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8月出口量首次跃居全球第二后,9月中国汽车出口成绩再攀新高。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和出口均保持强劲增长,成为我国汽车产业的亮点。中汽协数据显示,9月汽车出口同比增加73.9%,达到30.1万辆。上汽集团、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和吉利汽车等企业出口占比显著提升,自主品牌在欧美市场和第三世界国家市场实现全面突破。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9月乘用车出口同比增长85%,自主品牌出口达到20.4万辆,同比增长88%。1月至9月,国内乘用车累计出口159万辆,同比增长60%,新能源汽车出口成为重要动力。乘联会数据显示,9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出口4.4万辆,占出口总量的17.6%,多家车企新能源车型在海外市场表现不俗。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已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特斯拉中国出口居首,自主品牌中也有数家出口形势较好。多重因素推动车企出口增长,包括全球汽车市场需求回暖、芯片等零部件供应短缺导致国外汽车厂商减产、中国疫情防控得当、生产秩序稳定、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等。我国汽车出口大幅增长还得益于海外“朋友圈”的扩大,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RCEP成员国。国内汽车厂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投资力度远超跨国车企,依托新能源车型发力智能网联技术,成为吸引国外消费者的关键。自主品牌的市场认可度逐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在取得亮眼的出口业绩之际,国内品牌车企仍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如上汽集团1万辆MGMULAN新能源汽车出口欧洲市场,长城汽车海外销售整车累计突破100万辆。一些造车新势力也在瞄准海外市场,如零跑汽车、蔚来、小鹏汽车等。中汽协预测,今年全年我国汽车出口有望超过240万辆,但自主品牌“出海”仍面临一定挑战,全球化之路需要时间验证。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得益于多方面因素,包括新能源汽车的强劲增长、全球市场需求的回暖、供应链短缺导致的国外厂商减产、中国疫情防控的有效性、全球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增长以及“一带一路”和RCEP等国际贸易合作的推动。国内车企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技术方面的投资和创新,以及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提升,都是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面临挑战,但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布局正在加速,预示着未来更大的发展潜力。
继8月出口量首次跃居全球第二后,9月中国汽车出口成绩再攀新高。其中,不论是产销还是出口,新能源汽车都继续保持“一骑绝尘”的增长趋势。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出口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的一大亮点,国产新能源车在海外市场的渗透率快速提升,且这种良好发展态势有望得到延续。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10月11日公布的月度销量数据显示,在8月汽车出口创下历史新高,首次超过30万辆后,9月中国汽车出口继续取得较好成绩,同比增加73.9%,达到30.1万辆。
从各大企业表现来看,1月至8月,上汽集团出口占比提升至17.8%,长安汽车提升至8.8%,长城汽车提升至13.1%,吉利汽车提升至14%。令人鼓舞的是,自主品牌对欧美市场和第三世界国家市场出口实现了全面突破,国际品牌的中国基地出口战略也日益显效,凸显国产汽车质和量的全面提升。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数据显示,乘用车出口市场的加速突破是一大亮点。9月,乘联会统计口径下的乘用车出口(含整车与CKD)为25万辆,同比增长85%,增幅高于8月的77.5%。其中,自主品牌出口达到20.4万辆,同比增长88%。
1月至9月,国内乘用车累计出口159万辆,同比增长60%。与此同时,新能源车出口已经成为拉动国内汽车出口的重要动力。中汽协数据显示,1月至9月,中国汽车企业共出口211.7万辆,同比增长55.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38.9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倍,增速大大高于汽车业整体出口增幅。
乘联会数据也显示,9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出口4.4万辆,占出口总量(含整车与CKD)的17.6%左右,上汽、吉利、长城汽车、爱驰汽车、江淮汽车等车企旗下的新能源车型都在海外市场有着不俗表现。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目前已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特斯拉中国出口总体居首,自主品牌中也有数家出口形势较好,而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前三大市场为比利时、英国和泰国。
多重因素推动车企出口增长
业界认为,今年前三季度汽车出口呈现强劲势头主要得益于多个因素的助力。当下,全球汽车市场需求有所回暖,但由于芯片等零部件供应短缺导致国外汽车厂商减产造成了较大供给缺口。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司长孟岳此前表示,从国际市场需求看,全球汽车市场正在逐步复苏。据预测,今年全球汽车销量将略高于8000万辆,明年销量将达到8660万辆。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海外市场由于供应链短缺造成了供给缺口,而中国由于疫情防控得当,生产秩序总体稳定促进了国外订单转移至国内。
AFS(AutoForecastSolutions)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由于芯片短缺,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约198万辆,而欧洲是全球因缺芯导致汽车累计减产量最大的地区。这也是中国汽车在欧洲销售更好的一大因素。
2013年以来,随着各国纷纷确定向绿色发展转型,新能源汽车行业便开始快速发展。目前,全球约有13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或者准备提出碳中和目标。不少国家已明确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比如荷兰、挪威就提出要在2025年禁售燃油车,印度、德国准备在2030年全面禁售燃油车,法国和英国则计划在2040年禁售燃油车。在碳排放法规日趋严格的压力下,各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保持增长态势,这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海外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31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占总汽车出口量的15.4%。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继续保持强势,出口量同比增长1.3倍,占汽车出口总量的比重提升到16.6%。今年三季度新能源汽车出口继续增长则是这一态势的延续。
我国汽车出口大幅增长还得益于海外“朋友圈”的扩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占比超过四成;今年1月至7月,我国对RCEP成员国的汽车出口量为39.5万辆,同比增长了48.9%。目前,我国已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覆盖26个国家和地区,智利、秘鲁、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对我国汽车产品关税已经降低,为车企国际化发展创造了更加便利的环境。
中国汽车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除了注重国内市场,也把目光放在了全球市场。目前,国内汽车厂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投资力度远超跨国车企,同时国内车企依托新能源车型发力智能网联技术,在智能化和网联化方面拥有优势,成为吸引国外消费者的关键。
业内人士表示,正是凭借在新能源车领域的领先优势,中国车企的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产品线不断完善,品牌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同时,自主品牌的市场认可度也在逐步提升,在一些海外市场,自主品牌的知名度与跨国车企相比也不遑多让。
前景看好车企积极布局海外
在取得亮眼的出口业绩之际,国内品牌车企仍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为未来做准备。9月13日,上汽集团1万辆MGMULAN新能源汽车从上海发运出口欧洲市场,这是中国至今最大批量纯电动车出口欧洲。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汽集团出口“万辆赴欧”,标志着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取得新突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也带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近年来,长城汽车的海外拓展行动同样十分频繁,海外销售整车已累计突破100万辆。
一些造车新势力也在瞄准海外市场,跃跃欲试
据报道,9月8日,零跑汽车宣布正式进军海外市场,其与以色列一家汽车行业公司达成合作,将首批T03出口到以色列;蔚来10月8日称,其产品、全体系服务和创新商业模式将在德国、荷兰、瑞典和丹麦市场落地;小鹏汽车全球化布局的首选区域也选择了欧洲,今年2月,小鹏汽车宣布与欧洲经销商集团EmilFreyNV达成合作,该集团将帮助小鹏汽车快速导入欧洲市场。
此外,爱驰汽车、岚图汽车、威马汽车等也已进军欧洲市场。中汽协预测,今年全年我国汽车出口有望超过240万辆。不过,业界人士认为,自主品牌“出海”仍面临一定挑战,目前自主品牌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多数还处于试水阶段,中国汽车的全球化之路仍需要时间验证。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23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