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设计分为哪几个阶段?哪个会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设计分为哪几个阶段?哪个会是未来的大势所趋?_58汽车

目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设计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电池包由电芯、模组和保护壳组成,这种设计简单但成本较高,空间利用率低。随后,CTP技术取消了模组,直接将电芯集成到电池包内,实现了轻量化和成本降低。最新的CTC技术则将电芯直接集成到底盘上,进一步提升了能量密度和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维护成本和换电难题。未来,CTC模式有望成为主流,但需要解决安全、维护和补能方式等挑战。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设计经历了三个阶段:1.0阶段的电芯-模组-电池包结构简单但成本高;CTP技术取消模组,实现轻量化和成本降低;CTC技术将电芯集成到底盘,提升能量密度和效率,但维护成本和换电问题需解决。未来,CTC模式可能成为主流,但需克服安全和补能挑战。

目前看来,动力电池的设计主要经过了三个版本:

这个阶段的电池Pack结构,通常由“电芯-模组-电池包”的三级装配结构组成。

在1.0阶段中,主要设计思路为:先将电芯组装成模组,再把模组组装在一块,统一加上保护壳,成为大家所熟悉的电池包,然后再把电池包放在车上,以满足动力需求。

因为有了模组的存在,就让电池包开发相对简单,而且装配也不复杂。

缺点:无法灵活进行电量和电压配组,零部件多,电芯空间占比小,空间利用率低,而且整体成本较高。

动力电池成本占比大家都很清楚,该如何降低成本,一直是个问题。

通过不断减少电池模组的使用,不仅能够减少成本,还能增加空间利用率,但如何做到模组的使用率下降呢?

这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CTP(CellToPack)无模组技术

顾名思义,这个阶段的电池设计思路为:取消传统的模组,直接将电芯集成到电池包内部,减少或者直接取消了电池模组,再将电池包放置于车身底板,满足动力需求。

主要分为两种技术路线:

这个技术有个很明显的优点:轻量化。

CTP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电池Pack内部各个模组之间的侧板、底板、连接线束、固定件、非必要的横梁,纵梁等零部件,对于电池的轻量化非常有帮助。

另外,能量密度也能得到提升。

还有就是成本低。以比亚迪为例,新产品的成本可以降低20%-30%,宁德时代因为生产效率提升可以达到40%以上,所以对于其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CTC可以理解为CTP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核心就是将模组和电池包同时优化,CTC直接将电芯集成在底盘之上,电池骨架结构和底盘车身结构合二为一。

简单点说,就是车身、电池和底盘融为一体,大幅提升电池包的能量密度,效率提升,车辆整体也会更将轻量化。

零跑是国内率先发布CTC方案的企业,根据零跑公布的数据显示,CTC技术使零跑C01整车垂直空间增加10mm,电池布置空间增加14.5%,同时搭配AIBMS大数据电池管理系统,能够让整车续航里程提升10%。

与特斯拉的“无底板车身+密封电池”CTC技术不同的是,零跑采用的是“完整车身+电池托盘”的方案,去掉了电池包的上盖,优先保证的是乘员舱的密闭性。

但是,采用CTC技术就意味着无法进行换电,且维护成本较高,由于电池组和底盘的高度集成关系,应用CTC方案的车辆将难以适配换电补能。

总结:

在未来,动力电池CTC模式或许会成为主流趋势,但如何解决相关的安全以及维护成本、汽车补能方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各大厂商需要考虑的地方。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20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