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汽控股与玉柴达成战略合作,意图扶持陕汽商用车发展,对抗潍柴的控股影响。陕汽集团多年来谋求上市,但潍柴控股陕重汽成为障碍。陕汽通过进军微车等举措试图摆脱潍柴控制,双方围绕控股权多次交锋。潍柴构建的重卡黄金产业链中,陕重汽占据重要一环。随着谭旭光入主中国重汽,陕汽与潍柴及重汽的关系更加复杂。陕汽正探索新的合作方向,以寻求自主发展之路。
一条不起眼的新闻背后饱含深意
1月24日,在广西玉林,陕汽控股和玉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出席仪式的双方,一方是玉柴股份,而另一边,是陕汽控股和陕汽商用车的领导。
背后看点和深意在哪里?
第一,玉柴是中国最大的独立发动机制造商;第二,陕重汽是中国数得上的重卡制造商,2018年销量16.7万辆,仅次于解放、东风和重汽,排名第四。
但是,陕重汽的控股股东是潍柴,那么,潍柴的控股公司和玉柴搞战略合作?这是什么节奏?
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前面已经说了,和玉柴签约的是陕汽控股和陕汽商用车。
大概到了这里大家有点晕:陕重汽、陕汽控股和陕汽商用车之间是什么关系?
是这样的:
因此,前面这个事情可以这么表述:陕汽集团的领导和宝鸡市领导出面和玉柴签协议,是为了扶持陕汽集团旗下完全自主的陕汽商用车公司。
看起来和陕重汽没什么关系,而且据陕汽官方的说法:陕汽商用车的产品涵盖微卡、轻卡、中卡、重卡和电动车,要和陕重汽比翼齐飞,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特别是陕汽集团领导明确提出要“再造一个新陕汽”,要把陕汽商用车打造成下一个陕汽之后,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了。
陕汽谋求上市许久,潍柴是拦路虎
陕汽控股(集团)有一份庞大的家业,包括了:陕重汽、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西安康明斯、陕汽通家、陕汽欧舒特等等企业,但是,一个陕重汽的资产在集团内占比就超过了80%。
而陕重汽却被潍柴控股,这就好比,继承了你大部分家业的儿子,却改了别人的姓。
早在2013年,陕汽集团就谋求整体上市,然而潍柴持有最赚钱的核心资产陕重汽的控股权,成为了陕汽集团上市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因为陕汽集团要上市,必须把占集团80%资产的陕重汽装入上市公司,由于潍柴动力已经将陕西重汽51%的股权装入上市公司,所以陕汽只把剩余49%股权装入上市公司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陕重汽目前占据着陕汽绝大部分营业收入,而不实现控股则很难游说投资者。然而五六年过去了,形势没有一点改变。据悉,陕汽集团整体上市一事,已经列入陕西省工作计划,作为全省的汽车龙头企业,省政府希望陕汽集团打包上市、登陆国内A股市场。
潍柴动力收购湘火炬并实现股改之后,目前分别持股陕重汽和陕西法士特齿轮各51%股份,这两家企业剩余的49%股权,均由陕西省国资委持有。潍柴动力控股陕西汽车业的两大龙头企业,始终令陕西省方面无法释怀。
当地政府大力推动陕汽集团上市,除了获得更好的融资渠道,还有一层目的,就是以上市为契机,推动陕重汽股权变化,让陕汽集团重掌陕重汽的控股权,让陕重汽从经营管理到股权层面的主导权,都由当地说了算。
然而到今天,陕汽集团的上市现在处于一个两难境地:如果不把陕重汽放入上市公司,陕汽集团的上市就没有意义;但如果要争取陕重汽控股权,就绕不开潍柴动力这道坎。
进军微车,是陕汽尝试摆脱潍柴的第一次尝试
在张玉浦将接力棒交给陕汽总经理方红卫之后,作为新董事长的方开始大展拳脚。
2009年6月15日,陕汽微型汽车基地开工仪式在宝鸡市举行。方红卫表示,计划投资30亿元宝鸡打造一个以中卡、专用车、微型车及汽车零部件为主要产品的汽车产业园区,最终形成300亿元的产值规模。
