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车展的聚光灯下,零跑A10被推到了舞台中央。当零跑科技高级副总裁曹力亮出A10起售价不足10万、标配激光雷达的核心配置时,现场的惊叹声恰好印证了零跑科技高级副总裁曹力的判断:一定要在同级别、同价位中做到更好的品质和更高的配置。
而在A10身旁,预售即热销的紧凑级车型Lafa5与旗舰SUV D19形成梯度陈列,共同勾勒出零跑覆盖10-30万主流价格带、完成A、B、C、D四大产品序列的全域布局。
这场高光首秀的背后,是零跑从连续亏损到季度盈利、从边缘新势力到稳坐新势力销冠的逆袭之路,更是其以全域自研为根基,重构市场竞争规则的清晰宣言。
从边缘到中心 零跑的蜕变之路
零跑科技副总裁周颖在媒体交流会上的开场白,道出了这个品牌不平凡的成长历程:“2019年参展时,我们连展台都没有。”那一年,零跑仅有一款S01,只能借媒体直播间发声,在偌大的车展中几乎无人问津。
六年过去,零跑不仅拥有了超千平米的展台,更实现了从A0级到D级市场的完整产品覆盖,这种蜕变堪称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
更令人惊叹的是零跑在市场竞争中的后来居上。
2019年,零跑首战即惨败,首款新车S01上市遇冷,全年仅卖出1000台,与此同时,疫情的到来以及新能源行业增速不达预期,使得投资人进入了寒冬期,零跑的资金链几近断裂,那两年,朱江明和管理层相继拜访了89批投资人,却没有一分钱入账。
2022年,零跑迎来第二次危机。港股上市首日,股价暴跌40%,创下2022年迄今为止上市新股首日跌幅之最。募资金额比预期的100亿少了一半,这对于零跑这样一家造车新势力企业来说是致命的。
没有明星创始人的流量加持,没有铺天盖地的营销造势,两次陷入资金断裂的绝境,还带着“跨界造车”的先天争议——就是这样一副在外界看来必输的“牌”,却被零跑凭着制造业的务实底色、全域自研的技术底气和极致抠门的成本智慧,硬生生打成了销量登顶、盈利落地的“王炸”。
2025年11月,零跑累计销量突破50万台,提前完成2025年度销量目标,连续8个月稳居中国新势力月销冠军。
财务表现同样亮眼:零跑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净利润转正,提前一年达成单季度盈利目标,成为第二家盈利的新势力造车企业。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零跑实现净利润1.5亿元,连续季度盈利,毛利率稳定在14.5%,在手资金达339.2亿元。
这份稳健的成绩单,为零跑持续推进“技术普惠”战略提供了坚实底气。
“科技普惠 好而不贵”
“科技普惠,好而不贵”,这八个字精准概括了零跑的品牌基因与市场定位。
作为本次车展发布会的“主角”,零跑A10的杀伤力,不在于它有多惊艳,而在于它让“豪华”第一次失去了定价权。
车规级可靠性与量产成本的平衡难题,曾让多数紧凑型车望而却步。但零跑却用技术突破给出了新答案:这款小型纯电SUV搭载激光雷达与5个毫米波雷达、11个摄像头组成的多传感器矩阵,配合Leapmotor Pilot辅助驾驶系统,将高精度车道保持、自动跟车等高阶功能带入10万级市场。
更令人意外的是,在智能配置拉满的同时,A10还拥有最高700公里的CLTC续航与2680毫米轴距带来的宽敞空间,850毫米的后排腿部空间和可扩展至1350升的后备厢,精准契合家庭用户的实用需求。
这一“逆天”产品力的背后不是简单的“堆料”,而是曹力口中反复提及的4个字——“成本定价”。
作为曾经全球安防行业第二巨头大华股份的创始人,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将安防行业“以更低成本造更高性能产品”的生存法则,完整复刻到了造车事业中。在安防行业,微薄的利润要求企业必须掌控供应链每一个环节,这种思维让零跑意识到,只有摆脱对一级供应商的依赖,才能真正掌握成本主动权。
在这一思维的引领下,零跑选择了一条最“笨”的路——全域自研。
据研究机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零跑已经实现占整车成本65%的核心零部件自研自造,其中,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核心部件更是零跑自研的重点,能覆盖整车BOM(物料清单)成本的60%以上。通过直接管控Tier2、Tier3供应链,零跑省去了中间环节的利润损耗,单台车研发成本较外包模式降低40%。
