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高热值和低碳排放的特点,正逐渐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北京冬奥会的氢能火炬和超过1000辆氢燃料电池车的投入使用,展示了氢能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中国政府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的战略地位,推动了交通和工业等领域的绿色转型。尽管目前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市场潜力巨大,预计到2050年绿氢占比将显著提升。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氢能的核心应用,虽然目前市场规模较小,但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将推动其快速发展。我国氢能产业链企业数量稳步增长,尤其在长三角地区,氢气存储设备环节新增企业最多。江苏省和广东省在氢能企业数量上领先,显示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的降低和政策的持续推动,氢能产业有望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和更快速的发展。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氢能具有燃烧热值高的特点,是石油的3倍,煤炭的4.5倍,其燃烧的产物是水,是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随着制氢、氢能储运及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氢能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次使用氢能作为火炬燃料,并累计投入使用了超过1000辆氢燃料电池车,配套建设加氢站30余座,是截至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特点,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我国氢能产业长期发展受到市场看好。在此背景下,合合信息旗下启信宝发布《2022氢能产业研究报告》,通过大数据透视氢能产业整体发展态势、产业链结构、链上企业、区域分布、龙头企业、投资价值等多维度产业发展格局与投资机遇。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但是目前我国制取氢气以“灰氢”为主,即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会有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所以从源头的氢气制取环节开始,氢燃料电池就存在很多需要跨越的“大山”。
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持续降低,绿氢(通过太阳能、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在制氢过程中没有碳排放)占比将逐年上升,预计2050年将达到70%。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在交通领域的核心应用,也是政策重点支持的发展领域。目前,我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规模较小,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为1777辆,销量1586辆。全球主要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为49562辆,中国占18%,保有量约为8922辆,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预计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为5万辆。
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已实现连续12年企业数量稳步上升,截至2022年6月30日,共有1606家链上企业。
其中长三角近3年新增88家,在五大经济圈中新增数量最多。氢能产业链所有产业环节中,氢气存储设备环节在近3年内新增企业最多。
但与生物质发电、光伏、风电等其他相对成熟的新能源产业相比,氢能产业企业数量不足其1/20,目前仍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市场潜力空间极大。
合合信息旗下启信宝推出了氢能产业链专题,并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整理挖掘了氢能产业上下游涉及的相关企业共1606家(包含8个大类环节、22个产品):其中氢能产业上游为制氢环节,涉及9个产品,中游为储运环节,涉及9个产品,下游为氢能在燃料电池领域的应用,涉及2个产品。
另外还有氢燃料电池产业链专题,包含5511家企业,8各大类环节,25个产品。
《2022氢能产业研究报告》限于篇幅,呈现150+家氢能产业链各环节代表性企业名单。
同时,《2022氢能产业研究报告》挖掘了100家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名录及企业详情,助力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营销,地方政府/产业园区招商等业务场景。
我国氢能企业集中分布在江苏省、广东省,江苏省254家,广东省190家,两省氢能企业在全国的占比均超10%。
江苏省在氢能全产业链上中下游都位列首位,尤其是在上游产业中,占据绝对优势。上、中、下游TOP城市分别为苏州、北京、深圳。
更多氢能产业大数据分析,可以自助下载报告↓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20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