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口岸交通发展史–粤港车牌的旧貌新颜 何以持续升温?

粤港口岸交通发展史--粤港车牌的旧貌新颜 何以持续升温?_58汽车

粤港车牌历经旧貌换新颜,从依赖九广铁路到多口岸通行,见证了粤港经济融合与交通便捷化进程。港珠澳大桥的通车,更是将大湾区城市经济带构想变为现实,实现半小时城市经济圈。随着粤港经济一体化加深,两地车牌需求激增,成为商务与生活的必需品,未来车牌发放数量不断增加,市场供不应求,持续升温。

导读:

在1980年代以前,粤港两地的陆运交通基本依赖九广铁路,当年两地意识形态隔阂严重,粤港民众在政治理念、生活习惯、经济收入等各方面均有着巨大差距,一道短短的罗湖桥成为了双方来往的唯一通道。落成于1906年的罗湖桥经历了1957年的重建、1959年的钢筋水泥结构改造以及1962年的添加铁皮上盖和人行步道的铺设,直到今天仍在为来往深圳站和香港九龙站的两地居民提供通行服务。

直到到改革开放时期,罗湖口岸和文锦渡口岸仍是深圳仅有的陆路口岸,文锦渡设计为供港农产品流通专用,1978和1985开通了两条公路桥,出入境车辆开始有了专用通行道路。在当时罗湖口岸不仅承担着经济贸易的重任,还成为对外交流的功能,大部分外国人都选择罗湖口岸进入初开门户的中国。

在地图上可以清晰发现,在陆路交通上,罗湖和上水紧密交错,驾车半小时足以进出两地中心地带,只是因为历史原因,9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绝大多数车辆都未能自由出入两地。极少有人知道,在港澳回归之前,曾经有过少量的“广东02车牌”,持有此牌照能自由进出粤港或粤澳。其珍稀程度远超如今的三个8等吉利数字牌照。除了广东,当时在北京、天津、杭州等三市也曾出现“02式”车牌。

2007年4月25日,香港立法会通过《深圳湾口岸港方口岸区条例》,“一地两检”大大提升了通关速度,随着深圳湾口岸启用,拥有两地牌的小车能够选择的过境通道还包括了福田、皇岗、文锦渡、沙头角等口岸,跨境牌照对于两岸居民而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旅游,日常购物、子女求学、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等等,快速通关意味着节省大量时间,紧密地参与到粤港发展大潮。在此前已经受到备受关注的两地车牌一夜间洛阳纸贵。

现在粤港车牌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香港的右舵车,前缀“粤Z”后4位英文或数字,最后缀“港”;另一类是内地车,前缀“FV”字样。粤港车牌外观上非常特殊,在悬挂两地车牌同时,必须同时悬挂其本地车牌。

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于2017年7月7日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于2017年12月,中国桥梁建筑史上施工难度最大、里程最长的跨海桥梁项目—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完工;于2018年2月6日完成主体工程验收;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开通运营。经过8年艰苦攻坚的港珠澳大桥建成意味着大湾区城市经济带构想逐渐实现,两地三岸有效实现了半小时城市经济圈,其24小时通关的特点终将两岸的机场、铁路、公路链接成为系统化交通体系,上亿人口和海量资产真正实现了互联互通。

港珠澳大桥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南海伶仃洋后连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立交;桥隧全长55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程项目总投资额1269亿元。

2018年12月1日起,首批粤澳非营运小汽车可免加签通行港珠澳大桥跨境段。

随着两地的经济融为一体,越来越多有着企业投资、经济合作需求的香港、澳门居民频繁进出内地,而内地居民前往香港消费购物、求学就读也早已成为日常生活,因此近十年间两地车牌价格水涨船高但仍然供不应求。而深圳、珠海等地未来的经济体量上升,投资者一致看好未来的海湾城市带发展前景,大量的人口融合、企业合作、资金进出都直接指向两岸的“交通需求”。

因此港珠澳车牌发放数量从初期放出3000张,到5000张,再到大桥主体落成后,牌照总数增加到1万张!每次都被汹涌前来的市场瞬间消化,或许有个数据值得我们关注,光是深圳一市,商务车保有量,就高达30万!就目前的市场反应而言,两地车牌的实用性,无论商用还是家用,都是宜早不宜迟。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20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