不会考虑;那些真的特别需要买车,愿意为自己的需求付出成本的人,继续坚持买车用车。有人说我写了那么多,这不就是相当于伦敦的拥堵费嘛?或新加坡、上海的高价车牌注册费?是的。这些做法海外和上海早就实践过了,综合效果还是能看见的。但有时候,我们就是喜欢发明创造,在看似解决老问题的同时,制造出新问题。我们明明基于类似的社会组织体系、商业和法律模式,却硬在搞出新的管理办法。有其实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身边的小事。我们今天是怎么决定两个北京人,谁住在东三环,谁住在天通苑呢?不就是靠给房产定价吗?这不也是一种拍卖吗?我们今天是怎么决定去了超市,谁买低度的普通啤酒,谁买高度的精酿高级啤酒呢?不也是靠给不同的品牌定价吗?这不也是一种拍卖吗?我们今天是怎么决定,张三去路边篮球场打球,李四去一个室内优质木地板灯光空调球场打球?不也是靠不同的收费高低吗?这不也是一种拍卖吗?一个特别有价值的东西,就需要更高的价格。北京的道路行驶权就是比张家口高很多啊。因为北京一张车牌的价格也应该高很多,如果市场存在的话。这有什么问题呢?这真的和意识形态相关吗?如果真的相关,我们还发行人民币干嘛呢?用工分和粮油肉券不是很好吗?北京推动个人名下第二辆及以上小客车有序退出,旨在解决交通拥堵和提升城市交通效率。政策出发点包括交通效率、意识形态、经济考量和生活水平。然而,这些出发点之间存在冲突,导致政策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免费抽签政策虽然公平,但降低了真正需要车辆的人的中签概率,同时增加了不想买车辆的人的购车压力。此外,政策还可能导致车辆保有量增加,进一步加剧交通问题。因此,建议北京采用经济手段,如收取拥堵费,以提高车辆使用门槛,从而更有效地控制车辆数量和改善交通状况。

北京在车牌、车辆保有量管控上的政策,我认为有许多矛盾、为难的地方。

讨论具体政策前,出发点是更值得考虑的,因为它是政策出台的核心思路。

出发点1:交通效率

北京车多,路不够用,停车位不够用,为了城市交通的效率,需要管制车辆的增长

出发点2:意识形态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北京需要比其它城市更注重维护「分配的公平」,如果什么都价高者得,这似乎有点像资本主义。

出发点3:经济考量

首都不缺钱,但也不会完全不在乎钱。如果对一个重要的汽车消费行业打压太狠,不利于当地的税收。(但需要注意,打压当地的汽车消费和鼓励当地车企造车,并无太多矛盾。当地车企的车可以制造并销售到外地。)

出发点4:生活水平

北京是首都,也是中国Top2的大城市,现代人类的优质生活方式中,汽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让京城人在汽车拥有和使用上,比其它地区的人差太多,那在服务居民的角度和政治角度,都是个坏信号。

从北京实际的政策来看,这几个出发点之间在激烈的打架。

出于出发点1「交通效率」和「生活水平」的考虑,理论上,北京的车流量需要降低,分拆下去就是每天开车的人要少一些。因为如果过于拥堵,交通效率一定差,而且开车不开车的人,生活体验都会下降。

另一个单独需要说的是停车位,在车位有限的情况下,车太多了,也会造成找停车位困难,浪费时间,降低总的交通效率。

于是,政策的制订者,自然想到提高购买门槛,压抑汽车消费需求。这时候出发点3「经济考量」就已经注定被牺牲了。如果北京不限制购买,当地汽车消费导致的税收和经济活动很可能会至少加强50%甚至100%。

那么,具体该怎么压抑汽车消费呢?

上海很多年前就推出了车牌拍卖的政策,来限制本地注册车辆的增长。并且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上海都是价高者得,车牌高峰期的价格超过了10万。这引发了舆论的质疑,于是上海选择了一个价格指导价制度,本质先当于在较高价格、但不至于太高的情况下,也就是9万左右,进行抽签。通过较高价降低抽签的人数,提高命中率,但通过不是特别高的价格,保证舆论的接收。同时,上海还是能靠路权出让获得大量的收入,用这些收入去修地铁和高架,服务整个市民。

上海的政策是一个折中。在这样折中的情况下,每个月抽签的成功率,总体在5%左右,20人参加,1个人笑。

北京因为是首都,由于出发点2「意识形态」,于是推出了「主要靠运气,其次看家庭人口」的抽签政策。这个政策里,李嘉诚的儿子抽签和你抽签基本是一个机率,媒体在2021年报道,说是0.05%。也就是每月有2000个人参与,1个人笑。

