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雅晴
大巴驶向宁波杭州湾厂区前,吉利工作人员开始逐一“收缴”电子设备。
带摄像头的手机是重点监护对象,它们被一一对应、放入写有姓名的透明袋,再被归置进物品箱,待结束工厂参观后,再自行发放。
这是吉利CMA架构正式公布的日子,也是当代媒体人手机分离焦虑症集中爆发的日子。
4月28日,在吉利首次开放的CMA架构下的新一代数字化双胞胎工厂里,吉利不再掩饰野心。
沃尔沃、领克、吉利三大品牌之间的平衡与交互,也成为CMA架构正式亮相后的聚焦点。这不光是一家自主品牌的跃级尝试,更关乎着一个有意于产品跨国的上升企业的切身命题。
CMA架构的硬核信息点
CMA是由沃尔沃主导、吉利与沃尔沃共同研发的首个中级车基础模块架构,也是面向全球工业4.0的产品诞生体系。
CMA架构以安全、可靠、品质为基础,从电子电气、底盘与动力总成“新三大件”切入,以豪华车的开发和制造为标准,重点聚焦在中国驾驶DNA的产品布局上。

整体来说,CMA架构能够覆盖从A级到B级的不同车型开发需求,应用了大量工业4.0的前沿技术,例如大数据可视化、数字双胞胎、3D打印、AR/VR等。自2012年开始研发的后发优势是,CMA有足够多的技术参考,包括汽车领域的迭代、智能科技的进步等,都能够启发后来者CMA架构从新视角、多维度来着手进行。
在安全标准层面,CMA架构采取比全球更高标准更严苛的安全验证。一组数据佐证是,CMA的高速40%偏置配碰撞速度比美国IIHS和欧洲E-NCAP规定的64km/h更高12.5%,正面碰撞验证标准比美标规定的56 km/h更高14.3%,后部碰撞验证标准比美标规定的80km/h更高5%。
我们介绍一个源自沃尔沃技术的再升级:CMA架构的创新高刚性吸能车身结构,它在沃尔沃SPA架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安全结构技术,能够在正面、后面、侧面等不同角度的碰撞中,优化力的传导路径,从而更高效的吸收撞击能量。
在可靠标准层面,CMA架构重点落在用户最关心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一般欧美、日韩系的发动机设计寿命时24万公里,CMA架构GEP3发动机设计寿命35万公里,提升46%。CMA架构的7DCT变速箱寿命同样达到35万公里,比全球水平提升46%。
在品质标准层面,最能体现豪华感的莫过于工业品控、车内细节的品质感。以工艺标准来说,一般行业冲压零件外观R角是2.5-3mm,CMA达到1.5mm,冲压精度控制的行业水平在0.5mm左右,CMA是0.2mm,钣金匹配面差行业水平是1mm左右,CMA标准是0.5mm。
另一个佐证重点是,CMA架构统一采用目前只在ABB这样的豪华品牌上才用的底盘一体化合装工艺,通过高精度夹具,把上车身和下车身整合在一个模块里,一次性拧紧52个联结点,拧紧扭矩偏差精度控制在3%,这种一体化合装工艺能够提高车身强度,改善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的动态性能。

与大众MQB、丰田TNGA的“C”位比肩
数据之外,了解一个技术架构优势的最直观办法,就是与它的同业比较,比如说,大众MQB、丰田TNGA。
有一个小细节是,吉利工作人员特意强调,CMA的属性是架构而非平台,这一方面是技术纬度丰富带来的自信,吉利内部对CMA所承载的产品架构意义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也是吉利所要特意区分的,与它的前辈们不同的是,2012年开始研发的CMA架构有着明显的“后来者优势”,站在巨人肩膀做升级,技术基底、产品理解、需求变化等,都有着时代进步。
从结果来看,吉利近年的确冲的很猛。
目前吉利控股集团已形成了4大全球化基础模块架构:CMA、BMA、SPA、全新一代电动汽车专属架构PMA,是模块化架构最丰富、最全的车企。模块化架构的意义不只在于资源、技术的融合,它其实重点在智能体系新变革下的下一步思考。

发展到今天的吉利不太需要隐藏野心,所以它用CMA架构大剌剌说出了口:制造体系的变革升级,就是一次正面宣战,不光是对本土市场,更是对海外市场、对合资品牌的集体宣战。
问题是,开打之前,会有内斗吗?尤其是共享了CMA架构的吉利、沃尔沃、领克这三大品牌,产品维度上如何区分?营销侧重点怎么做?
在吉利的整体布局中,基于CMA架构的吉利产品,定位是最贴近本土市场的汽车产品;基于CMA架构的沃尔沃产品,将继续巩固优化其全球市场内的产品竞争力;基于CMA架构的领克产品,从露面之初到今后,都聚焦于全球中高端品牌。
吉利汽车集团研究总院院长胡峥楠介绍了另一个CMA架构主力强调的因素:中国驾驶DNA。

通过创建中国路路谱大数据形成虚拟路面,仿真路况与试验路况的100%对应,更好的辅助验证精准度;另外打造了“AR驾驶模拟舱”,能在线进行驾控性能的虚拟调校,并且由工程师实际体验不同路面的参数设定差异,从而更直接的给出反馈。在数字研发基础之外,吉利还开发了底盘调校“移动工作站”,实时监测道路适应性、极端工况验证结果等。
一个细节是,CMA架构能够通过带宽的极限度,进行具体、细微的调校,以此适应不同国家用户、不同汽车文化背景下的驾驶需求。胡院长介绍道,“中国人对操控的感知要求,就是我能把车控制住;欧美消费者对操控的要求可能就是享受极限,以及车在极限状态下的控制。我们通过对控制的调校,可以让CMA架构的带宽进入很高的极限,这是架构本身的能力。”
综 述
吉利早已通过一系列的技术融合进入市场收割期,这一点,从自主品牌近年成绩单可见一斑。本土观察的优势除外,吉利需要一个整体的势能出口。
CMA架构承担了这一缺口。不论是技术后发的可展望性,还是智能融合的综合起步,吉利选择了高调宣战。而中国自主品牌的节点式战役,也终于等来了这一刻。
本文来自转载至天天汽车,不代表58汽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