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驾驶公交巴士,正悄悄驶进全球最严苛的公共交通网络……
“2026年下半年的一个清晨,新加坡滨海湾公交站点,第一班400路公交车准点发车。随着车辆每一次的到站停靠,车门自动打开,驾驶位上的安全员双手虚搭在膝盖上,静默观察着车辆自主完成系列操作,乘客鱼贯而入。”
这一幕,即将被写进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LTA)的年度运行图,而把这张运行图从PPT变成现实的,正是一家中国公司:蘑菇车联(MOGOX)。
10月,LTA发布公告:蘑菇车联与比亚迪、MKX组成的联合体,击败了10余家来自全球的竞争对手,成为了“新加坡首条L4级自动驾驶公交”唯一中标方。
消息很短,分量极重——这是新加坡第一个L4级自动驾驶巴士官方项目,同时也是中国自动驾驶巴士第一次被纳入海外公共交通系统。
对于此次成功中标的关键,蘑菇车联副总裁吕斌将其归结为“公司实力、产品技术以及常态化运营的闭环能力”,而这也意味着中国自动驾驶方案正在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与创新突破,为全球自动驾驶产业的商业化路径提供“中国式范本”。
从“学生”到“老师” 中国方案如何通过新加坡“极限压力测试”
近年来,面对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的严峻形势,新加坡正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具连通性与可持续性的未来交通体系,这其中,自动驾驶公交车被视为关键一环,既然如此,谁能担此重任?
今年1月,LTA启动自动驾驶巴士服务试点项目招标,计划三年内实现自动驾驶巴士与普通巴士一同运营。
这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超外界想象。据吕斌透露,项目招标初期,全球约有十余家企业参与角逐,其中不乏法国、日本的自动驾驶巨头,以及一些来自国内的自动驾驶头部企业,而新加坡严苛的法规认证、复杂的城市场景、极高的运营标准,构成了全球企业难以逾越的三重壁垒,更让这场招标成为一场“技术实力与落地能力的双重考验”。
据了解,此次中标项目涉及的纬壹科技城191号线路与滨海湾和珊顿大道400号线路,是典型的复合型开放城市场景——既连接商业园区的高频通勤车流,又涵盖滨海湾邮轮中心、滨海湾花园等游客密集区域,高峰期人流车流交织的复杂程度远超多数封闭试点场景。
面对"最难标的"的挑战,吕斌直言蘑菇车联的胜出并非偶然。项目竞标阶段,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最关注的核心指标,是技术在真实运营场景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而这恰恰也是蘑菇车联的核心优势所在。
“因为新加坡非常重视自动驾驶的安全合规要求,这个项目作为政府主导的公共交通项目,从开始到发标准备了一年多,他们并不想做一个演示和测试项目,他们需要的是需要常态运行,所以他们要求中标方必须有在真实城市道路运营自动驾驶巴士的经验,这对于相应企业的能力考察是非常严苛的。”
吕斌在采访中回忆道,LTA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企业过往的一些项目和案例,包括蘑菇车联在全国做的所有项目,以及车辆规模、运营模式等各项实际参数及性能;第二部分是对企业的实地考察,不仅要到公司了解企业的整体情况,还会到运营现场考察车辆的运行状况和能力;第三就是运营能力。
这其中,蘑菇车联自研的量产L4级自动驾驶巴士MOGOBUS,搭载了端到端“MogoAutoPilot+MogoMind”系统,结合混合架构,让车辆真正具备多模态感知、深度认知与自主决策能力。同时,该车率先实现半固态激光雷达、自研Orin域控制器在巴士车型上的应用,整车集通信、感知、计算于一体,即使在复杂路况下,如人车混流、鬼探头、施工占道等场景,也能提前了解前方路况并自主做出精准判断,实现360度无盲区感知,最大程度保障公众出行安全。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技术不是停留在实验室里的成果,而是经过了200万公里真实道路运营的打磨,这些复杂场景的运营数据,成为了蘑菇车联可靠性的最佳背书。
“我们提交的标书材料跨度近三个月,对方不仅要认证企业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还多次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到我们的运营现场去看车辆的运行状态和能力,他们会带着一个手册过来,里面有几十项考核项目,逐一进行现场打分,最终考察下来结果是非常好的,他们非常满意。”
技术过硬只是入场券 真正的考题在于“本地化适配”
如果说,击败全球对手拿下标书,靠的是技术“铁拳”,那么,让一辆中国的自动驾驶巴士,在热带岛国的起伏窄街上平稳穿梭,靠的则是一场细致入微的“外科手术”,新加坡独特的地理环境,对自动驾驶系统提出了教科书之外的挑战。
“新加坡其实属于东南亚岛国,它的路况跟北京这样的城市不一样,它的集中体现是起伏路比较多,因为是热带亚热带国家,植被非常茂盛且生长非常快,还有一个特点是它的降雨量会比较多,同时城市相对来讲会拥挤一些,所以道路会窄一些,这些情况就对我们自动驾驶的适应性提出了更多要求。”
这些看似平常的因素,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测试场:茂密且快速生长的植被可能干扰传感器感知;频繁的暴雨不仅考验传感器的穿透力,还考验算法在低能见度下的决策能力;而狭窄起伏的道路,则对车辆的精准控制和路径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挑战,蘑菇车联的底气来自于国内海量复杂场景的长期积累。吕斌举例说明了这种经验的平移:“我们有很多项目在大理,其实那里的路况也是相对曲折,是一个廊道,景区相对拥挤,对于雨量变化的要求,其实我国南方地区也经常是这种多雨的天气,特别是中雨暴雨的运营策略方面,我们也有应对。”
