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百度CEO李彦宏体验了自家的无人驾驶汽车,行驶在北京五环上,引发了广泛关注。百度随后推出了ApolloProgram,一个开放的自动驾驶系统平台,旨在与车企和硬件技术厂商合作,共同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李彦宏在百度世界大会上承诺,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将在一年内实现。一年后,百度如期推出了无人驾驶量产车,并宣布了全球首款L4级无人驾驶公交车的量产,以及中国自主研发的首款AI芯片“昆仑”的发布。然而,这些成就背后,也伴随着一些质疑。L4级无人驾驶公交车“Apolon”虽然已实现量产,但其应用场景主要局限于封闭环境,如核电站人员连接和封闭社区服务。此外,百度的AI芯片“昆仑”虽然声称性能强大,但缺乏详细的技术细节和实际应用案例。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认可需要时间来验证。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不断的测试和迭代。百度的自动驾驶公交车和AI芯片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但要实现真正的市场竞争力,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优化和完善。
2021年7月,百度CEO李彦宏坐在无人驾驶汽车里,汽车行驶在比四环多一环的北京五环上。结果那天有两屏新闻。第一个是中国人自己的无人驾驶技术来了,第二个是违反规定拿到了罚单。
2021年,在多次将集团新的战略方向设定为“AllinAI”后,百度推出了第一个开放的自动驾驶系统平台:ApolloProgram。简单来说,这个平台可以与车企合作完成针对车辆的自动驾驶开发,同时可以与硬件技术厂商(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对接,以承上启下的形式打造一个开放平台。在去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承诺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将在一年内完成。
百度AllinAI,一年做两件大事?
◆不要看广告看疗效。L4无人驾驶能做什么?
◆押注AI芯片,中国“芯”百度能做什么?
◆百度双持自动驾驶系统和芯片,海外市场会买吗?
时光飞逝,转瞬即逝。一年后,曾与李彦宏许下承诺的百度智能驾驶集团总经理齐鲁离职。不过,上周百度还是如期带来了自己承诺的无人驾驶量产车,同时还带来了多条引人注目的信息:全球首款L4级无人驾驶公交车,目前已实现量产;出口国外进行商业经营;与此同时,中国自主研发的首款AI芯片“昆仑”发布,秒杀同级。
欢呼吧,举起双臂欢呼吧,那天很多媒体报道都提到:百度实现了吹牛,百度是全球第一家实现无人驾驶汽车量产的公司,中芯得救了!然而在屏幕新闻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这款L4级无人驾驶汽车能做什么?缺少“核心”的中国半导体产业这次真的能成功吗?
●百度L4无人驾驶公交车能做什么?
百度这次实现量产的L4无人驾驶公交车叫“Apolon”,与金龙客车合作,由金龙客车负责生产。阿隆的身体长4.3米,宽2米。因为没58汽车驶座,所以车厢内有8个座位,核载14人。采用纯电动力系统,续航达到100公里。但是现阶段这款车的应用还是局限于封闭场景,所以不要指望在你家门前的街上看到。
此外,通过与日本软银集团的合作,这款无人驾驶巴士将于明年进入日本市场,但应用场景仍较为简单。根据百度官方的解释,Apollon将用于核电站的人员连接,服务于日本市场的一些封闭社区。它的主要功能是代替汽车摆渡。
关于产量,百度官方提到目前量产数量已经达到100辆,对于汽车制造业来说并不是一个令人信服的数字。而且,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下线车辆还处于“路试”状态,即使进入封闭商业化运营,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测试。发布会上,百度在这方面并没有给出太多的解释。
所以,从以上两个应用模式和量产状态的信息点可以看出,已经实现量产的百度L4无人驾驶公交车,其实并不是行业内令人惊艳的技术成果。相反,类似的技术产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市场都有先例。毕竟,为封闭或固定路线场景设计的无人驾驶汽车与实际用于开放道路的车辆相比,技术高度完全不同。
与开放道路上的自动驾驶技术相比,封闭道路上对技术的需求不是一维的。首先,它对车辆计算能力、高精度地图支持、图像识别率和网络基站等技术的依赖程度较低。其次,在封闭的环境中更容易控制速度和轨迹。这两个方面都大大降低了操作的技术难度,可以实现的安全冗余更加充分。但恰恰相反,在开放的道路上,上面提到的每一个技术难点都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当然,受法律法规的限制,自动驾驶在开放道路上的应用还没有完全放开,这也证明了政府和车企对这项技术的保守态度,所以自动驾驶技术公司目前只能在封闭场所或合规道路上进行测试。面对真正能投入开放道路的自动驾驶技术,还有很多阶段性的测试需要慢慢克服,车企在这方面也非常谨慎。例如,特斯拉仍在推迟新自动驾驶系统的更新。
