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界,有这么一批人,他们依靠手掌的感觉来分辨A4纸的正反面,通过听诊器来辨别发动机运动的状态,就算是带着手套,也能感知到零件每一毫米的误差。这群人,被称为“Takumi”(匠人),没错,他们是一群接受过长时间、高强度训练的工匠,他们效力的企业,名叫雷克萨斯。
追求极致,不走寻常路向来都是雷克萨斯所秉承的核心理念,这个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汽车制造商,承载着与BBA等老牌企业抗衡的使命。短短几十年间,雷克萨斯便成为了诸多消费者心中无可取代的品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或许从他们的全新产品LM中,可以获得一个相对完美的答案。

拥有极致体验的LM
想要不可取代,首先要与众不同。雷克萨斯的品牌理念向来如此,即便备受争议,自始如初。LM也不例外,激进的纺锤进气格栅搭配L型日间行车灯,可谓激进到了极致。车身侧面的装饰条充满了力量感,甚至给人一种不太像MPV的错觉。当看过那条横贯尾部的大灯时,也只能无奈的笑笑,因为它实在太惊艳了。

对于LM这样的MPV,关于他们的前排控制系统、配置等,我想不必过多的介绍了,因为相比于后排,它显得微不足道。也恰恰是从后排开始,我们才真正领略到它的极致。

与尊贵一词伴随的往往是专属。如果高端的服务人人都能够轻松的体验,那么尊贵的价值势也不复存在。正如LM采用4座的布局一样,后排的座椅融入了更多“专属”和“定制”的元素在其中。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中,享受独处,这两个座椅,一定会留给最重要的人。

既然是享受,高端的体验感无可厚非。为此,雷克萨斯选用了低密度聚氨酯泡沫来填充后排座椅,并且在角度的考量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无论用户座椅调节到任何角度,始终能够保持视线在车窗之上。时时刻刻都有很强的安全感。
美好的时光往往需要调味剂。LM后排屏风上的26英寸显示器则很好的扮演了这一角色,它不仅可以和手机、平板电脑连接,还支持蓝光播放。旅途的劳累一倾而出,乐趣十足。当然,为了保障后排的私密性,屏幕上方的窗口不仅可以升降,还可进行透明度调节,让后排的乘客拥有“上帝视角”,以观察路面以及前排的情况。

虽然目前无法得知LM确切的动力系统数据,但通过尾标的300h可以窥见,它将很有可能搭载与埃尔法相同的2.5L油电混合系统,并有希望配备E-four电控四驱系统,为驾驶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成功人士的专属:LM
雷克萨斯的品牌调性在豪华品牌中非常有特色。偏执的追求品质,即便成本高一些也绝不国产;激进的设计,就算备受争议也始终如一。对于认可这个品牌的人,你不必解释,对这个品牌无感的人,再多的赘述也是白费功夫。所以,选择雷克萨斯品牌的消费者,首先是对事物有独到见解的人,他们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不随大流,审美观念也独树一帜。

其次,购买LM车型的消费者一定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有句话说得好,“有钱人并非不愿意消费,而是没有能够打动他们的产品。”就像LM这样极致高端的MPV车型,如果不是经济条件不错,恐怕购买起来有些难度。
综上所述,LM的消费者势必要满足两个条件,有品位+经济实力雄厚,这二者缺一不可。
埃尔法会受影响,但不会很尴尬
当看到LM的时候,我们下意识的便会将其和埃尔法联系起来。诚然,同样隶属丰田集团,屹立市场多年的“加价王”埃尔法在LM面前还能坚挺如初吗?个人觉得,埃尔法势必会受到影响,但不会很尴尬。
首先,雷克萨斯和丰田的关系非常明了,雷克萨斯更高端。定位的人群消费水平更强势,相应的价格也会昂贵一些。纵然埃尔法已经在人性化设计和舒适度上做到了高端,但采用4座布局,并融入一系列高科技配置的LM将会登峰造极,在MPV领域站到金字塔尖的位置上。

其次,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一台车后的“附加属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包括售后服务和品牌附加值都是值得考量的东西。雷克萨斯的保养政策不必多说,尤其混动车型,6年15万公里的免费保养措施绝对在豪华品牌中相当罕见。
另外,相信品牌附加值也是用户购车时重视的点。之所以被定义为“豪华品牌”,那么雷克萨斯的产品也会自带属性。这种属性也将会回馈给消费者一种强烈的归属感,通过品牌,实现对自身品味以及身份的认可,当然,这种认可在进行一系列商业活动时,更是一个加分项。

由此可见,LM的定位不光更高级,采用4座布局的它也略显商务一些。相比之下,采用7座布局的埃尔法更偏家用。二者的的用途不同,定位不同,所以埃尔法不会很尴尬。但也有消息称,LM后期将会推出7座版本的车型。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低配置的LM可能会与埃尔法在价格上有重叠的部分,加价购车的情况或许会稍有缓解。
从2018年至今,国内车市正在经历“凛冬”。但在“二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MPV车型却愈发收到了“年轻奶爸”的喜爱。对于LM这样顶级的产品而言,在目前的市场中,可以说做到了没有竞品。精细的做工、极致的乘坐体验都使得它在雷克萨斯品牌的光环下光彩耀人,做到“前无古人”并非痴人说梦!
本文来自转载至e汽车,不代表58汽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