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浙江温州永嘉某小区地下车库发生电动汽车自燃事故,火势蔓延导致8辆汽车受损,其中3辆完全报废。根据永嘉消防部门公布的初步调查结果,车辆失火时间是在2月17日凌晨4时55分许,起火车辆为停放在车位上的电动汽车,起火点为动力电池内部。起火原因为动力电池内部故障,引燃周边可燃物所致。
失火的车辆登记信息显示,调查通报所称的电动汽车,即为极氪品牌的电动汽车,车辆型号为MR7001BEV04。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临近之际,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作为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高端电动品牌,2024年11月,极氪刚刚宣布与领克品牌进行战略合并,并于今年2月14日完成合并。但尚未平息的电池安全质疑与持续发酵的消费者投诉,让这场整合蒙上一层不小的阴影。
在新能源车企频繁聚焦续航里程、智能配置等表层竞争的背景下,频发的自燃事故正暴露出电动车安全体系的深层隐患,而对于极氪而言,除电池安全问题外,还存在优惠信息不透明、续航里程虚标等多重质疑。在安全与诚信的双重考验中,极氪与领克的合并之路将走向何方,仍需时间检验。
优惠金额暗藏猫腻
进入2025年,随着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大车企之间的价格战也愈演愈烈。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少品牌纷纷推出“免息贷款”“高额补贴”等各种看似诱人的优惠政策和低价车型吸引消费者。但这背后,其实隐藏着诸多消费陷阱。4S店会通过模糊不清的促销策略、复杂的附加条款以及虚高的置换补贴承诺等方式,诱导消费者下单,而一旦消费者发现问题想要维权时,往往发现自己已陷入重重困境之中。
以极氪为例,笔者查询网上公开投诉平台时,发现这样一则案例:1月5日,消费者小程(化名)在某极氪门店支付5000元定金订购一台极氪MIX车型。销售人员承诺可办理两年免息贷款,并享受15000元置换补贴。在实际贷款申请过程中,小程发现免息贷款并未通过,销售人员转而推荐利息更高的汽车金融贷款。此外,置换补贴的申请流程复杂,需支付额外过户费用,且补贴金额存在不确定性。
显而易见,销售宣传与门店实际操作严重不符,小程难以接受这种“售前售后两幅面孔”的落差,决定退订并要求退还定金,但门店方面以定金不可退为由拒绝,而由于事先支付的定金官方并未提供任何收据或发票,因此维权之路困难重重。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截至发稿,极氪在“全国12315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平台”上的投诉量已达2793条,其中大量问题涉及优惠宣传与实际执行的巨大落差。
除了置换补贴和贷款优惠的猫腻,4S店在定价策略上也玩起了“文字游戏”。不少车型以“XX万元起售”为宣传点吸引消费者,等到用户进店后却发现,所谓的低配版车型厂家根本不生产,或配置极低无法满足日常需求。消费者若想购买实际可用的车型,往往需要额外支付数万元升级配置。这种“低价引流、高价成交”的手段,已成为行业见怪不怪的“潜规则”,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在价格战频发的当下,极氪也暗中玩起“降价升级”的套路。2023年,极氪001推出新款车型,配置升级的同时价格却大幅下调,导致刚提车不久的老车主感到被“割韭菜”。类似情况在2024年再次上演,极氪MIX上市仅半年后便推出改款车型,价格更低、配置更高,引发老车主集体维权。
在价格战的裹挟下,消费者的权益正面临严峻挑战,信息不对称和维权困境,正在不断加剧消费者与车企之间的矛盾。
锁电问题的“隐性伤害”
除了价格层面的猫腻,汽车质量问题更是消费者关注的重中之重。除了上文提到的“自燃”事件,极氪还陷入到“锁电”争议中。所谓锁电,是指车企通过软件限制电池可用容量,名义上是为了延长电池寿命或保障安全,实则是对消费者权益的隐性伤害。
据极氪001多位车主实测后发现,车辆电池的实际可用容量远低于标称值。一位车主在测试中透露,标称100度电的电池仅能使用94.5度电,剩余5.5度电被无故锁定。