但我们都知道,陕汽是国内生产15吨以上重型卡车的领先企业,高调进入微型汽车行业,是该企业自成立以来产业结构的一次重大调整。
陕汽杀入微型汽车,方红卫对外的解释是,“为了应对当前金融危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延伸产业链而采取的措施。”
事实上,方红卫真正的意图是,逐渐摆脱潍柴动力的控制阴影。
交锋接二连三
2005年潍柴击败万向集团等强大竞争对手,获得陕重汽与法士特的控股权,然而,短暂的蜜月期过后,外来投资方潍柴动力与本地掌控陕重汽多年的地方政府的分歧很快暴露。
谭旭光并不满足于之前湘火炬在两家企业所扮演的单纯财务投资者的角色,希望能有更大话语权。
这引发陕汽集团的不满,曾想夺回陕重汽控制权。
2006年12月,在陕西省国资委的主导下,陕西延长石油正式入股陕汽,向陕汽投资10亿元,试图通过增资方式夺回陕重汽的控股权,潍柴动力及时跟进投资,才未失去在陕重汽的控股权。
在第二轮交锋中,潍柴动力也很快进行反击。
2007年6月,潍柴动力通过一项决议,将陕重汽副董事长张玉浦、陕西法士特总经理李大开从原本岗位上调至山东潍坊任职、赴山东办公,试图通过将两家企业一把手调离,来启动对于陕重汽与陕西法士特的管理掌控行动。
但谭旭光显然低估了张玉浦、李大开两位均带领企业走出困境的领导在企业的深厚根基,以及他们背后强大的政府支持力量。陕西国资委不发话,这一纸调令,对张、李二人形同废纸。故此事最终不了了之。最终,张与陈两人在各自岗位上一天也没离开。
潍柴动力也未能撬动两家公司的管理权,虽然陕重汽的重大场合都有潍柴动力代表参加,但也只限于形式层面。事实上,一直以来陕重汽的重大决策、日常运营,还是当地政府与陕汽集团更有话语权。
2011年,在陕汽集团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潍柴动力再度对陕西重汽增资,以“逼宫”地方政府。最后两方股东协商,同意陕汽集团方面的4.9亿元增资宽限半年到位。
数年来,围绕陕重汽控股权多轮明争暗斗,使得双方原本密切的配套关系也出现裂痕,潍柴动力宣称不会给陕重汽提供更优惠的发动机价格,而陕汽集团则早有准备,早在2005年陕汽集团就联手康明斯组建了西安康明斯发动机公司。
双方争来争去这么多年,底线其实都很清楚:陕西省政府不会让省内唯一重点车企为他人掌控,而身居大股东地位的潍柴动力同样不愿轻易放手。
谭旭光引以为豪的“黄金供应链”
潍柴动力的核心竞争力,一直是其所宣扬的“重卡黄金产业链”,这主要是指在重卡行业同时具备发动机、变速箱、车桥这三大件的核心技术与生产能力。
2005年8月,潍柴斥资10.23亿元拿下拥有陕汽51%股份的湘火炬28%的股权,间接持股陕重汽。
说到这里,就绕不开中国重汽了,当年德隆系风雨飘摇,竞标湘火炬的有上海电气、万向集团,还有中国重汽。
当时马纯济曾经跟谭旭光说,把资金打到集团,由集团出面收购湘火炬,这一提议自然被谭旭光拒绝。
谭旭光以潍柴香港上市公司的名义收购了湘火炬,这就埋下了重汽和潍柴分家的伏笔。标志事件就是重汽收回杭发管理权和潍柴停供重汽的发动机。两家彻底闹掰,山东国资委根据两家企业的意愿,实施了产权分离。
按照谭旭光的说法,当年潍柴动力选择控股陕重汽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造“发动机+变速箱+车桥”这一重卡黄金产业链。
现在,法士特变速箱和汉德车桥分别由陕西省国资委实际控股49%、潍柴动力控股51%。
面对潍柴动力对于陕西省内三家汽车行业龙头企业的控制,陕西省早有收回控股权的想法,所以此后若干年中,陕西国资委一直在和潍柴动力较劲,想把陕重汽重新纳入“大陕汽”的版图中。
但是谭旭光通过解散湘火炬,最终继承了湘火炬手里的陕重汽股份,现在谭旭光在已经拿到陕重汽51%股权的情况下,他不可能轻易放手。
因为对于潍柴来说,三大业务既相辅相成又独立运营,构成一条完整的重卡产业链,这条产业链是当前潍柴动力的核心竞争力,失去陕重汽,产业链就断了。
潍柴路在何方?
