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这个德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充满了竞争与合作的故事。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大众就与中国政府接触,希望建立合资企业。1984年,大众与上汽集团的前身签订了合资合同,1985年“上海大众”正式成立,标志着大众在中国的轿车工业新纪元。桑塔纳的国产化不仅对大众和上海大众意义重大,也为中国轿车市场开辟了新天地。然而,随着一汽大众的成立,两家合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开始显现。政府的初衷是促进地区工业化和加强竞争,但没想到两家企业的竞争会如此激烈。大众中国公司的成立,部分是为了协调两家企业的关系。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竞争和冲突后,两家企业逐渐找到了合作的平衡点,共同推动了大众在中国市场的增长。大众汽车在华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历史。从最初的合资谈判,到后来的市场竞争,再到最终的整合与合作,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发展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和变革。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大众汽车的战略眼光,也展示了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和潜力。
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的纷争不绝于耳,远有“帕萨特命名”、大众车型进口权之争,近有“上汽奥迪”的事件。
这些事件的动因,不外乎是利益的孰多孰少。
对于“钱”的故事,我相信你一定有兴趣想知道。
上汽大众的由来
改革开放的1978年,政府提出要引进一批机电产品装配线,借此发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当中就包括了一条轿车装配线。
大众高层听闻后,马上与中国政府开展接触工作。
即便如此,由于当时大众对中国经济环境不甚乐观,德国人在谈判上并不积极。
来来回回折腾多次后,双方直到1984年才正式签订下合资合同。
这个合资对象,正是上汽集团的前身——上海汽车拖拉机联营公司。
1985年3月,“上海大众”正式成立。
其时在谈判里,中方要求国产轿车需要是外方最新款、能作为公务车和出租车使用的中级车,因而有了后来在1982年上市的B级轿车——桑塔纳。
桑塔纳的国产,不仅仅是对大众和上海大众两家有重要意义,对整个中国而言更是开辟了轿车工业的新纪元。
桑塔纳之后一直在国内走红,时至今日。
不过最开始时,大众对桑塔纳的销量并没信心,因此把销售任务全部推给了中方。
于是上汽集团便成立“上海汽车工业销售公司”,全权负责销售上海大众产品。
眼见桑塔纳持续销售火爆,大众终于按捺不住,提出和上海大众重新谈判利益分配,最终在2000年,双方成立了“上海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简称上汽大众),共同售卖车型。
当中可看到,上汽大众和上海大众是两个独立的公司,也就是说存在着产销分离问题,违背了汽车产业政策规定。
费时3年,“上汽大众销售公司”才把“上海大众”并入,由此整合了生产和销售功能。
到2015年12月,“上海大众”正式更名为“上汽大众”,前者历史使命全部终结。
当初在“上汽大众销售公司”的股权分配上,上汽持股50%,大众中国持股30%,上海大众持股20%,可见大众中国的持股比例明显是偏低的。
这般情况同样出现在一汽大众上。
为补偿大众的损失,上汽和一汽均在发动机和零部件等合资企业上作出让步,许可大众中国持股60%。
一汽大众的出世
说完上汽大众的由头,也该轮到了一汽大众。
上世纪80年代,大众开始推行多品牌策略,希望能够在中国建立多个生产点,以争取更大市场。
因而前有在1985年与上汽成立合资公司,后有在1988年与一汽签署技术合作协议,转让“奥迪”的相关技术与人才能。
紧接着在1991年,一汽大众正式成立。
在一汽大众的股份比例中,中方占60%,大众则为40%。
其实大众原本设想,希望中方其中的10%能由台湾资本来承接。
因为当时大众已经和台湾建立了商用车合作关系,想着由台湾派遣人才、中国人管理中国人这样子更好。
不过因为政治原因,方案并没有实施下来。
Anyway,两大大众合资巨头已完成了登场。
接下来,就轮到它们俩之间的“你死我活”。
眼前不止眼前的苟且
有人好奇,为啥有了上海大众,还弄出个一汽大众?
