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点评·专访·原创】
背景介绍:文入先生1988年进入本田技术研究所,参与并主持过多个车型的设计研发工作,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CR-V和第八代雅阁。2012年开始,文入先生担任本田技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造型部的部长,主持设计了多款面向中国市场的车型。今天发布的SUV概念车ConceptD是Honda家族的新旗舰,外观设计和造型制作都是在广州完成的,由文入昭夫先生为首的团队进行。
汽车点评网:Concept D和北美刚上市的Pilot在尺寸上很相似,Pilot采用了很简单的线条,几乎没有复杂的曲线或者光影构造,看起来很平实,但Concept D看起来更有高级车的存在感,同时在整个造型上轮廓更有sport的感觉,这是不是考虑到中国市场对造型上的高的要求所做的改善?设计的时候有没有参考或者在Pilot的基础上去修改?
文入昭夫:Pilot车型是专门面向北美市场的车型,作为一辆3排车它是美国家庭专用车。本田在美国市场虽然已经有了CR-V,但是Pilot是一辆比CR-V更宽敞,可以兼具MPV功能的专为美国市场设计的SUV。
概念车Concept D和Pilot没有关系,Pilot是针对北美市场的,而Concept D是专门为中国市场研发的车型,今后量产车型将会在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进行量产。
这款概念车空间宽敞、舒适,但不会像Pilot那么宽敞,但今后量产车Concept D不仅仅是空间很大,还有整体内饰也非常高档,这款车是与其说是面向家庭用的,不如说面向的是非常有活力的、比较成功的男性消费者。
汽车点评网:这辆车有没有考虑,除在中国市场销售以外,是否有在其他市场销售的计划?
文入昭夫:正如今天向大家发布的,这款车是专门针对中国专用的车型。
中国汽车画报:这款车是基于雅阁的平台吗?跟歌诗图是不是同一个平台?
文入昭夫:关于装备、硬件方面的问题,等时机成熟了再跟大家发布。今天,关于性能、还有其他方面一些信息,暂时无法回答。
座驾CAR:您之前做过很多不同的车型,包括北美版、日本版和针对中国市场的。因为北美、日本和中国车的设计方向和设计理念是不同的,您是如何协调统一这些不同的设计风格的?
文入昭夫:本田一贯的做法就是,首先确定消费目标客户群。我们称作Target Buyer,目标消费群。目标消费群体越窄,设计起来更容易。打个比方说,比如要为您本人设计一款车,我们做这个设计就非常简单。但是要设计一款在座4位都很喜欢、满足大家不同的喜好的车就很难。这种情况下,就会先问其中一个人,他的价值观是怎样的,然后看各自的价值观背后,还有多少人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就是有共鸣的这些人。比如有一些比较奇怪想法和价值观的人,他们背后可能就只有300人支撑你的观点;但是如果是非常好的一些想法,可能在他背后就会有潜在的100万的消费者,他们都认为这样是比较合适的。这个就跟做菜是一个道理,最初的想法这一点非常关键。如果想吃拉面,但是别人给你上一盘饺子,那你肯定就不会喜欢。所以首先要先研究目标消费人群。经过这样一些不断的考虑,考虑这些人会喜爱什么样的造型,然后渐渐在脑子里就会有一个大概的构想。
我从来没有设计过自己喜欢的作品,而是考虑能够让更多的人喜欢。
汽车点评网:您主要担当的车型,除了雅阁和凌派,几乎都是Crossover、SUV这些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车型。这方面丰富的设计经验是不是对Concept D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这款车并非传统的sedan车型。
文入昭夫:如您所说,品牌都会有传承。而这次的Concept D是全新开发的概念车,没有可以传承的,完全是全新的概念来开发的。
比如雅阁,用图示来讲,就是先会有一个雅阁的车型,然后保留雅阁一半的元素,经过改款换代,原本雅阁的部分还是会留下一部分。
这是A,这是AB,然后A跟B,又加入新的C的元素,再是ABC,再加入新的D的元素,这样进行一些改款的设计。比如雅阁原本的DNA一步步传承,这样大家就能看出它的家族特色。
但是就全新的车来讲,它什么都没有,是由各种不同的元素进行融合,做出来的就是这种全新的设计。首先需要从零的一个状态,什么都没有的情况,这样做出来的;其次又必须要跟别人有些不同。肯定不能跟其他一些车厂做出来的相似,这样就不行。
所以作为一个新概念来讲,必须是全新的,跟其他的有一些差别。
汽车点评网:Concept D的一些细节,比如隔栅部位和大径化的轮毂等,和Vezel有些相似,这种设计要素是否也影响到的开发?有些家族化的设计元素未来是否会更多地出现在本田的新车(不管是量产车还是概念车)的设计中?