当车主通过社交媒体曝光锁电问题后,极氪非但未正面回应,反而以“车机界面不属于极氪”为由投诉车主发帖,甚至出具公函否认车辆归属。极氪“解决发现问题的人,而非解决问题”的态度。
不仅如此,当消费者呼声愈发强烈后,顶不住压力的极氪于2024年12月1日发布公告,承诺对极氪001 WE86车型的动力电池异常问题进行全面检测,并为车主免费更换全新电池包。但据用户事后反馈,其在12月2日前往极氪进行电池检查后,却被告知无法出具检测报告,且不符合电池更换条件。近半个月的时间内,极氪售后始终未能给出明确答复,官方公告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作为行业的一员,极氪本应以更加开放和负责的态度面对此类问题,而不是选择逃避和掩盖事实。这不仅是对单个消费者的不公平对待,也影响到整个品牌的信誉和社会公众的信任。
在此背景下,我们呼吁极氪及其他电动车企能够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监管力度,确保所有企业都能够遵守公平交易的原则,共同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和支持。
与领克合并前途未卜
最近的极氪,其实颇为焦头烂额,除了要应付各种质量关、交付关,资本市场上也承受了巨大压力。就在去年12月份,吉利控股总裁、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极氪CEO安聪慧表示,“我们承诺今年能在香港会计准则下,实现盈亏平衡。有充足信心达成全年23万台的交付目标,接下来的两个月,极氪将挑战月交付量突破3万台的品牌新高”。
虽然目前极氪尚未公布最新财报,但2024全年22.2万辆的交付成绩,很显然并未达成任务标准,而最新的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公司毛利率为16%,环比和同比均有1.2%和0.3%的小幅下滑,车辆利润率更由2023年同期的18.1%下滑至15.7%,此外2024年前三季度,极氪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54.3亿元,如何向投资者们交差,形势不容乐观。
与此同时,在传出与领克合并消息后,一度飙涨至72亿美元市值的极氪,也在收购消息落地后迎来市值回落。截至目前,极氪市值跌至60亿美元,下滑幅度超过16%,可见资本市场对于两个子品牌的合并,也并不过分看好。
一直以来,极氪都和领克共享浩瀚架构,但它们的品牌定位和技术路线有所不同。极氪聚焦于高端豪华市场,特别是30万元以上的中大型车市场,并且在纯电和超级电混技术上有所侧重。领克则更专注于20万元以上的价格区间,同时也在向小型车市场扩展,两者在用户认知上存在明显差异。合并后,如何整合品牌形象,避免用户认知混乱,将直接影响市场表现。此外,极氪与领克的销售渠道和服务体系也存在差异,合并后如何实现高效整合,确保用户体验不受影响,同样是摆在管理层面前的难题。
据公开信息显示,合并后的极氪科技集团决定削减约20%的规划车型,希望通过精简产品组合来减少内耗,提高研发效率。而极氪现有的SUV、轿车和MPV产品线本就不够丰富,进一步缩减车型,很可能导致部分细分市场的流失。而领克作为主打年轻化、运动化的品牌,车型减少也可能影响其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如何在精简产品线的同时保持市场竞争力,将是合并后的关键课题。
从频繁更新换代导致老车主权益受损,到锁电问题引发消费者集体维权,再到售后承诺形同虚设,极氪的种种行为一次次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3·15消费者权益日很容易“过去”,但消费者的信心建立,却非一日之功。极氪在控股领克之后,不仅要面对品牌整合与技术协同的挑战,更需以实际行动重塑消费者信任。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失去消费者的信任,远比失去市场份额更为可怕,与“极氪们”共勉。
原创文章,作者:赵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849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