其杀手锏级的LEAP3.0“四叶草”平台,作为行业首个“四域合一”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实现了“一个平台造多款车型”的高效模式,大幅摊薄研发与生产成本,让零跑能快速推出覆盖不同价位段的爆款车型。
这种“勤俭持家”的路径,最终转化为消费者能感知到的极致性价比——这也是零跑A10能在10万级市场搭载激光雷达的底层逻辑。
“我是觉得品牌始终是跟产品强相关的,是绑定在一起的。没有产品光谈品牌都是空的,所以零跑的风格还是先做好产品和服务,然后产品体验和口碑得到用户认可之后,自然有更多的用户认识零跑这个品牌,认可零跑的品牌理念,用技术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曹力说道。
2026年冲击100万辆销量目标
11月15日,朱江明在其社交平台发文称,零跑提前45天完成2025年50万辆的销量目标,2026年销量目标将冲击100万辆。
这个看似激进的目标背后,是零跑经过九年积累后,在技术、产品、渠道、全球化等多个维度形成的体系化竞争力。
2026年,零跑将迎来产品大年。据曹力透露,将有5款全新车型和2款改款车型上市,涵盖D系列3款、A系列2款及B、C系列的改款,“后续我们也会保持A/B/C/D每个系列、每个车型都有年款、中改、换代的节奏循环起来”,这种密集的产品投放节奏,为销量增长注入持续动力。
产能方面,零跑采取“销量牵引产能”的精准策略,避免盲目扩张导致的资源浪费。“零跑有一个特点是产能是跟着销量计划走的,但不是说产能非常大,工厂吃不饱的节奏,是卡得刚刚好,我们是全马力开足工厂生产的节奏,明年100万台的目标的产能是OK的。”
而支撑这一目标的,还有零跑日益完善的渠道网络,截至2025年9月,零跑全球销售与服务网点超1700家,国内覆盖292个城市,866家销售门店与499家服务门店的布局,让单店店效同比增长30.26%,为终端销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海外市场则成为零跑冲击百万销量的另一大增长引擎。借助与Stellantis集团的战略合作,零跑已在全球布局超700家网点,其中欧洲就超过600家,覆盖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核心市场。
曹力在采访中透露:“今年目标海外是5万台,明年翻倍,10万台以上的目标。”这个目标建立在扎实的产品布局基础上——除了现有的T03、C10、B10,Lafa5明年也将在海外上市,局部市场还会引入C16,而A10作为全球化设计的车型,也计划于明年推向欧洲。
值得一提的是,零跑的全球化不仅限于整车出口,更包含技术输出与零部件出口的多元化布局。零跑身兼Tier1角色,向Stellantis等企业授权电子架构技术,收取授权费并分摊研发成本,预计2025年技术授权收入占比将达10%;同时,零部件出口业务也在快速推进,2025年预计收入将达20亿元,形成“整车+技术+零部件”的海外业务协同发展模式,为企业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与利润增长点。
面对2026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曹力展现出了务实而自信的态度:“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的挑战,零跑始终是坚持务实的态度,把产品和服务做好,这才是保证在产品上、营销上能做到尽量不‘翻车’的底气。通过目前渠道的能力,以及新产品的上市和布局,我们非常有信心能够达成明年的挑战。”
写在最后:
从月销百台到月销五万,从濒死名单到销冠之王,零跑的故事或许不够传奇,但它足够真实,它提醒着整个行业:在智能电动化赛道,技术长期主义终将战胜营销短期主义。
100万辆的倒计时已经启动,零跑没有给自己留退路——但恰恰是这种背水一战,让“技术普惠”四个字有了可量化的刻度:当一辆标配激光雷达、续航700公里、空间越级的小车驶入寻常百姓家,世界会看到,中国制造不仅能做出更便宜的电动车,还能做出更高效的未来出行方案。
在造车这场马拉松中,零跑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它押注的从来不是某一款爆款,而是一条“把贵的做便宜、把复杂的做简单、把遥远的做眼前”的长期赛道,这或许正是其最朴实也最致命的商业逻辑。
原创文章,作者:陈硕,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109896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