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色赋能玻璃如何助力智能移动空间进化?

电致变色赋能玻璃如何助力智能移动空间进化?_58汽车

电致变色赋能玻璃通过光热双控技术,解决了智能电动车对光与热的调控难题。相比传统镀银天幕,其高透光率与隔热性能并存,不仅保障了车内视野开阔,还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光羿科技以自主研发的电致变色材料为核心,为汽车制造商提供智能控光控热解决方案,助力智能电动车向智能移动空间进化,提升用户出行体验与行车安全。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

市场对于智能电动车天幕、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相关技术也在持续提出新的需求。

特别是,智能电动车在进化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移动空间”之前,

需要解决两个基础问题:

一个是对光的控制,一个是对热的控制。

汽车“天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控制光和热的雄心。

特斯拉Model3,是最早的大规模量产的“天幕”方案。

然而,特斯拉Model3“天幕”的问题也很明显:

-隔热率大概只能做到70%,即在太阳光的照射之下,100份热量大概会有30份进入座舱之中。

-按照特斯拉Model3天幕的隔热率,如果车辆被阳光直射2小时,车内温度就会快速上升到70℃。

为了解决隔热的痛点,目前主流的方案大多采用镀银玻璃。

镀银天幕虽然比较好地解决了隔热问题,但把光也阻挡住了。

低通透性以及高反射率导致这个“天幕”看起来是一面镜子,使得后排无法看清楚风景。

天窗本来是要给用户营造开阔视野,带来更好的空间感,

但“镀银玻璃”这种天幕却背离了原来的初衷。

智能电动车要想进化为智能移动空间,调控顶部的光和热只是第一步。

对电动车的座舱而言,除了天幕之外,还有前后风挡玻璃、侧窗玻璃,要同时解决控光和控热的问题。

控光是解决隐私问题,控热是解决能源问题。

这就需要有一个闭环解决方案:

即同一块玻璃产品能够实现光和温的双控,其底层技术要求主要是对光子的控制。

对此,光羿通过自主研发,掌握电致变色材料、全固态电解质、光学薄膜生产和器件制造技术。

为国内头部的消费电子制造商和汽车制造商提供产品解决方案,解决“光”与“热”的基础痛点。

在控光的技术路线上,光羿首先在化学调光和物理调光两条技术路线上做出了选择:认为未来一定属于化学调光。

化学调光即电致变色技术路线。据悉,目前物理调光以PDLC(聚合物分散液晶)、SPD(悬浮粒子)和LC(染料液晶)技术方案为主,且只有PDLC能够实现量产。

目前物理调光的各种方案都是基于液晶材料,其控光的核心原理是:

液晶的分子的朝向在电压的作用下会从无序的状态切换到有序排列的状态,这个时候光就可以从散射变成透射,液晶材质变的从不透明暗态变成透明或者半透明态;

当电压消失后,液晶的高分子排列又呈无序状态,光只能通过各种折射进入座舱,人们就不能看见“玻璃”外的物体了。

光羿科技研发的电致变色薄膜,其结构就是一个薄膜状“电池”:

通过电压可以控制离子透过固态电解液层进入到电致变色层,改变分子的能级吸收不同颜色的光。

其控制电压的系统就像电池的BMS系统,可在线和远程控制。

实现闭环隔热解决方案的智能电动车,即使在盛夏的骄阳之下,也可以将绝大多数的阳光辐射反射走,实现良好的节能效果。夜晚在车中小憩,也能锁住车内热量,不会通过辐射而流失到外面。

针对业内车窗“透光率”挑战,光羿初代产品透光率为10%-60%,即在亮态的时候,只有60%的光能够进入座舱内。

按照国标,前风挡和前侧窗的透光率需要超过70%。光羿未来将会为前风挡和前侧窗研发一个细分产品,以解决国标所要求的透光率问题,预计在2022年中即可实施SOP。

智能化趋势下,汽车正逐渐发展为“第三空间”,用户与汽车的使用场景变得越来越紧密。

光羿以自主研发核心科技为基础,目前产品已率先在国内多家汽车品牌实现落地,成为智能电动车控光和控热的基础解决方案提供商,为智能电动车进化为智能移动空间补齐关键一环。

与此同时,光羿也将全方位提高行车安全性

由内至外实现汽车产品全线升级

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电致变色黑科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升级与智能化调光体验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19986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