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召回28万辆车,因主动巡航系统问题,驾驶员易误激活可能导致车速突增,你怎么看?

特斯拉召回28万辆车,因主动巡航系统问题,驾驶员易误激活可能导致车速突增,你怎么看?_58汽车

特斯拉因主动巡航系统问题召回28万辆车,这一事件引发了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广泛讨论。文章作者从个人角度出发,提出了对特斯拉的“三宗罪”:傲慢、营销和激进。作者认为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营销策略过于激进,将L2级别的辅助驾驶宣传为自动驾驶,而实际上技术并未达到这一水平。此外,作者指出特斯拉在车主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在自动驾驶逻辑与L3级别相混淆的问题上。召回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软件bug,避免因误操作导致的突然加速。作者还强调了特斯拉在推动电动车行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在隐私和便利性之间的权衡问题。最后,作者呼吁人们理性看待特斯拉的问题,不要简单地站队,而应该基于实际体验和调查来发表意见。特斯拉因主动巡航系统问题召回28万辆车,这一事件引发了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讨论。文章作者从个人角度分析了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营销策略、车主教育不足以及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同时,作者呼吁公众理性看待问题,不要简单站队,而应基于实际体验和调查来发表意见。

特斯拉召回了,也算给这半年来的风波画上了一个句号。作为间接利益相关人及多年的汽车爱好者,自动驾驶公里数不低于五万公里的实践者,看到各方不求甚解的解读,这个槽不吐不快。

先说个人心中的特斯拉“三宗罪”,最后再说特斯拉引进国内生产的意义。

一宗罪,傲慢之罪。事情大家都知道,对错不说,傲慢态度没得洗。包括部分特斯拉车主,拒不承认软件bug,无条件脑残粉。

二宗罪,营销之罪。汽车自动驾驶水平进入到L2级别后,近几年基本处于技术停滞状态,各家车企也都是缝缝补补完善一下,但都没有跳出“自动驾驶序列”的辅助驾驶阶段,也就是L2级别。直到特斯拉的出现,直接把自己L2级别的辅助驾驶当做自动驾驶来进行了铺天盖地的营销,加上全球网红的推波助澜,一时成了自动驾驶的代言人,而实际上不过是给L2打了几个匝道转弯,自动变道的补丁而已。最后迫于自动驾驶识别问题带来的交通事故压力,不得不把营销用词改回了辅助驾驶。

三宗罪,激进之罪。外加对车主教育的缺失。同为L2级别的自动驾驶,特斯拉采用了跟其他友商不同的逻辑,友商这个级别的自动驾驶目的就是辅助驾驶,不会喧宾夺主,但特斯拉的自动驾驶逻辑就是为了L3级别的自动驾驶而生,但又囿于现状只达到了L2水平,L3级别的逻辑套用到L2级别上,最终引发了种种问题。

这次召回的原因就是最大的问题之一。一个极易误操作的自动驾驶功能,误操作以后又会引发突然加速至上次自动驾驶的所用时速(传统的L2级别自动驾驶功能启用以后的时速还是当前行驶的速度,提高巡航速度要靠自己手动加速),这种逻辑如果放到L3级别的场景下考量是对的,但在L2级别下因误操作造成的突然加速又会引发驾驶人的慌乱,如果平时又是选用的单踏板驾驶模式(应该大部分的电动车都有此选项),踩刹车的肌肉条件反射已经模糊,更容易迟疑刹车或者直接错踩油门,酿成大祸。特斯拉不管是交车还是组织的线下使用分享会,都没有重点强调逻辑改变造成的安全问题,甚至鼓励使用单踏板驾驶这种反人类模式,这也是特斯拉后来为什么说要加强车主教育(这个很有必要),结果被没有接触过特斯拉的车友群嘲了一把。

这次召回要做的事,就是改进软件bug,让自动驾驶的启用速度与当前行驶速度一致,从而来避免因误操作造成突然的“自动加速”。其实这件事几个月前特斯拉已经远程升级完毕,不用跟传统车企一样回到4S店进行操作,这时候多此一举的推出召回,更像是一种协商后的结果,目的就是为了给持续半年的风波画上个句号。

特斯拉存在的意义。凭一己之力把全球电动车的软硬件水平向前平移了五到十年,干翻了国内所有的骗补电动车,激发了国内几家“真”电动车企业的危机感,喂出了宁德时代及其他产业链企业,把鲶鱼效应发挥到了最大化。

刹车问题,懂车的朋友应该都能明白是个伪命题,毕竟这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亲自下场参与的召回并没有提到这个问题。某些蹭热度的河南媒体确实给河南丢了脸。

至于某些涉密单位限制特斯拉入内的新闻,拿苹果产品来举例,苹果的国内用户数据中心就在贵州(特斯拉准备建应该还没启用),但一些涉密单位还是要禁用,包括一些其他品牌电脑及周边产品也是有所限制。同理,这些地方特斯拉不能进天经地义,国家信息安全不容泄露,只是不明白一些非涉密单位跟风就很奇怪,以后的新能源车都是满身摄像头,难道外资品牌不能进国产能进?那合资品牌进还是不进呢?

