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之所以能够维持近2万美元的人均GDP,主要得益于其作为欧盟成员国的身份,这使得它能够享受到发达经济体的红利。尽管立陶宛在高科技产业、教育和转口贸易等方面有所成就,但这些并非其高人均GDP的根本原因。立陶宛的经济转型始于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后,当时立陶宛开始减少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转而加强与欧盟的经济合作。这一战略转变,加上立陶宛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较小的国家规模,使其能够成功地融入西方经济体系。此外,立陶宛的政治和军事立场也使其更加接近西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尽管立陶宛在全面倒向西方后面临了一些挑战,如去工业化和能源进口国的地位,但这些并没有阻止立陶宛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立陶宛的经济和政治选择使其能够维持较高的人均GDP,尽管这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代价。
编写这条回答时,我看到的问题是“立陶宛靠什么维持近2万美元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本答案的前提是您对问题作出如下理解,即“立陶宛靠什么维持近2万美元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这样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如果您对问题的理解是“立陶宛靠什么维持近2万美元GDP这样一个贫穷的水平”,恕本答案无法对您起到任何帮助。
以下是正文:
截止2022年11月5日,这个问题下有61个答案,其中很多受到普遍赞同的答案将立陶宛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的原因归结于高等教育、高科技产业、第一批将基础研究转移到制造领域的激光公司、人均土地面积、重要转口贸易交通仓储枢纽等等。但是恕我直言,这些要么不是立陶宛能成为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根本原因,要么只是立陶宛作为为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结果。
作为中国人,要寻找这个问题的最准确的答案,我们只要提一个类似的问题就可以了:
假设一个印度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青海省靠什么维持$7357的人均GDP[1]这样一个相对印度比较高收入的水平(2019年,印度各邦中,人均GDP最高的果阿邦仅$6227,孟买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仅$2887)[2]?
你觉得对这样一个问题,诸如“青海省人均土地面积大”、“青海省有高新产业”、“青海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如何如何”这样的答案,触及到根本原因了吗?
根本原因不在青海省,而在于青海省所在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印度。所以在中国属于贫穷落后地区的青海省,也能把人均GDP维持在$7000以上,超过了印度经济最发达、科技最领先的卡纳塔克邦(IT中心和航空航天制造业重镇班加罗尔所在的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印度第一大城市孟买所在的邦)、古吉拉特邦(21世纪制造业飞速发展的邦,莫迪老仙曾任该邦首席部长)。
现在回答“立陶宛靠什么维持近2万美元的人均GDP(这样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因为立陶宛所处的欧盟是一个发达经济体。
与题主的假设恰恰相反的是,在立陶宛所处的欧盟和以及离开欧盟的英国,大多数西欧发达国家的本土居民对立陶宛的观感和富裕、高收入毫无关系。
Q站上常与外国人进行生意往来的立陶宛商人这样叙述外国人对立陶宛的刻板印象,截取如下:
……
立陶宛极度贫困,经济下滑,政局动荡,我们没有西方或美国人所拥有的基本东西。这绝对不是真的!立陶宛拥有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的一切,包括品牌零售、现代购物中心、世界主要制造商的汽车、任何国际美食的餐厅。经济在上升,政局稳定,完全民主。立陶宛比大多数发达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更穷,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穷到值得一提的程度,她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很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很高,世界银行的平均收入充足,整个国家都坐得很紧跻身全球近200个国家TOP-40发达国家之列。
……
