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迭代加速 年轻人如何选好首台纯电汽车?

电动汽车迭代加速 年轻人如何选好首台纯电汽车?_58汽车

年轻人在选首台纯电汽车时,应关注驾驶体验、空间实用性与外观设计。大众ID.3与比亚迪海豚是不错的选择。ID.3源自MEB平台,驾驶品质有保证,空间布局合理,外观经典;比亚迪海豚基于e平台3.0,空间利用率高,设计不简陋。两者各有千秋,选择时应考虑个人预算与驾驶偏好,ID.3适合追求经典品质与驾驶体验的消费者,而海豚则可能在性价比上有优势。

我虽然是一名80后,但生活习惯与90后相似——还没有孩子,经常两人出去游玩,而不必拖家带口。恰好,最近也经历着选车过程,那就勉强冒充一下“年轻人“,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决策逻辑吧!

这次选车,我的需求有以下四点:

满足以上标准的车型并不多,目前我的备选项里只有两款:大众ID.3与比亚迪海豚。

我认为,驾驶体验是一辆车最重要的“内在品质”。可以不要求有多运动或多舒适,但开起来一定不能毛毛糙糙、不能有割裂感,而应该有品质感。

比如某国外纯电巨头的入门车型虽然舒适性不强,但运动性很完整;而某新势力轿跑经常被吐槽长了一个轿跑的模样、但开起来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家用车,但我觉得这种提高舒适性、削弱运动性的产品定位,也没什么不好。

怕就怕有些车悬架硬件一般,硬加滤震以提升“高级感”,结果一遇到烂路就露陷儿了,给人造成一种割裂感。

至于前文提到的大众ID.3,和它的兄弟车型ID.6X、ID.4X一样,均源于大众MEB平台,采用了前麦弗逊后五连杆的悬架形式[1],ID.4X与ID.6X的售价在20-35万元之间。考虑到ID.3只是一款十几万(预计)的小轿车,采用这样的悬架形式就显得特别小钢炮。

大众ID.3我还没有开过,但深度试驾过它的兄弟车型ID.4X与ID.6X。有四方面体验:

比亚迪海豚车长4125mm,与ID.3差不多。好停车好调头肯定是没问题的,唯一有悬念的这款基于e平台3.0产品的驾驶质感,能否超越比亚迪的前作。

这两款车的空间实用性是被人误解最多的——毕竟小车,哪能认真谈什么空间呢?

如图所示,两款车后排的前后空间的确不大,后腿离前排座椅还有一拳左右空间(其中ID.3的前后空间更大一些,毕竟车长了十几公分)。

但是,我坐进去这两款车的第一感觉就是:哇,很久没坐过这么舒服的电动轿车后排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看起来车不大、坐起来却很自然舒适”的现象呢?这就涉及到咱们选购电动车时的一个误区:只注重前后空间,而忽略了上下空间和座椅角度。

如下图所示,大众ID.3的地台较低,坐下时大腿可以贴合座椅;座椅向后倾斜,使身体是“斜躺”在车里的,所以有效的上下空间较大。基于纯电平台的比亚迪海豚与ID.3相似。

作为对比,有一些油改电的电动汽车,前后空间挺大,但地台太高、座椅后背太直,坐起来像小板凳,很不舒服!这都是因为基于油改电平台进行设计太难!要讲明白这个问题,就需要聊一聊大众MEB(ModularElectrificationToolkit)纯电平台了!

首先,纯电平台的电池包布置非常合理,这就带来了较低的地台、较大的垂向乘员空间。

大众MEB平台前悬更短、轴距更长,也就意味着乘员舱空间更大。车长4621mm的ID.4X轴距达到了2765mm,作为对比的第8代高尔夫轴距仅有2636mm.

ID.3将空调鼓风机移动到发动机舱,释放更多车内空间,使仪表板更加纤薄。更长的轴距,也尽量保证了后排空间与座椅角度。

就在这已经缩小的前舱中,ID.4X还布置了尺寸为428*327*269mm的增强现实抬头显示ARHUD科技配置,可以说将实用至上的空间设计贯彻到了大众的极致。

此外,车内无中间传动轴凸起,释放更多车内空间。

比亚迪海豚是基于e平台3.0设计的,这也是比亚迪的第一个纯电专用平台,也体现了车小空间大的优势:A0级车长、B级车空间。

至于外观,我认为目前上市的这三款产品中,ID.3是最和谐的那一个:

ID.3的外观设计让我感受到了四十多年前大众设计高尔夫的理念:“配置不豪华但品质高”、“低调而不失礼”的产品定位,让它可以覆盖从平民到富豪的广泛群体。

在网上看到比亚迪海豚的时候,我是不太喜欢,觉得有点“太可爱而稍微有点失礼”了。后来见了实车,还是挺不错的,设计并不简陋,也可以在考虑范围内:

总而言之,我认为大众ID.3才是MEB平台的“本体”,所以无论是加速性能、外观姿态、空间布置等方面都表现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大众ID.系列有很多车型,但我觉得最经典的当属ID.3:

题目中提到“电动汽车的迭代速度都快赶上手机了”,暗含一层意思就是“买到手一年就过时,岂不是很亏”?