说到摄像头,这又涉及各家车企的自动驾驶方式选择问题,不再展开,只说一点。特斯拉之前的道路数据采集都是靠百度谷歌这种第三方车上弄个摄像头全国跑来采集,数据不全且更新慢,这类数据应付导航还算可以,但要满足自动驾驶的主机学习却远远不够,这也是自动驾驶停滞到L2级别的原因之一,而特斯拉自动驾驶的大脑却是利用所有特斯拉车主路上行驶时车身摄像头采集到的数据来进化,简直是裂变,不得不说这是人类快速进化到L3级别的捷径。只是这中间又涉及了隐私与便利的冲突问题,不再展开。

科技类产品,特别是跨度较大的更新,是有学习成本的,从诺基亚塞班换到苹果的iOS系统,不学习之前估计只会拨个电话,很多非果粉用到换机也还是打个电话发个微信,只是手机技术更迭带来的不便除了自己之外不会涉及他人,但车辆使用不当却会危及他人。。。。

6.27追更。如果没有实地使用过特斯拉与其他车辆L2的自动驾驶(短途试驾不算),想要全部理解以上所述确实有困难,建议试验个上千公里再来找毛病。

特斯拉粉不要跟评了,有问题可以问,但不能无脑维护品牌。把本篇文章能看成特斯拉黑也是没谁了,不要谁说了特斯拉不好就是黑,这脑回路太简单。

本人16年开始接触L2级别的自动驾驶,也就是新一代的沃尔沃XC90,当时刚出来还不能支持50公里以上的车道居中,算是ACC的高阶版,但已经非常好用。然后再入S90的时候功能已经完善,130时速以内(厂家自动驾驶限速上限,实际135也没问题)的自动驾驶功能非常好用,五年来基本上高速高架环路及堵车时都是一键自动驾驶,完全离不开,自动驾驶模式下的公里数应该五万不止。但XC90想升级到130的自动驾驶不管到店还是远程,免费还是自费,都没戏,这点特斯拉,也是趋势。

去年八月开始驾驶特斯拉,突然发现逻辑不一样,尤其是此次召回涉及的问题,当时逐一把顾虑反应给了销售、店长及特斯拉车友群(当时群里的反馈安阳女车主应该也能看到),希望大家都去积极反馈,促进厂家升级。结果店长的回复是自己给特斯拉发邮件,店里不负责不收集信息反馈,群主的回复更是让人无言以对(当时看到回复就退群了,具体是管理员还是群主回复记不清了),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车子驾驶逻辑没毛病,是合理且高级的,驾驶员需要去适应”。

迄今特斯拉自动驾驶模式下也有上千公里(因为有顾虑,且坚信特斯拉会升级来完善这个bug,所以没有升级以前不敢用,后来又出了各种维权事件,没有结果之前确实也害怕还有其他什么问题,所以自动驾驶也没再敢用),瑕不掩瑜,个人总体评价是非常优秀,优秀到跟其他电动车之间甚至出现了断层,是一辆你出门会更乐意去驾驶的汽车,而且在L3的场景下来看这些问题其实不是问题,但你不能把L3的逻辑套到L2上。

一场持续数月的风波,本人之前一个字都没有发表过评论,虽然心里很清楚问题所在,车子没问题,但官方没结论,自己怎么说都会被批评。在此期间路上也受了不少白眼(委屈的是爱人,她是主驾驶),估计以后白眼还会继续,毕竟思考太费脑细胞。

以上是持续一年的观察与结论,之所以发出来是因为官方跟进了,双方吵的还是不可开交,甚至恶语相向,就没有人愿意实地去开一下,对比一下,感受一下再来评论,简单事情复杂化。

6.28追更,很多人文章都没看完或者看懂,上来先站队,特黑说是洗地,特粉说是在黑特斯拉,就不能理性一点吗?我是特斯拉车主,也是沃尔沃车主,既经历了沃尔沃L2级别的自动驾驶从推出到完善,也完整经历了特斯拉这个bug升级之前跟升级之后的变化,还因为这个bug跟特斯拉反复拉锯了很久。不了解的事去调查一下,没有调查就不要臆测,更不要想当然的去攻击别人,百度58汽车受众怎么戾气这么重。

因为限号最近开的沃尔沃是T8款,再开一段这个油耗应该还能再低。

爱人的特斯拉,平时接送孩子的短途我更乐意开这个。

一个说尬吹,就不看看宁德股票跟特斯拉的捆绑效应,一个说是尬黑,这怎么一篇文章还达到了两种效果?所以说哪怕你没有立场,也会被站队的双方各自认为是对方的人,这些人生活中都是非黑即白的吗?万一再碰上什么运动,这不还得重蹈覆辙吗?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19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