在很多维度上,自动驾驶会因应用环境的不同而面临不同的技术挑战,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百度在中国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技术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还是令人欣慰的。但就“Apollon”而言,更像是“断章取义”用“L4”来赢得我们的关注。发布会结束后,有人在网上吐槽,拥有L4无人驾驶的Apollon技术难度很高,甚至没有去年李彦宏在五环路上拿的车高。
点击此处了解详情。
●PPT造车、PPT制芯
除了无人驾驶公交车,百度还在当天发布了自主研发的首款AI芯片昆仑。根据百度的官方信息,这款芯片可以在数据层面,尤其是在深度计算能力层面干掉竞争对手,“昆仑”比今年发布的英伟达的DRIVEXavier芯片强8倍。但是,这些数据都还只是在大会的呈现中,看不到,摸不着。但对于很多“吃瓜人”来说,人们觉得中国的“核心”一夜之间突然成功了。
在官方信息中,我们没有查芯片的相关架构信息,只提到了将支持百度目前自研的PaddlePaddleAI系统框架。一些外国媒体在会后表示:“与芯片巨头英伟达、英特尔或高通不同,百度没有透露其芯片架构的任何细节。即使在官方数据上远远领先于NVIDIADRIVEXavier芯片,也只是在文档层面,并没有其他信息可以证明这款芯片的真实能力和应用手段。”
一套完整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包括从软件到硬件的多维度协同,其中自动驾驶计算平台也由几个部分组成。目前全球一线车企基本都有稳定的技术提供商,百度既想要芯片,也想要系统。即使该技术能够全面实现,如何在目前的市场上获得车企在口碑层面的青睐也将是一个问题。在计算平台领域,百度目前分享一个地方也是相当困难的。
与自动驾驶系统相比,芯片开发仍然是一个承上启下、环环相扣的技术体系。中兴事件后,再次说明中国在“造芯”的道路上举步维艰,问题基本在于对上下游技术掌握不足,低端“芯”成了中国的黑锅。不过,面对AI市场的爆发,高端芯片的需求将持续增加。百度可能也别无选择,只能自己做研究抢占市场。
以百度“昆仑芯片”的竞争对手NvidiaDRIVEXavier芯片为例。它也是百度自动驾驶系统的芯片合作伙伴。但目前已经经历了三次技术迭代,配套的计算平台也在不断进行相应升级,包括增加了其他辅助技术,如深度学习加速器、视觉加速器、视频处理器等。只有通过互锁技术,才能最终实现芯片。
目前在百度给出的信息中,关于昆仑芯片其他技术的信息非常少,试生产将投入到2021年。目前这款所谓的第一款自研AI芯片还处于PPT级别。但是,即使明年试产成功,也只是长征的第一步,不能急着吃热豆腐。中国目前在半导体行业的技术能力,更不用说一步一个脚印地赶上了,即使通过试错,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结:急躁,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自从百度开始投资“AllinAI”以来,我们确实看到了这家科技企业所做的努力。但是,对于目前快节奏的市场变化,只有真正的技术落地甚至迭代才能获得相对的市场盈利能力。谁会把时间浪费在不赚钱的事情上?百度当然很清楚这一点。
在今年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其官方表示:“到2021年,60%-70%的市场将是智能互联汽车,百度相信在车联网上的实现会更快。同时,百度在这方面也有优势。不过,自动驾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部分的商业化并没有那么着急。”
在与车企合作方面,百度也深知与海外公司合作的重要性。几家守护家园的厂商很难获得太多的市场份额。即使在所谓的“萌芽阶段”,与海外市场的技术联盟也尤为关键。目前,百度和现代已经有了深度合作。在这次发布会上,宣布他们将与比亚迪共同打造一个开放的车辆认证平台。比亚迪会向百度开放车辆信息界面,让百度获得更深层次的数据。模仿“安卓系统”的开源信息交换可能是一种实现思路。
过去一年,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有所收获和成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家公司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形成坚实的技术壁垒。相反,中国企业的“冲”字似乎又一次体现在百度身上。他们总是想让市场更快地看到结果,他们总是想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他们是有竞争力还是渴望成功?但是你不能一口吃掉一个胖子。对于百度,我只想表达一句祝福:十年不长,抓住每一分钟。
点击此处了解详情。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21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