作为重卡市场主导型供应商,潍柴目前供应的客户有陕重汽、红岩、北奔、欧曼、大运等,而一汽解放青岛、长春的解放和东风则有自己配套供应商,而中国重汽自从和潍柴分家后,杭发和章丘发动机厂连续投产,短时间内就做到了动力供应自给,近年更是获得了德国曼的发动机技术。
因此,尽管潍柴仍然是国内最大的重卡发动机供应商,但市场并不是很稳定
总结一下前十重卡厂家的动力供应商,除了大运、北奔、江淮还在外购别家动力,其余7家整车厂都已经有了自己独立掌握的动力系统。
一般来说,当整车年产突破5万辆,就达到了发动机厂建设的盈亏平衡点,此时建设发动机厂就能给整车带来正向效益。
陕汽采用潍柴发动机每年的数量巨大,但是据潍柴表示,其供给陕重汽的发动机并没有特别的商务政策,这一方面是潍柴向其他合作伙伴如大运/北奔缴纳投名状,另一方面潍柴也不想把利润让给陕重汽这个不怎么听话的“孩子”。
2019年会上陕重汽就提出要大力拓展康明斯产品、提升康明斯市场占有率,如果2019年陕重汽匹配康明斯发动机的配比提升,潍柴的占比必将面临大幅缩水,如此做法,是否意味着陕汽和潍柴在合作上已经产生了嫌隙,陕重汽已经在挣脱潍柴控制,抑或潍柴已经压制不住陕重汽了?
陕汽和重汽会不会“同室操戈”?
谭旭光入主中国重汽,陕汽和重汽,昔日对手变兄弟。
有人惊呼:陕汽怎么办?陕汽将来会和中国重汽重组?还是陕汽与潍柴决裂?陕汽的明天在哪里?
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谭旭光都会把主要精力放到中国重汽上,无暇顾及陕重汽,这大概也是陕汽控股和玉柴选择这个时间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如果真如谭旭光所说要确保“中国重汽第一,陕汽第二”,那么二者未来的竞争关系已经不言而喻。
从陕汽2019年商务年会公布的营销战略来看,陕重汽一方面依旧将中国重汽作为重点竞争对手,两大车企并无资源整合的趋势和征兆,更无分线作战、避免误伤的动作;另一方面,陕汽明年将大力拓展东康发动机产品,提升康明斯市场占有率,加快康明斯专属渠道建设,这是否预示着陕汽已经在为脱离潍柴做准备?
陕汽重卡2019商务年会战略主要对标中国重汽,并持续叫响“超越行动”:
陕汽这样精准的体系化打压中国重汽的战略,是否会伤了刚刚变成一家人的“兄弟情义”?
接近陕汽高层的朋友告诉小编,陕汽集团三任董事长,对待潍柴动力的态度转变很有意思:第一任是理都不理,第二任是爱理不理,第三任是热情有加。
有时候,热情,或许只是为了维系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12年前重汽与潍柴分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12年后谭旭光却已经强势回归,曾经恩恩怨怨十多年的潍柴与重汽走正走在逐步缓和与融合的路上。
无论是重起炉灶的陕汽商用车,还是联合玉柴、康明斯,都不过是给自己的未来描绘一个更美好的前程。
我们不禁要问一句:陕汽,路究竟在何方?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