立陶宛位于欧洲的最东部——不!她之所以称为“东欧”,完全是因为欧洲以前的政治分裂,但实际上在地理上是欧洲的北方(请不要与政治术语北欧混淆)。如果我们将欧洲视为延伸到俄罗斯和北极的大陆,立陶宛就在欧洲的中心。
所有在国外工作的立陶宛人都是难民。这被我多次提到过,显然那些说这话的人脑子里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难民。[3]
(冷知识:立陶宛、爱沙尼亚、乌克兰、白俄罗斯都宣称欧洲的地理中心在自己的国土上)
也有在北欧、英国和德国旅行、工作过的立陶宛人分享到:
北欧是个例外,我们在那里的名声有些不好,因为我们的许多罪犯在边境开放后就移民到那里。这对立陶宛有利,但北欧不利。[4]
立陶宛是一个小国,大多数真正发达的欧洲国家的本国国民以及美国人对立陶宛毫不关心,或者对立陶宛持有贫穷等负面印象——这还是在西方媒体时不时把立陶宛作为原苏东阵营中的正面典型进行夸赞的结果下。
可见立陶宛的全欧洲前五的国民高等教育率、重要转口贸易交通仓储枢纽、第一批将基础研究转移到制造领域的激光公司,没能让地处“欧洲中心”的立陶宛被富裕的欧洲人视为和自己一样富裕的国家。
与大多数前苏东国家一样,立陶宛的经济在90年代遭遇巨大挫折。且由于历史原因,立陶宛的贸易对象主要是独联体国家,尤其是俄罗斯。这一时期的立陶宛经济并不出色,1995年,立陶宛的人均GDP(PPP)低于东南亚的泰国和非洲的加蓬、阿尔及利亚。
1998年,俄罗斯遭遇严重的金融危机。这使得立陶宛开始减少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转而加深和西方(注意是欧盟)的经济联系。这一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997年,立陶宛近一半的出口额是与原苏联加盟家贸易得到的,而十年后这个数字下降到五分之一,彼时对欧盟成员国的出口已经占立陶宛出口额的近三分之二。
贸易对象的变化只是立陶宛经济上向西方靠拢的一部分。2002年2月2日,立陶宛货币立特以3.4528比1的汇率与欧元挂钩;2007年12月21日,立陶宛加入《申根协议》;2015年1月1日,立陶宛加入欧元区。
立陶宛不仅在经济上全面靠拢西方,政治和军事上也加入了西方阵营。在美国的全力支持下,2004年3月29日,立陶宛加入北约,一个月后的5月1日加入欧盟[5]。
下图是1973年-2018年根据物价调整过的波罗的海三国人均GDP。可以看出,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后,事实上波罗的海三国的人均GDP在加入欧盟后的2005年才超过在苏联时代的巅峰。
加入世贸组织的2001年后,立陶宛GDP增长长期保持在6.5%以上,2007年甚至高达11.09%,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虽然“脱俄入欧”是立陶宛成为高收入国家的根本原因,但这绝不是说其他因素不重要。立陶宛能在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后脱俄入欧,本身极小的国家规模(相比立陶宛,乌克兰都算大国了),依托波罗的海靠近北欧与德国的位置(摩尔多瓦、亚美尼亚哭晕在厕所),都是很重要的。
对于其他因素,一些英文的媒体和机构(包括一些国家机构和政府间国际组织)着重强调立陶宛的私有化改革、民主、经济开放以及对营商环境的改善。这里不说那么多原苏联加盟营的国家做过类似的尝试,但能取得相似成果的可能就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也许还有拉脱维亚…吗)。而且一些经济自由度高、营商环境好,究竟是立陶宛成为高收入国家的原因还是结果,还需进一步解释。
至于把立陶宛的两万美元人均GDP归因于激光公司这种先进工业的……立陶宛在苏联时代的可是全苏联工业化和经济最领先的地区之一,独立后立陶宛反而还经历了去工业化。部分高科技工业这个因素恐怕非常有限,立陶宛真要是制造业先进的国家,国民高等教育率全欧洲前五的立陶宛人跑去西欧刷马桶,brain得有多大的披萨。
不过,全面倒向西方后,立陶宛的经济并非完全没有受到负面影响。苏联时期,全球第一个核电站坐落于立陶宛,苏联的核电建设使得立陶宛一度是人均发电量最高的国家,立陶宛也拥有全苏先进的高新工业。但为了加入欧盟,立陶宛关停了苏联建设的核电站,即使盖核电站生产的电力占立陶宛电力需求的80%。这使得立陶宛从电力输出国,变成不得不进口能源来满足国内电力缺口的国家。俄罗斯长期是立陶宛最主要的能源进口国,直到2022年立陶宛宣布成为欧洲第一个完全摆脱俄罗斯能源的国家(当然,利好其他能源生产国)。
在从电力输出国变成能源进口国的同事,立陶宛还进行了去工业化。如同ЯРусскийОккупант《我是俄罗斯侵略者》中所叙述的,“波罗的海国家生产最好的电子设备和高品质汽车,著名的香水,可他们让我们滚,现在他们只能卖鲱鱼,还有一些人去欧洲扫厕所了!”[6]
不过大多数立陶宛人并没有对此感到遗憾或后悔。
更大的代价来源于立陶宛的政治选择。由于全面倒向西方,立陶宛成为了西方与俄罗斯对抗的前线,并且成为了西方反罗斯反契丹最积极的собака之一。
热知识:反俄罗斯最积极的国家,往往也是反我国最积极的国家。
目前来看,立陶宛的选择没有带来太过严重的后果。如果不出意外,立陶宛还能继续作为一个高收入的东欧国家(或者说,“欧洲中心国家”),立陶宛人仍然会像过去二十年那样去西欧刷厕所挣欧元。
只是任何人都无法保证意外一定不会发生。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517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