中国复杂的道路环境和多样化的气候条件,为蘑菇车联的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天然的"训练场",从云南的狭窄弯道到南方的暴雨天气,这些场景的实战经验让蘑菇车联在面对新加坡的特殊路况时,能够快速调动已有的技术储备,实现精准的本地化落地。
这也意味着,团队并非从零开始应对新加坡的特殊工况,而是将在中国经过验证的、针对曲折道路和多雨天气的算法模型与运营策略作为基础,再进行针对性的“本地化调试”。这就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将已有的成熟治疗方案,根据新病人的具体体质进行微调,从而实现精准施治。
正是这种本地化适配能力,恰恰成为了欧美竞争对手难以快速复制的优势。
而这种能力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它展现的是中国自动驾驶企业独特的成长路径和竞争优势。当其他国家的自动驾驶公司还在封闭测试场里积累里程时,中国的企业已经在真实的复杂场景中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这种在实战中锤炼出来的工程化能力和快速适配能力,正在成为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出海的核心竞争力。
算清“经济账” 自动驾驶出海的商业破局点
当然,还需要看到的是,与技术挑战并行的,是一场更为关键的商业能力考验——如何在一个高度成熟的市场中,证明自动驾驶巴士不仅“能用”,更能“盈利”。而这,恰恰是蘑菇车联能够击败国际对手的另一个核心壁垒。
“这个项目不是支付一定的费用,而是一个明码标价的投标。”吕斌首先澄清了项目的商业性质,“我们是以800多万新币,也就是4000多万人民币中标,包含了车辆、充电和开发服务等。”这笔清晰的交易背后,是新加坡方面对商业化可行性的极致追求。
而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核心在于重构公交系统的成本模型,吕斌为我们拆解了其中的关键:新加坡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其高昂的以人力为核心的运营成本基数,这为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明确的应用价值与经济可行性,即通过技术手段,从根本上改善传统公交系统模式的成本结构。
相比之下,当自动驾驶技术规模化应用后,车辆本身的折旧和养护成本反而显得可控,在这种高人力成本环境下引入自动驾驶,“优化成本的效果是更快的,更立竿见影。”
除了“降本”,项目的“增效”潜力同样构成了商业闭环的另一端。新加坡的公共交通收费体系与中国有着本质区别,“像日本、香港、新加坡,基本上一趟公交下来两新币可能十多块左右,那跟国内一两元人民币的票件来讲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更高的客单价收入,为商业模式跑通提供了必要的价格空间。
吕斌特别提到一个细节:SBS(新加坡公共交通机构新捷运)是目前全球公交系统里为数不多盈利较好的公交集团,这意味着与新加坡的合作并非是在补贴市场中寻找生存缝隙,而是在一个已经盈利的商业体系中,通过技术创新来进一步提升其盈利能力和服务品质。
这种清晰的商业逻辑,最终凝结在了项目的推进节奏中。根据规划,项目首期投入6台自动驾驶巴士,若符合LTA要求,后续将会投入更多自动驾驶巴士用于日常公交运营线路之中。 这种规划既体现了新加坡谨慎务实的态度,也为技术的渐进式成熟和商业模式的逐步验证提供了合理的缓冲地带。
而在吕斌的描绘中,自动驾驶的价值远不止于简单的成本替换:“自动驾驶这个事情某种意义上讲,还是让科技去帮助公共交通,它肯定是要比人开的好,开的舒服,开的更安全、更效率,才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降低成本其实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看,蘑菇车联在新加坡的项目,其意义已经超越了单一订单的获取,它正在验证一条在高成本、高要求的发达市场中,自动驾驶公共交通的可行盈利路径——这无疑将为整个行业的商业化进程提供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
写在最后:
从大理洱海到滨海湾,从景区观光车到城市公交主骨架,蘑菇车联用200万公里道路实测换来了第一张海外“商业车票”。
而在吕斌看来,新加坡项目的意义,远超一个商业合作的成功,它代表着中国自动驾驶产业正在经历从"技术出海"到"标准出海"的历史性跨越。
“最近有很多周边国家的企业来找我们,这也让我们得到一个很明确的信号,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欧洲、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他们其实都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找中国的团队或者企业去看自动驾驶这个事情,所以我觉得大家已经有一个认知或者共识,就是中国在这个方面其实是走的相对领先且比较健全的。”
从自动驾驶巴士到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从技术输出到标准出海,蘑菇车联在新加坡的项目正在打开一扇通往更大舞台的大门,这不仅是这家企业的成长故事,更是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崛起的缩影。
原创文章,作者:陈硕,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10824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