有网友做了复杂数学计算,分析的结果是,北京人连续抽签1年,中的概率只有2%,连续10年,种的概率也只是10-18%之间。

也就是说,上海人花了9万元,买到了比北京人高100倍的抽中概率。北京人不用花钱,但要花相当高的青春损失费、每个月抽签不中的精神损失费以及承担漫长不确定性的代价。

可能让一些人没想到的是,这种压抑汽车消费、缓解交通拥堵的政策,起到部分作用的同时,也导致了对出发点1「交通效率」和出发点4「生活水平」的伤害。

由于抽签免费、公平分配,又由于抽签概率低,从人性的角度,不管一个北京个人/家庭需不需要车牌,甚至不管他们内心想不想买车,也会立刻会加入排队大军,来凑这个热闹。这进一步让真正想买车的人,抽签概率大幅降低。

之后发生的情况就是,不管想买车的人和不想买车的人,都会由于随机概率每年被分配车牌。想买的人自然获得了他想要的幸福,提升了「生活水平」。但不想买车的人,不幸中签,被迫买车,被迫每年支付保险、停车费,寻找给车能落脚的车位,这很可能导致他的「生活水平」是不增反降的。这些不想买车的人的车,因为反正买都买了,总会多少开一会,总会占用停车位,他们的出现又导致了真正想开车的人更加拥堵、更难停车。这导致了其它人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

也就是说本来出发点是限制车辆,结果连不想买车的人都吸引来买车了,本来只买一台车的家庭可能会需要两台,扩大了用户基本盘,最终长期来看,车辆保有量甚至会增加。

有人说北京可能有100万台车是睡车,极少开动,天天占着停车位。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现象长年累月叠加后的体现。它们导致其它真正有效率、提供交通价值的车辆们,非常难找到停车位。它们自己从功能上不是工业垃圾,但从效果来看,却比工业垃圾还糟糕——垃圾一般会迅速被回收处理,卖出废品的钱,但它们占着茅坑不拉屎,让别人憋的慌。

我觉得正是由于这些长期的不合理,导致了政策制订者需要不断打补丁。比如让「个人名下第二辆及以上小客车」有序退出。

这里我的疑问是,当年合法合规上的车牌,为何就要退出?是不是当年的法不合今天的规了?这样居民的财产安全感该怎么办?

我觉得北京还是更应该相信经济手段。我们可以不学上海,搞车牌的高价者得——其实我坚持认为上海原有政策几乎是最佳政策。

但我还是可以给北京出个其它的招数,那就是收拥堵费。在车辆越来越联网的情况下,在摄像头识别技术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让车辆的出行所导致的路权使用和费用精准挂钩。

比如,买车以后,每年收城市拥堵费起步价8000元。然后每进一次65环内10元,4环20元,三环30元(每天累计最多收一次,价高为准)。这样一个较高频率在市区用车的人,每年需要为了使用车辆,额外支付1.5万左右。以一台车5年使用周期被置换的维度来看,周期内的总成本提升了7.5万。这个力度比目前上海的9万元牌照购买还要大了,因为后者是长期路权的保障,前者仅仅是5年周期内的。

当然重要的是,这些收来的钱,都投入到修路和公交地铁补贴里,反哺大众的利益。

这种对整车使用门槛的抬高,自然会导致:

想买车的人会更谨慎的考虑,一些15万以内的经济型车在北京基本就会消失了;那些本来不太想买车、不需要车的人,更加不会考虑;那些真的特别需要买车,愿意为自己的需求付出成本的人,继续坚持买车用车。

有人说我写了那么多,这不就是相当于伦敦的拥堵费嘛?或新加坡、上海的高价车牌注册费?

是的。这些做法海外和上海早就实践过了,综合效果还是能看见的。

但有时候,我们就是喜欢发明创造,在看似解决老问题的同时,制造出新问题。我们明明基于类似的社会组织体系、商业和法律模式,却硬在搞出新的管理办法。

有其实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身边的小事。

我们今天是怎么决定两个北京人,谁住在东三环,谁住在天通苑呢?不就是靠给房产定价吗?这不也是一种拍卖吗?

我们今天是怎么决定去了超市,谁买低度的普通啤酒,谁买高度的精酿高级啤酒呢?不也是靠给不同的品牌定价吗?这不也是一种拍卖吗?

我们今天是怎么决定,张三去路边篮球场打球,李四去一个室内优质木地板灯光空调球场打球?不也是靠不同的收费高低吗?这不也是一种拍卖吗?

一个特别有价值的东西,就需要更高的价格。北京的道路行驶权就是比张家口高很多啊。因为北京一张车牌的价格也应该高很多,如果市场存在的话。

这有什么问题呢?这真的和意识形态相关吗?如果真的相关,我们还发行人民币干嘛呢?用工分和粮油肉券不是很好吗?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18973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