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全新的比亚迪元EV535上市后,得到了壹哥新能源车媒体朋友们的广泛关注,更有比亚迪的粉丝跟我一顿“安利”。
虽然壹哥平日多试驾传统燃油车,可元EV作为比亚迪新能源布局A0级纯电SUV细分市场领域的车型,从EV360一跃到EV535也确实让人大吃一惊。好在壹哥立刻收到了比亚迪的邀请,想有机会能解答一下535的疑惑,有点可惜的只是EV535是场地试驾。壹哥也只能带着用燃油车眼光看电动车的心态为您讲述一下我这仅仅500米的试驾感受。

小有改观的外形
首先先来看看全新的元EV535的外观设计,好像与老款360没有太大区别,依然延续了比亚迪家族Dragon Face的设计语言。
超大面积的镀铬中网、拼接式外观设计、悬浮式车顶这些独特设计都被保存下来,就连4360×1785×1680mm的车身尺寸也一点没有变。

不过当你细细观察也总能找到些什么,比如升级后的星钻电光悬浮LED大灯和LED日间行车灯,在点亮后就格外耀眼。并且你会发现大灯组内还融合了转向灯的功能,所以老款位于大灯下方转向灯被通风口所代替,其次曾经的两道式镀铬装饰也变成了倒L型,简洁了些许。
轮毂方面,高配依然是215/55R17的双色铝合金轮毂,箭雨的造型保留了下来,不过你仔细斟酌便会发现轮毂中心“元”字的背景变成了深蓝色,更能映衬纂体字的优美。

来到车后就没有什么耀眼的变化了,比亚迪“小书包”的备胎设计被保留下来。整体棱角鲜明,不过还是能从个别的标识中“识破”它们。比如右尾灯下方的“元”字标识换成了“EV”字样,D柱上的“EV”标识将蓝色的背景取消。

化繁为简的内饰
来到车内,可谓是变化颇多,与外观的变化逻辑相似,比亚迪的此次改款更像是化繁为简的进化。
比如将中控区域许多按钮取消,空调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进化是全新的元采用了与新款秦Pro上相同的8英寸液晶仪表盘,并且可以利用多功能方向盘上的按钮调节仪表当中的信息。中控屏也由原来的8英寸内嵌式设计升级为10.1英寸的可旋转液晶触控屏,并带有车联网功能。
其中中控屏的360°全景影像功能也有所升级,并作为本次场地试驾的一个科目来体验。在图中您可以看到左边全景影像中的比亚迪元变为透明的效果,并且可以看到车底的影像,可以避免较低的石头拖底的情况或者冬天无意碾压到流浪猫的可能。


0-50km/h加速3.2秒
全新的比亚迪元EV535在动力方面也有一定提升,换装了比亚迪新一代永磁同步电机,转速从老版本电机的12100rpm提升到了15000rpm。就比如我们此次试驾的车型,高功率版本电机最大功率120kW,最大扭矩280N·m,官方数据0-50km/h加速可达3.9s,在后续的加速体验中也确实能感受到比亚迪元让人瞬间的压迫感。
此次试驾主要有两条赛道,7个项目,分别是0~50km/h直线加速、紧急制动、麋鹿测试、S绕桩、定向圆、直角及U形弯道、360全景影像,总共大约500米的范围,所以感受有限也请谅解壹哥。

首先第一条赛道主要测试的是0-50km/h加速和紧急制动,在实际测试中,有老师甚至开出了3.2秒的好成绩,不过场地的计量方法比较简陋,数字可能不是很精确,可是不能掩盖比亚迪元EV的起步加速能力。
当壹哥将加速踏板踩到底部时,可谓是一触即发,280N·m的扭矩在加速初段立刻释放出来,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当然壹哥认为,这一切也不能少了比亚迪e平台电池轻量化的功劳,一体化的技术优势下,元EV535继续沿用了电机、变速器、控制器三合一设计,这在加速性能上相对同级车有着很大的优势。
随后冲到80km/h速度时立刻刹停,虽然不知道具体的刹停距离,不过能明显感觉到比亚迪的制动力还是比较扎实有力的。

说完加速我们来聊聊全新元EV的操控,在另一条赛道中壹哥主要体验的是麋鹿测试和S绕桩。在麋鹿测试中,壹哥把车开到50km/h进行紧急避让,在连续的左右方向中能感觉到元EV的底盘支撑调教的很到位,不会出现回正车身后摆动的现象,转向灵敏度很高,整体动作非常流畅。
不过在稍后的S绕桩的测试中,一台城市SUV的弊端会有些许显露。在60km/h时速连续变向的第5次,明显感到在下一次入弯前有些吃力,可能因为元EV的转向半径比较大或者转向指向不那么精准所致吧。壹哥认为这对于一台城市SUV日常驾驶来说有些苛刻,我确实想不出日常什么地方会用到S绕桩。

总结:经历的短暂的,且一项仅有一次的测试过后,壹哥对全新的元EV535有了初步的认识。
短短的500米之缘,总体另壹哥非常满意。除了外观内饰的升级外,其本身最重要的电机的能力让壹哥非常欣慰。加上三电系统和车辆稳定、可靠性等等方面早被市场所验证,又有什么需要壹哥反驳的呢?壹哥只希望有机会能亲身感受一下535的长途试驾,来比较一下与360的续航优势。如果属实,这补贴后10.99-13.99万的售价对纯电车消费者来说一定很有吸引力的。
本文来自转载至壹试到底,不代表58汽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