文入昭夫:有些相似的元素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品牌是一样的,还是会有一些比较相似的元素。开发人员很多都是我的部下。尤其当时我在欧洲的助手就是现在缤智开发的一个负责人。简单来讲就跟刚刚说明的情况一样,各个车型的开发和进化,都会保留一些传承的元素,总会有一些类似的、相似的影子在里面。从本田自身来讲,车型之间的类似性并没有那么明显,但其实还是会考虑车型的共通性。相比德国的一些品牌,本田更愿意尝试各种不同的设计概念,不断挑战各种可能性,这样的挑战是非常有魅力的。当然偶尔也会有比较奇特的产品出现,但这也正是本田这个企业的特点之一,我们永远在寻找各种可能性。如果没有这种愿望,可能不断推出这些新车型的。
汽车点评网:本田的缤智、雅阁等这些车型,虽然已经不会非常一致,完全相似,但是也保持了很高的识别度,可以看出它的品牌,一眼就可以看出它Honda品牌的特性,同时又把它们的造型做出足够的区别。Honda设计师是怎样平衡这些的,既保持品牌特征,同时又做出了足够的独特性,而且确实做得很好。这需要设计师做怎样的协调才能做出这样的程度?
文入昭夫:其实汽车和人是一样的,就是它的脸,大概的“脸形”是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当然,又会有一些偏胖的、偏瘦的,或者发型不一样的。还有就是某一些服装上,也会有些不同,比如有的可能是泳装,有时候可能穿的随便一点,有的时候可能穿得比较正式。
本田也跟我们刚刚讲的人的情况是一样的,虽然它的“脸”,前脸有些共同的特征,但是通过“换衣服”,“化妆”可以呈现出或者不同的形态。所以虽然前脸这一块会有一些比较接近的元素,但是每个车型还是有不同特点的。
汽车点评网:对设计师来讲,在保持品牌的识别性方面,有非常大的不同的造型,是不是很困难的一个挑战?尤其是在每次开发一个新车型的时候?
文入昭夫:设计是这样的,如果品牌积累、积淀做的好,产品都会有一些家族的类似的东西,这样其实设计师的广度也会更宽。
汽车点评网:之前也听到Honda其他同仁介绍,您在中国大概驻扎了四年的时间,您在设计方面的经验和在中国驻扎方面的经验来看,对中国市场而言,中国现在或者未来需要消费者更看重的新的设计元素是什么?
文入昭夫:我在中国的时间大概有三年左右。消费者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也很难满足所有要求。但是如果能说具体是什么样类型的消费者,这样就比较容易回答。中国有13亿人,那这样要整体满足需求应该是很难的。
汽车点评网:您自己选择开什么车型?您的私人用车是什么?
文入昭夫:现在我在中国上班,按公司规定安排有司机,上下班用的车是雅阁。在日本那边,媒体上班就是比较小的BEAT车,就是一款小型的车。在欧洲工作期间,我开的车是雅阁,上下班的路上时速经常会超过200公里。
汽车点评网:您喜欢新发表的S660吗?
文入昭夫:现在还没有开过。那款车是我以前的部下设计的。我的部下现在也是做出了非常好的一些成绩。能够看到这样一些成绩,非常开心。今后我们这边也会让中方员工不断大展拳脚,希望大家期待他们的表现。中国这边的一些年轻设计师是非常优秀的。
原创文章,作者:梁伯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1196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