未来5-10年时间里,以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为代表的两大智能化技术都会飞速进步。俗话说,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我们应该怎么拿捏这个平衡点,既可以享受智能化技术,又不至于贬值太快呢?

我的策略是不买最贵的、不买最新的,而要买那些“甜品级”的技术。比如智能手机我买的是4500元的iPhoneXR;平板买的是iPadmini5,2019年到手价2099元,玩原神能开中特效60帧,更不用说用了两年还涨价了……

那么,智能电动车的“甜品级”技术主要包括哪些呢?这恰好对应了我的两大需求:

我对大众ID.系列的座舱设计是非常满意的,充分体现了传统大厂在人机交互方面的设计功力:仪表信息清晰条理、中控屏位置与角度十分舒服、增强虚拟现实抬头显示AR-HUD与智能交互呼吸灯ID.Light更是属于创新设计。

首先说仪表。经常有人吐槽说ID.系列的仪表太小,看着不智能,显示的信息不够多;字体太大,看着像老年机。

我对这种偏见不以为然——仪表并不是用来娱乐的,而是用来提供驾驶信息的,交互效率是第一位的,字体大一些、有条理一些显然效率更高。

真用过比较大的液晶仪表就会发现,座椅高度与方向盘位置必须调整到最佳位置,才能透过方向盘看全整个仪表。但是,这个视线最佳位置,并不一定是驾驶起来最舒服的位置。

ID.3的设计显然是充分考虑了人体工程学的,无论怎么调整座椅与方向盘位置,都可以轻松看到整个仪表。

决定中控屏使用体验的,主要是软件水平。7月试驾的ID.6X是6月版本的软件,体验就比ID.4X的1月版本好很多,欧洲地区已实现了第1次OTA,中国地区预计今年12月后实现每12周进行一次OTA[3]——这说明BUG是可以解决的、体验是可以提升的,不必太担心。

另外,ID.系列搭载的是非常好用的高德地图,我在上海市区试驾30多公里的结论是:在这个区域内,可以完全替代手机。

而AR-HUD与ID.Light就属于别具一格的座舱设计了:降低驾驶员的认知负荷,在降低驾驶疲劳的同时提高驾驶安全性。

如下图的座舱人机交互发展史中,增强现实抬头显示AR-HUD是超越机械仪表、半导体显示、传统抬头显示HUD的一个新的阶段,而大众ID.系列是国内量产车中首批采用AR-HUD的产品。

与常规的W-HUD(Windshield-HUD)相比,AR-HUD的显示标识可跟随前车、行人、路口等不断变化的实景而改变位置与大小,以提供更直观、更丰富、更高效的交互信息。

你是否也有过看错地图导航信息、走错路口而导致迟到的情况?有了AR-HUD功能之后,几乎不用担心发生这种情况了!

这个功能对新手司机特别有用,以后老婆自己开车出去的时候,我再也不用担心她因为专注看导航而带来的驾驶风险了。路口转向导航的AR-HUD效果非常直观且明显:

再配合ID.Light智能交互呼吸灯的指示,驾驶员只要没睡着就不会错过这些多模态的信息交互:

在提供了液晶仪表、AR-HUD、ID.Light等多模态人机交互方式之后,驾驶员与车子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加顺畅,就可以更安全、更便携地使用IQ.DriveL2+级的辅助驾驶功能了!

消费者需求不同,最适合的车型也不同。例如,ID.6X肯定比ID.3更适合二孩家庭,l因为六座才可以放下两个孩子的儿童座椅。

回到本题聚焦的“年轻消费者”,典型特征就是单身生活或两人情侣生活。最能代表MEB平台的“本体”、继承甲壳虫、高尔夫的大众产品理念的ID.3,就非常适合作为“年轻人的第一辆电动汽车”。如果我要买一辆MEB平台的车型的话,那么一定是ID.3。

对我来说,大众ID.3与比亚迪海豚哪个更适合?要回答这个问题,悬念就是ID.3的定价是否足够亲民、海豚是否能具有超越品牌的驾驶体验了,让我们试目以待。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20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