彼时政府的考虑是,一方面要促进提高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此加强竞争。
不过没想到的是,两家同源兄弟竟在后来出现越演越烈的竞争。
“大众中国公司”,就是因为要经常两头跑、去调和两兄弟关系而成立的。
在大众中国牵线下,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均接受了大众给它们的定位:
一汽大众强调原汁原味的德国车特色,上海大众则定位亚洲车,让产品走本地化路线。
不过话虽如此,刚开始还是难以避免要有一段冲突,其中最著名就是“帕萨特之争”。
1999年,上海大众引入帕萨特B5,后来其热销帮助了大众成功立足于中高级轿车。
可是到2004年前后,上海大众桑塔纳在同级的市场份额,竟然由1999年的67%跌到了10%。
同期,大众还失掉了国内销售额第一的位置。
相比之下,其时一汽大众业务仍在稳步提升中,这让上海大众很尴尬。
出于对上海的信心不足,还有为了加强利益平衡,大众在2005年顶着压力,宣布把全新帕萨特B6交由一汽大众来生产。
一时间,上海大众当然是“炸了”,难道让原来的帕萨特没有了换代产品吗?
于是在上海的据理力争下,一汽大众将帕萨特B6更名为“迈腾”。
作为补偿,大众此后把“斯柯达”的生产权交给了上海。
“帕萨特事件”只是其中一例,之后高尔夫等车型还是出现了同样情况。
更甚的是,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持续在打价格战,只要对方一降价,自己随之跟进,没完没了的价格战严重伤害到大众的品牌度。
直到2004年,迫于那时汽车市场环境的低迷,两者才愿意第一次联手实施降价,此后双方逐渐达成共识,以顾全大局优先。
2005年,上海大众发起“飓风优惠行动”,一汽大众并没跟进。次年3月,一汽大众实施降价,事前有和上海进行了沟通。
也是从2005年开始,大众集团在整合营销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开始联合两家以集团形式参展。
较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当年实施了“奥林匹克计划”。
2005年1月27日,大众击败现代,成功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权,随即大众向两位合资伙伴提出为其3年的“奥林匹克计划”,重组在华业务。
在计划里,主要就是实施合资企业的共同采购、动力总成等部件进行跨企业生产合作等,三方在此达成共识。
随后该项计划的成果数据,十分亮眼。
2007年,大众整体成本降低30%;提前1年实现零部件的80%国产化率和90%产能利用率。
2008年,大众在华创下102万辆轿车销售纪录。
当然,这里头还是有些不顺利的事情。
大众从2011年7月起,开始启动整合进口车业务的事宜,但进展缓慢。
当中大众中国曾有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任命了8个新的高管,其中5个就涉及大众汽车进口车业务。
2013年,大众中国与上海大众达成协,授权上海大众销售部分大众进口车。
不过两年后,大众进口车经销商便联名上书大众中国,要求取消对上海大众销售进口车的授权,并提出补贴、返利等要求,一时间惹来众多非议。
事情最终以上海大众的让步结束。
上海大众获得夏朗的独家经营权,同时不再销售途锐、甲壳虫、尚酷、迈特威等大众进口车型,而大众进口经销商则在消化完库存后,不再销售夏朗。
就“南北战争”而论,随后当然要数“上汽奥迪”事宜,留意下面的故事链接,看看奥迪在华的经历吧!
相关车企故事系列:
通用在华合资:一甩一接,和气生财|车企故事
上汽、南汽和罗孚:一场“分家产交易”的大乱斗|车企故事
菲亚特合资:马尔乔内也回天乏术|车企故事
马自达在华合资:就是个折腾|车企故事
杨文轩:本田在华合资:作为“第三者”,它怎么搭上了广汽?|车企故事
大众汽车在华:细数南北之间的纷争和整合|车企故事
丰田在华合资:一波三折,折完又折|车企故事
奥迪在华30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车企故事
更多内容请关注个人专栏:
新车分析、试驾体验、探店市场、车企故事,一目了然。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22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