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在广州车展期间,魏牌三位高管——CEO冯复之、执行副总经理谭健及商业化副总经理蒲昊文与58汽车展开深入对话,围绕销量增长、海外布局、渠道策略与智能化技术等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应。从对话内容来看,魏牌当前的发展逻辑呈现出三个清晰主线:以“双山”(蓝山、高山)为核心的产品结构支撑销量;以直营模式为基础构建用户直连体系;以安全导向的智能化路径区别于行业普遍做法。
销量增长背后的结构性支撑
据魏牌披露,2025年前十个月,品牌实现显著同比增长,成为长城汽车体系内增速最快的品牌。这一增长主要由蓝山与高山两款车型驱动。其中,高山MPV在10月夺得细分市场月度销冠,C端交付占比达86%,远高于竞品;蓝山则在竞争激烈的大六座SUV市场维持月均2000–3000台的稳定交付量,累计交付已超11万台。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杰兰路发布的相关报告,魏牌的平均成交价(TP)已攀升至29.37万元,接近宝马的30.92万元,显著高于奥迪的25.65万元。这一数据虽需结合具体车型结构和区域分布进一步验证,但至少说明魏牌在高端化定价策略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且未完全依赖价格下探换取规模。
直营模式:效率优先,而非形式之争
魏牌目前在全国布局超500家直营门店,覆盖130余个城市,并称已实现整体盈亏平衡。管理层多次强调直营并非出于新势力姿态,而是服务于DTC(Direct-to-Consumer)战略目标。即通过统一的价格、服务与品牌形象,降低用户决策成本,提升全生命周期体验一致性。
为控制成本,魏牌采取了模块化建店、数字化运营及人效管理等措施。例如,通过全链路数字化系统串联用户从留资到售后的行为数据,实现“一个ID贯穿全程”;同时借助AI中台进行精准内容推送,减少无效营销干扰。此外,在华南等区域,魏牌允许门店在预算范围内灵活调整交付环节细节(如客餐),体现标准化基础上的适度本地化。
这种直营逻辑的核心,不在于是否自建门店,而在于能否通过体系化能力实现效率与体验的双重提升。正如谭健所言,魏牌的直营实践也为长城其他品牌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服务范式。
智能化:从“能用”转向“敢用”
在智能化方面,魏牌近期发布了基于VLA(Vision-Language-Action)大模型的辅助驾驶系统,强调让技术有温度,让安全有思想。其核心功能之一是CoT(Chain-of-Thought)思维链卡片,可在辅助驾驶过程中实时显示车辆的感知与决策逻辑,试图解决用户对“黑盒”系统的信任问题。
相较于行业普遍追求硬件堆砌或场景覆盖数量,魏牌更关注功能的可用性与安全性。比如明确拒绝将“招手即停”等存在潜在风险的功能作为宣传点,并强调防御性驾驶策略。在坑洼、窄路、盲区等场景中主动降速、规避风险。据称,其辅助驾驶用户开启率高达96.7%,总里程达2.43亿公里,侧面印证了用户对系统可靠性的认可。
该技术路线计划在发布后二三十天内快速落地于魏牌车型,并有望向长城其他品牌延伸,体现出“技术先行、快速迭代”的开发节奏。
海外市场:稳步推进,聚焦高端突破
魏牌确认将于2025年11月底在马来西亚、泰国上市高山MVP,并计划明年拓展至澳洲、欧亚及南美市场。此前,蓝山已在巴西上市,售价折合约50万元人民币,初期周订单达四五百台。尽管基数尚小,但在中国品牌普遍以性价比切入海外市场的背景下,魏牌选择在高端价位试水,具有一定探索意义。
结语:
魏牌当前的增长并非偶然,而是产品定位、渠道效率与技术路径协同作用的结果。品牌也并未盲目追随行业热点,而是在长城既有体系支撑下,选择了一条相对稳健但具备自身特色的道路,以高价值产品锚定细分市场,以直营体系保障用户体验一致性,以安全优先的智能化建立差异化认知。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尤其是高端新能源领域参与者日益增多,魏牌面临的挑战将不仅来自销量规模,更在于如何持续兑现“高端可靠伙伴”的品牌承诺。未来的竞争,或许不再是单一维度的比拼,而是体系能力、用户信任与长期价值的综合较量。魏牌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值得观察的样本。
原创文章,作者:阎明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10951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