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沧海桑田——一位老庭长的回顾:法院变迁之路是怎样的?

四十年沧海桑田——一位老庭长的回顾:法院变迁之路是怎样的?_58汽车

总结内容:一位老庭长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法院的变迁,从办公地址、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审判工作、基础建设和交通工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法院从最初的两三个审判庭,到现在的多个业务非业务庭室和基层法庭;从最初的计划经济时代到现在的依法治国战略,法院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四十年间,法院的变迁见证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步和人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四十年沧海桑田

我叫刘秋生,1960年参军入伍,1978年8月,从部队转业安排到行唐县人民法院工作,2002年退休,退休后同志们一直留我在法院帮助工作,几年后,又参加了人民调解工作,现为县大调解中心一名普通的人民调解员。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我离开部队第二次就业的四十年,我亲身经历与见证了法院四十年的变迁,不由让人感慨万分。

时过境迁

我刚转业进法院不久,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当年的十二月份召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从此向前迈进。

那时,院长赵肖苏,副院长赵风章、王秀荣,全院总共有干警17人,到年底,加上我们新来的四名转业干部,全院上下共有正式干警20人(全是干部,含一名法警),当时赵院长已到政法委任书记,法院工作由副院长赵风章主持。那会儿,全院只分刑事、民事两个审判庭,下设上方、口头两个基层人民法庭。

听老同志们讲,文化大革命中“砸烂公、检、法”,成立了行唐县革命委员会“政法保卫部”。1973年,法院得以恢复,多数同志是从革命委员会“政法保卫部”分立出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法院的建设及改革也在向前推进,办公地址几经搬迁、机构设置有变化,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

法院机关办公地址由原来的正义街搬迁到了现在的恒阳大街,原来的几排平房,换成了现代化的办公大楼,下设机构也经过多次调整,由原来的两个审判庭到现在的民事、刑事、行政、立案、执行、审监等21个业务非业务庭室和5个基层法庭。

1998年实行法官职务首评,我院首评46人,我被评定为四级高级法官,2016年的司法体制改革,26名员额制法官脱颖而出,到2018年6月,法院有在职干警70多人,党员人数占86%、本科以上学历占73%(研究生3名),其他均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办案数量由开始的一二百件,每年呈逐年上升趋势,听说2017年达到了6000多件。

审判工作

那会儿的办案,就说民事方面,只有一部婚姻法。

我刚从部队回来就分到民事庭,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治觉悟和充沛的工作热情,没有丁点办案知识和经验,是老庭长崔永敏,利用晚上给我们讲的办案程序和法律常识,在办案的路上,传授给我们办案的方法和经验,要求我们严格按民事政策,认真办案,公平办案。老同志们认真的讲,我们认真的学,结合新接触的工作实际,倍感自己职业重要而神圣。

那时,每周只休息星期天,从周一到周六,都是工作时间,赶上有任务或特殊案子,几乎半个月二十天不休息不回家。

当时要求的就是:携卷下乡,就地办案。法院所有人员,上至院长,下至一般干部,人人参与办案。那时的生活工作条件都很艰苦,法院也同样,每次下乡,均是住民房,睡大炕,饭后交粮票饭费,大家同吃一锅饭,同谈一个案,同向一个目标,就是为国帮民排忧解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那时人不多,很团结,心很齐,工作热情都很高涨,大家工作劲头十足。到1979年底,全院结案180多件,其中民事150件,刑事30来件,我们民事庭年结案近百件,主要是婚姻、家庭、继承等类的民事纠纷案件。

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组织法》颁布实施,1986年以后国家相继颁布了婚姻法,民事诉讼法(试行),继承法,民法通则等法律。那时叫得最响的口号和原则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

1989年上级法院组织“全国法院干部法律业大”,普及法律知识,我们有幸参加了业大学习,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系统的学习了法律知识,我们几个参加业大学习的都取得了法律大专资格证书,为以后的审判工作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四十年来,我国刑事、民事、行政三大法律及其诉讼法相继完善,《法官法》、《检察官法》等法律相继颁布实施,截止到2018年初,据查我国现行有效的宪法法律有252部,行政法规及文件有674部,部委规章及地方性法规规章达到了2万多部,真正体验到了事事“有法可依”。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依法治国的战略已经形成,人民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在不断提高,近年来,我院每年受理案件不断增加,2017年全年受理各类案件达到了6085件,审(执)结率达到了95%以上,为县域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基础建设

说起法院的基础建设,法院机关原来一直在正义街,与县公安局合住一个大院,三排平房,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法院机关只有民事、刑事两个审判庭和一个办公室,下设口头、上方两个基层法庭。

1980年,经上级批准建立城关、安香、上碑三个法庭,上方法庭改迁到西玉亭村,所以就改称玉亭法庭,五个法庭均是租赁民房办公。

到1985年前各法庭逐步搬迁到乡镇机关单位所遗弃的房院内,口头法庭所在地,是八十年代初口头公委撤销后,留下的一排平房,一半给了派出所,一半给了我们法庭。

玉亭法庭由民房搬进了原公社兽医站,安香法庭搬进了旧公社院内,城关法庭搬进县招待所南侧,上碑法庭搬到了上碑邮电局院内的三间西房内。

1989年开始实行一乡一庭制,到了1990年10月,撤销了一乡一庭,只保留了城关、安香、上碑、玉亭、口头和新建立的南桥法庭,从那之后各法庭才逐步想着筹建自己的活动场所。

随着《行政法》以及改革开放的需要,机关业务庭先后增加了行政审判庭、经济审判庭、执行庭、告诉申诉庭等。

因办公场所破旧狭窄,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1994年10月开始兴建法院新办公楼,既现在的法院办公楼所在地—恒阳大街159号(当时叫南马路),1995年10月正式搬入。直到2004年,为落实上级法院加大基层法庭基础建设有关精神,当时的李惊涛院长带领大家经过努力奋斗,将口头、南桥、上碑、城关四个法庭翻建和改造,均达到了上级要求的一二类法庭标准,彻底改变了基层法庭的破旧落伍面貌。

2010年10月坐落于法院办公楼东南侧建筑面积1340平方米的审判大楼主体完工,2011年7月立案、信访接待和六个标准的数字法庭投入使用,实现了办公区、审判区彻底分开。

2013年6月口头法庭数字法庭建成并启用,2017年对诉讼服务中心进行了改造,将“诉前调解室”、“老康调解室”调整到诉讼服务中心毗邻而居,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到目前,已建成7个数字法庭、大小型视频会议室各一个以及以案件审判信息管理为核心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所有案件庭审活动都在数字法庭进行,为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应有作用。

交通工具

说起交通工具,我刚进法院那时没有什么摩托车、汽车,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那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我们这里比较落后,还是计划经济,买辆自行车很难,还得凭“自行车票”到百货公司去买,一个大单位一年也不过两三辆。

当时的下乡办案,不论路有多远,就得自个想办法,近的,步行着下去,远了,就要骑自行车了,当时,我刚转业回来,没有交通工具,经常借车骑,多是借赵风章院长自行车下乡。

有一次还闹出了一个笑话,那天一早,和崔永敏庭长一起下乡办案,又去借赵院长的车骑,赵院长给我了自行车钥匙,我骑上就去了,天黑时和崔庭长才回来,一进法院,见院长门口站了很多同事,大家议论纷纷。待我们走近时,老同志顾荣先急忙上前问我骑的是谁的车,我说是赵院长的,他这才转急为喜的说:那是我的!我认为是被小偷偷了呢,结果是你骑了。一片紧张的气氛立马缓和下来,有人提醒大家说赶快向派出所说明情况,销案吧。

1979年春节,县领导来法院看望大家,问到大家有什么困难没有时,我们提出了交通工具问题,县领导当下答应,我们几个没自行车的人,很快得到了解决。

1983年行唐法院有了第一部汽车,两万四新买辆罗马吉普,司机是刚从部队复员回来的张连员,1984年法院开始有了一辆三轮摩托车,1984年9月份又买了辆蓬莱牌囚车。

随后车辆陆续增加和更换,最多时各种汽车,达到了近三十部,所有业务庭,都有了自己的汽车,几乎所有下乡办案都是“以车代步”了。

近几年中央出台“八项规定”,车辆有所控制,特别杜绝了“公车私用”和“警车滥用”,目前的警车及公务用车大小11辆,基本上已能满足了法院的工作需要。

回顾这四十年的法院变化,真是让人感概,让人惊叹,更让人倍感欣慰。

猜你喜欢

我省“决胜执行难—燕赵利剑”执行行动再出大招,十一市法院联动直播涉民生专项集中执行

利剑出鞘战犹酣——全省法院“燕赵利剑”集中执行行动纪事

河北法院集中宣判43件拒执罪案件,同时发布10起拒执罪典型案例

省法院举行新入额法官颁发任命证书暨宪法宣誓仪式——卫彦明对20名审判员提出希望和要求

我省开展“燕赵利剑”集中执行行动,全面打压“老赖”生存空间,决战决胜“基本解决执行难”

我省举办“决胜执行难——燕赵利剑”全媒体直播活动持续120分钟17.6万余网友在线观看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46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